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光炜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

张光炜[公元1875年-1955年] 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人物
张光炜,别号莲仙,贵州盘县人,原籍江苏省江宁县, 1875 年生于盘县张家坡。1955年4月,在遵义家中去世。
张光炜(1875年-1955年)生平详述  


一、晚清岁月:生于乱世的耕读之家(1875年-1911年)  
张光炜,字耀堂,1875年出生于贵州六盘水盘州市(原盘县)城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盘县地处贵州西部,明清时期属黔西南要冲,虽偏居一隅,却因“黔滇咽喉”的地理位置,自古受中原文化浸润。张氏家族在盘县颇有名望,祖辈以农耕为本,兼营私塾,至张光炜父辈时,已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乡绅家族。  

张光炜自幼体弱,但天资聪颖,6岁入家族私塾,师从伯父张映斗(清末秀才),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及诗词格律。他每日晨读至深夜,尤爱《史记》《资治通鉴》,对历史典故过目成诵。1888年,13岁的张光炜参加童子试,以县试第三的成绩成为童生,被乡里称为“奇才”。然而,晚清科举制度已趋腐朽,加之贵州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他多次赴贵阳参加乡试均未中举。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的消息传至盘县,张光炜在私塾中听闻“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加,在日记中写道:“堂堂华夏,竟败于岛国,非兵不利,乃制度之朽也。”此后,他不再专注于科举,转而阅读《海国图志》《天演论》等西学书籍,逐渐萌生“变法图强”的思想。1902年,贵州学政严修推行新政,在贵阳设立贵州大学堂(今贵州大学前身),张光炜变卖部分家产,赴贵阳求学,成为贵州最早接触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一。  

在贵阳求学期间,他主修经史,兼修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并与同窗讨论维新变法。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张光炜深感“旧学已穷,新学当立”,毕业后毅然回到盘县,决心以教育开启民智。此时的盘县,私塾仍占主流,新式学堂寥寥无几,他便联合当地乡绅,于1906年在盘县城关创办“盘县启智小学堂”,自任堂长,成为盘县近代新式教育的开拓者。  


二、民国初年:教育救国与地方治理(1912年-1937年)  
1912年民国成立后,张光炜将“启智小学堂”更名为“盘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并参照教育部新学制,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操、图画等课程。他亲自编写乡土教材,将盘县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融入教学,同时引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反对旧式私塾的体罚制度。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许多人后来成为盘县乃至贵州的军政、教育界骨干,如民国时期盘县县长张剑秋、教育家徐天如等均出自该校。  

除办学外,张光炜还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1915年,盘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绝收,饥民遍野。他联合士绅成立“盘县赈灾会”,一方面向官府申请赈灾款,另一方面动员富户捐粮,在城关设粥厂救济灾民,并亲自下乡勘灾,督促乡保公平放粮,救活万余人。1920年,贵州军阀混战,黔西南局势动荡,盘县屡遭溃兵劫掠。张光炜联络周边乡绅,组建“盘县民团”,制定团练章程,训练乡勇,在县城及重要关卡设防,多次击退小股匪兵,使盘县在战乱中得以相对安定。  

1925年,张光炜被推举为盘县劝学所所长(后改称教育局局长),负责全县教育事务。他上任后,大力推行“普及初等教育”计划,在全县各乡创办新式小学20余所,并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召集乡村教师到县城学习新教法。为解决女子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于1928年创办“盘县女子初级小学”,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招收女生百余人,亲自撰写校歌:“盘江女儿,志在四方,诗书满腹,亦能自强。”  

1930年代初,贵州推行“新生活运动”,张光炜在盘县发起“移风易俗”运动,禁止缠足、赌博、吸食鸦片,倡导剪辫放足、植树造林、清洁卫生。他亲自带领学生上街张贴标语,在茶馆、集市宣讲新思想,并以身作则,让家中女眷率先放足,成为盘县推行新风尚的表率。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盘县,张光炜虽未直接接触红军,但通过学生和乡绅的描述,对“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有所耳闻,在日记中写下:“其志在救贫苦,其行或可鉴也。”  


三、抗战时期:家国情怀与守土担当(1937年-1945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年逾六旬的张光炜虽已辞去教育局职务,但仍以“盘县抗日后援会”会长的身份投身救亡运动。他奔走于城乡之间,组织抗日宣讲团,在街头、学校演说,痛陈日军暴行,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938年,国民政府征兵令下达到盘县,部分民众因惧怕战乱不愿参军,张光炜便带头将长子张承业送入黄埔军校,又说服亲友子弟参军,带动盘县掀起“父送子、妻送郎”的参军热潮,据《盘县县志》记载,抗战期间盘县共有3000余名青年入伍,其中不少人血洒疆场。  

