王毅之[公元1915年-2001年] 河南焦作市沁阳市人物 王毅之,男,汉族,原名王廷政,河南省沁阳县人,中专学历,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王毅之先后任豫北特委委员兼沁阳中心县委书记、太岳一地委书记,太岳四地委副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领导了当地的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开展政权建设等工作,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毅之(1915-2001),原名王庭正,是河南焦作市沁阳山王庄村人。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轻工业发展等贡献了毕生精力,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革命与抗日斗争 早期革命启蒙:1931年,王毅之进入沁阳师范学校就读。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王毅之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参加了学生抗日义勇军,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党组织建设贡献:1934年9月,王毅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在山王庄一带开展党的工作,发展董兰芳等入党,并建立了中共山王庄支部,担任书记。1935年年初,王毅之任晋豫边特委组织委员,当年夏季出任沁阳县委书记,秋末,沁阳县委改为中心县委,他继续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为当地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武装斗争:1937年春,王毅之赴山西太原,在薄一波创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受训,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提升自身革命素养。七七事变后,他返回沁阳,全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9月,他参加豫北特委,仍兼任沁阳中心县委书记,主要负责沁阳地区的抗日相关事务。1938年2月,王毅之在紫陵仙神庙建立“豫北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并担任政委,带领队伍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当地抗日的重要力量。 根据地建设与敌后斗争 坚持地下工作:1939年3月,王毅之赴晋冀豫区委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9月,他出席晋豫区党委召开的党代会,会后改任中心县委副书记。1940年1月土岭事件后,形势变得极为严峻,王毅之奉命下山到济源隐蔽活动,坚持沁阳、济源、孟县等地的地下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保存了革命力量。 发展游击武装:1941年3月,王毅之转移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5月下旬返回豫北,致力于发展人民自卫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他在杜八联重新组织农民自卫团,建立红色游击根据地,还在济北山区建立张连山游击队,在敌后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给日军和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领导地委工作:1942年年初,王毅之任晋豫联防区一地委书记兼一分区政委,全面负责该地区的党政军工作,领导当地军民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对敌斗争。1943年年初,他转任太岳区四地委副书记,同年8月赴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会议推迟,他在延安参加了整风学习,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1945年夏,七大结束后,王毅之回到太岳区,继续担任四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为巩固和发展太岳区根据地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与新区开辟 抗战胜利后,王毅之在济源、孟县等地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奸反霸”活动,并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1949年春,王毅之加入长江支队随军南下,开辟新区,他担任支队六大队政委,后任福建福安地委书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积极领导当地的政权建设、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为福建地区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付出了辛勤努力。 新中国建设时期 全国解放后,王毅之调往北京工作,开始在轻工业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历任轻工业部副局长、局长、部长助理,办公厅主任等职,参与了轻工业部的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为新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后来,王毅之升任轻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他重视轻工业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烟草等轻工业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贡献与荣誉 “文革”后,王毅之继续在轻工业部担任副部长、顾问等职务,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心系国家轻工业发展,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轻工业部的工作出谋划策,指导年轻干部开展工作。他还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王毅之因病逝世,结束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光辉一生。 王毅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从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