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元[公元1875年-1938年,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像 湖北咸宁市咸安人物 余洪元,男,湖北汉剧著名演员,工末,生角。生于1875年,卒于1937年(又一说生卒年为1876年-1938年),又名金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宁,生长于沙市。他在湖北成为一代汉剧宗师,观众尊称为“汉剧大王”、“汉剧泰斗”。1927年在演出时突然中风,遂脱离舞台。武汉沦陷前,偕妻返咸宁故乡,晚景凄凉。 余洪元(1875年—1938年),字丹圃,湖北省蒲圻县(今咸宁市咸安区)人,是中国近代汉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艺术大师,“余派”老生表演体系的创始人,被誉为“汉剧泰斗”“剧坛圣人”。他以醇厚圆润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革新了汉剧老生行当,将这一地方剧种推向艺术巅峰,其艺术成就对京剧、楚剧等剧种亦有深远影响。 一、早年困顿:从“票友”到职业艺人 余洪元出生于咸安区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父亲曾为私塾先生,因家道中落,他自幼随家人迁居武汉。13岁时,父亲病逝,余洪元被迫辍学,先后在布店、钱庄当学徒,饱尝底层生活的艰辛。武汉作为汉剧的发源地与兴盛地,街头戏班、茶园演出络绎不绝,余洪元自幼耳濡目染,对汉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青年时期的余洪元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色浑厚洪亮,且天生对音律敏感。他常利用工余时间溜进茶园听戏,暗中模仿老生演员的唱腔身段,久而久之竟能完整演唱《李陵碑》《文昭关》等经典剧目。20岁时,他在一次业余“票友”演出中客串老生,其嗓音与台风震惊四座,被汉剧著名科班“福兴班”班主看中,邀请其正式拜师学戏。 当时汉剧演员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戏子”,家人强烈反对余洪元入行。但他为追求艺术理想,毅然辞去钱庄工作,拜汉剧老生名角谭志道(一说为谭鑫培之徒)为师,系统学习“三生”行当(汉剧老生又称“三生”)。他练功极为刻苦,每日天未亮便到江边吊嗓,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仅用三年时间便掌握了汉剧老生的基本唱腔与程式,开始在武汉茶园登台演出。 二、舞台崛起:从“活鲁肃”到“汉剧泰斗” 1900年前后,余洪元在武汉“天一茶园”首次以职业演员身份亮相,出演《群英会》中的鲁肃。他突破传统老生表演的刻板模式,将鲁肃的忠厚耿直与忧思焦虑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草船借箭”一场中,他通过眼神的游移、手势的颤抖展现人物内心的紧张,配合低沉婉转的“二黄”唱腔,将鲁肃从怀疑到敬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雷动,时人赞其“活鲁肃再现”,余洪元自此在汉剧界崭露头角。 此后数年,他陆续排演《李陵碑》《未央宫》《四进士》等剧目,逐步形成独特风格。其唱腔融合了汉剧“二黄”的醇厚与“西皮”的明快,创造出“脑后音”与“膛音”结合的发声技巧,使嗓音兼具穿透力与感染力;表演上注重“以情带戏”,在《李陵碑》中饰演杨继业,唱到“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时,以苍老沙哑的音色搭配踉跄的台步,将老将临终的悲愤与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常有无辜百姓为之泣下。 1912年,余洪元与汉剧旦角名家李彩云、吴天保等组建“福兴班”,并将其更名为“汉剧公会”,致力于规范汉剧表演体系。他主持整理了《兴汉图》《哭祖庙》等传统剧目,删减冗长唱段,强化戏剧冲突,使汉剧从“茶园戏”向“剧场艺术”转型。1920年,他在武汉“新市场大舞台”演出《四进士》,创下连演40场座无虚席的纪录,甚至吸引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专程前来观摩。梅兰芳在回忆录中写道:“余先生演宋士杰,一句‘公堂之上上了刑’,唱腔苍凉如古钟,身段简而有力,真乃化境。” 三、创立“余派”:革新汉剧的艺术体系 余洪元在长期演出中,深感汉剧老生行当存在“重唱腔、轻表演”“重程式、轻情感”的弊端,遂决心创立新的表演体系。他的“余派”艺术以“形神兼备、声情并茂”为核心,包含三大革新: 唱腔革新:在保留汉剧“二黄”“西皮”基本板式的基础上,吸收湖北民歌“龙船调”的旋律,创造出“反二黄导板”“西皮流水转垛板”等新板式,丰富了汉剧的表现力。如《文昭关》中伍子胥的唱段,他以“西皮慢板”起腔,转入“快板”时加快节奏,配合急促的身段,将人物“一夜白头”的焦虑渲染得惊心动魄。 表演革新:打破“老生不唱闺门戏”的传统,在《岳母刺字》中饰演岳飞,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展现人物对母亲的敬畏;在《未央宫》中饰演韩信,以“甩发”“跪步”等技巧表现英雄末路的悲怆,将程式化动作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 人才培养:1923年,余洪元在武汉创办“汉剧科班”,亲自授课,培养出董瑶阶(艺名“牡丹花”)、周天栋等汉剧名家。他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规,招收女弟子,开汉剧女演员登台之先河。其弟子杨正义曾回忆:“先生教戏,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总说‘戏是活的,人心是活的,要让角色活在台上’。” 四、家国情怀:乱世中的艺道坚守 1931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水,灾民流离失所。余洪元不顾年近六旬,联合汉剧、京剧演员举办“救灾义演”,连续演出20天,将全部收入捐给灾区。他在义演海报上写道:“戏者,非仅娱人,更要救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汉成为临时陪都,日军多次威逼利诱余洪元出演“慰问戏”,均被他严词拒绝。他说:“我余洪元唱的是汉家戏,宁死不向倭寇低头!”为躲避日军骚扰,他回到咸宁咸安老家,在乡间教农民子弟唱抗日小调,将《岳飞传》改编为通俗唱本,鼓舞民众抗战士气。 1938年秋,日军逼近咸宁,余洪元带着家人逃往湖南长沙。途中因劳累过度,加之忧国忧民,突发脑溢血,于10月26日在长沙一家小客栈病逝,享年63岁。临终前,他仍喃喃念着《哭祖庙》中的唱词:“国破家亡,何以生为……” 五、历史影响与艺术遗产 余洪元的一生,将汉剧从地方小调提升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其“余派”老生体系影响深远: 对汉剧的贡献:他整理传统剧目300余出,确立了汉剧“三生、四旦、五丑”的行当体系,使汉剧成为湖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1920年代曾一度与京剧、越剧并称“中国三大剧种”。 对其他剧种的启发:京剧老生名家周信芳曾借鉴“余派”的“脑后音”唱法,形成“麒派”的苍凉风格;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亦吸收其“以情带戏”的理念,革新楚剧表演。 文化遗产价值:1949年后,中国戏曲研究院整理出版了《余洪元唱腔选》《余派表演精粹》,其代表作《群英会》《四进士》被列为汉剧经典保留剧目。2006年,汉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洪元作为“汉剧灵魂人物”被载入史册。 作为从咸宁走出的艺术巨匠,余洪元用一生践行了“戏以载道”的信念。他的唱腔如楚地山川般厚重,他的表演如江汉流水般灵动,更重要的是,他在乱世中坚守的民族气节与艺术良知,使“余派”不仅成为一种表演风格,更成为中国戏曲人精神的象征。如今,在咸安区博物馆内,仍陈列着他当年使用的铜制髯口与戏服,无声诉说着这位艺术大师与故乡的深厚羁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