为支援前线,张光炜组织妇女会缝制军衣、布鞋,带领学生募集寒衣、药品,仅1938年至1940年间,盘县就向后方输送棉衣5000余件、布鞋2万余双。1941年,美国“飞虎队”在贵州安顺设立机场,需要大量民工修建跑道,张光炜奉命主持盘县民工征集工作,他挨家挨户动员,仅半月就组织起2000余名民工,自带工具、粮食前往安顺,出色完成任务,获贵州省政府嘉奖。  

抗战后期,盘县作为黔滇公路的重要节点,常有美军运输车队经过。张光炜担心民众与美军因语言不通产生摩擦,便组织学生成立“翻译向导队”,为美军提供帮助,同时告诫民众“中美同仇敌忾,当以礼相待”。1944年,日军攻占独山,贵州告急,盘县人心惶惶,张光炜出面稳定局势,组织民团加强城防,并在城郊设立难民接待站,收容从黔南撤退的难民千余人。  

抗战胜利后,张光炜收到长子张承业在滇西战役中牺牲的消息(时任远征军某团参谋),他强忍悲痛,在盘县抗日烈士纪念碑前写下挽联:“国难当头,儿捐躯乃为大义;山河重整,父含泪告慰忠魂。”此举感动了无数盘县百姓,人们称他为“忠义之士”。  


四、晚年岁月:从乡绅到新政权的合作者(1946年-1955年)  
解放战争期间,张光炜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内战的残酷,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专注于整理地方文献与办学。1947年,他将自己多年的藏书千余册捐赠给盘县图书馆,并主持编纂《盘县乡土志》,系统梳理盘县的历史、地理、民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史料。1949年11月,盘县和平解放,时年74岁的张光炜作为地方知名士绅,受到解放军部队的接见,他主动向人民政府移交了民团的部分武器,并号召乡绅“顺应潮流,协助新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光炜被聘为盘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与地方建设规划。1950年,盘县开展土地改革,他带头将自家多余的土地、房屋分给贫苦农民,并劝说其他乡绅“放弃旧产,支持土改”。在减租退押运动中,他主动交代历史问题,配合政府工作,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1952年,盘县创办初级中学,他虽年近八旬,仍受邀担任校董,为学校选址、筹资建言献策,并将自己收藏的古籍善本捐赠给学校图书馆。  

张光炜晚年潜心研究国学,尤其擅长书法与诗词。他的书法宗柳公权,笔力苍劲,盘县许多老字号的匾额(如“同康药店”“聚福楼”)均出自他手;其诗词多咏叹盘县山水与民生,著有《盘江吟草》《耀堂诗稿》等手稿(部分毁于“文革”,现存于盘州市档案馆)。1955年春,张光炜在盘县城关家中无疾而终,享年80岁。出殡之日,盘县百姓自发沿街相送,不少曾受他恩惠的老人痛哭流涕,称他为“盘县的一代乡贤”。  


五、历史印记与乡贤 legacy  
张光炜的一生横跨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代,作为贵州西部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以教育为利器,以乡贤之责为担当,在动荡岁月中维系着地方的文化血脉与社会秩序。他创办的盘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盘州市第一小学前身)至今仍是盘州名校,其“启智育人”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他主持编纂的《盘县乡土志》为研究黔西南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他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更成为盘县人的集体记忆。  

在盘州市档案馆中,至今保存着张光炜的日记、手稿及部分实物资料,其中1937年的抗日募捐账本、1949年的《迎接解放意见书》等文献,见证了他从传统士绅向新时代合作者的转变。2010年,盘州市政府修复了位于城关镇的“张光炜故居”,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陈列着他用过的书桌、毛笔、书籍及部分书法作品,成为当地传承乡贤文化的教育基地。  

张光炜的一生,既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也展现了近代贵州乡绅在时代变革中的适应与担当。他用八十年的人生轨迹证明: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以文化人、以德育民、以忠报国,始终是中国士人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盘州的山水间传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4:37
上一篇:牟廷芳下一篇:张道藩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民国十大军阀
直隶省财政原厅长
清末两广总督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
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清末民初官员、实业家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哲学史家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革命烈士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
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
普安州第一进士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
贵州娘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华民国时期文艺理论家
明朝官员
明朝官员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
明朝官员
清末回民起义军首领
清末贵州回民起义领袖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