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严[公元1875年-1938年] 河南焦作市博爱人物 杜严,字友梅,河南博爱县清化镇二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式甲辰科第十一名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 杜严,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士。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幼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杜严出身清贫,幼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尽管生活困苦,但他热爱学习,立志深造,四处投师求助,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业成绩优异,并最终迎娶了老师的女儿。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杜严参加科举考试,中式甲辰科第十一名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当时,科举入仕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杜严凭借自己的才学踏上了仕途,也为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杜严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理念,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法政大学。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这促使他内心萌生了通过实业和教育来改变国家命运的想法。 仕途经历 留学回国后,杜严受职翰林院编修,并担任京师豫学堂监督,负责学堂的管理事务,开始在教育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当选为河南省咨议局议长,积极参与地方政治事务,为河南的发展出谋划策。 辛亥革命后,杜严在民国政府中担任了一系列职务,先后历任河南省民政长,河南省都督府秘书,河南省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及广西省政务厅长等职。在这些职位上,他努力履行职责,试图为国家和地方的治理贡献力量。例如,他曾言“国家有难,百姓贫困,我为民政厅长,不能为民排忧解难,还敢奢华吗?”,体现了他为官清正廉洁的品质。 然而,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政治环境复杂。二次革命后,杜严出任河南省都督府秘书,成为了张镇芳的助手。但他逐渐看清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和政治的黑暗,对仕途感到失望,内心更加坚定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信念。 实业救国之路 面对清末豫北三府矿权为列强所掠夺的局面,杜严以留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起并成立矿物研究会。他积极组织民窑成立中州、豫泰、明德三公司,与英福公司抗衡,捍卫矿权。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影响力,与列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杜严一生大部分时间潜心营办实业,力图实业救国。他先后参与组建和创办了“中原煤矿公司”“宏豫铁公司”。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于近代河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打破了列强对矿业的垄断,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争取了空间。 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杜严遭遇了诸多困难。一方面,受到清政府和英帝国主义的阻碍,他们试图打压民族工业,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例如,“宏豫铁公司”后来因种种原因停产,这使杜严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努力抗争。 教育贡献 杜严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留学经历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若想振兴民族与国家惟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他积极协助李敏修先生创办“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大学的前身,为河南省选派了不少赴国外深造的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回到家乡后,杜严也十分关注地方教育事业。他历任博爱县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小学董事会董事长、博爱县县志馆馆长。他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编修县志等方式,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培养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晚年经历与爱国情怀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杜严染病在籍,但他坚决不愿在沦陷区当汉奸,展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他毅然携眷出走,离开家乡博爱,先到汝南,后流落汉口,在汉口沦陷前又辗转到重庆。 在逃难过程中,杜严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内心极度悲伤。他虽年逾六旬,仍想为抗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尽数变卖家产,将所获3.6万大洋全部捐献给国民党省府,希望能用于抗战事业。然而,后来传来消息,国民党军贪挪军费现象严重,自己捐献的大洋也被挪用,杜严得知后忧愤满腔。 最终,杜严因痛国家之沦陷,忧民族之灾难,加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内心的愁苦,于1938年秋病故于重庆,享年63岁。 杜严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寒孤儿,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进士,而后留学日本,走上仕途,再到致力于实业救国和教育兴国,始终以护卫国家主权为己任,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志,铁肩担道义,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了纪念他,其乡闾亲族、海内外后裔和市县政府共同建设了杜友梅书院,以瞻仰先生遗风,传承爱国主义思想和拼搏奋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