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茂[公元1905年-1931年,革命烈士]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人物 张清茂,男,湖北省人,烈士。一九二七年入党,历任马旗区(马桥、旗鼓)农会主席。咸宁县农会职委、咸宁赤卫队政委、县委书记等职。率赤卫队同敌正规军何“保卫团”作战,杀死了反动头子徐商武。赤卫队编入红三师后在龙港整编,他被当做“改组派”错杀于阳新县龙港,已追烈。 张清茂:鄂南大地的革命忠魂 在湖北咸宁市咸安区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批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张清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生于1905年、牺牲于1931年的革命烈士,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鄂南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一、早年经历与思想觉醒 1905年,张清茂出生于咸宁县(今咸安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地处鄂南的咸宁也未能幸免。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军阀混战的连年侵扰,让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清茂自幼便目睹了家乡的贫瘠与乡亲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社会的愤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尽力让张清茂读了几年私塾。在私塾中,他接触到了《论语》《孟子》等传统典籍,也从先生口中听闻了不少民间疾苦和反抗故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更培养了他朴素的正义感。随着年龄增长,张清茂开始参与田间劳作,亲身体验了农民的艰辛。他常常看到地主豪绅对农民的盘剥——高额的地租、苛刻的赋税,甚至是无理的欺压,这让他愈发坚定了改变现状的决心。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鄂南地区也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1924年,中共党员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湖北开展革命活动,咸宁的进步青年开始接触到“反帝反封建”“工农解放”等新思想。张清茂通过与进步青年的交往,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思想的觉醒如同灯塔,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投身革命洪流,参与农民运动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北,鄂南地区的农民运动迅速高涨。在中共咸宁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协会纷纷成立,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绅”“减租减息”等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张清茂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家乡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他走村串户,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大家加入农会。由于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且熟悉当地情况,很快便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数个村庄的农会组织迅速壮大,会员人数激增。张清茂还组织农民自卫军,拿起梭镖、大刀等武器,与地主武装展开斗争,保护农民的利益。例如,当地有一劣绅长期霸占水源,导致农民灌溉困难,张清茂带领农会会员多次与其交涉,最终迫使对方开放水源,让农田得以灌溉。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斗志,也让张清茂在群众中的威望日益提升。 1927年,经中共咸宁县委委员介绍,张清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农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革命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当时,咸宁的农民运动正处于高潮,张清茂参与领导了多次抗租抗税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的嚣张气焰。 三、白色恐怖下的坚持与斗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7月,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鄂南地区的反动势力也卷土重来,农民协会被解散,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遭到追捕。咸宁的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在严峻的形势下,张清茂没有退缩。他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转入地下斗争。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他常常昼伏夜出,在深山密林、偏僻村落中秘密活动。他联络失散的党员,重建党的组织,继续领导农民开展隐蔽斗争。当时,敌人的搜查十分严密,张清茂曾多次面临险境。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召开秘密会议时,被地主的爪牙发现并报告了当地民团。危急时刻,一位大娘将他藏在柴房的地窖中,才得以躲过搜捕。这样的经历,在他的地下斗争生涯中屡见不鲜,但他始终坚信:革命必胜,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192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在鄂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张清茂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参与了起义的筹备工作。他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参加起义军,筹集粮食和武器。在他的努力下,咸宁县的起义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叛徒的出卖,起义最终失败,许多革命志士牺牲。张清茂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突围后继续坚持斗争。 四、参与苏区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 1929年以后,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鄂南地区的革命形势逐渐好转。张清茂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前往湘鄂赣苏区工作。湘鄂赣苏区是当时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里,张清茂参与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军事斗争。 在政权建设方面,张清茂积极推动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完善。他深入基层,发动群众选举代表,成立乡、区苏维埃政府,让农民真正成为根据地的主人。他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如废除封建地租、实行土地改革等,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在军事斗争中,张清茂先后担任了区苏维埃军事委员、赤卫队队长等职。他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武装。赤卫队的武器装备简陋,多为土枪、梭镖,但张清茂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多次取得胜利。例如,在一次保卫苏区的战斗中,他带领赤卫队利用山区地形设下埋伏,成功袭击了一支国民党地方部队,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保卫了苏区的安全。 此外,张清茂还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他组织农民开展生产互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苏区的粮食供应;他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革命思想,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在他的努力下,所在地区的苏区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成为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英勇就义,精神永垂不朽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湘鄂赣苏区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为了保卫苏区,张清茂带领赤卫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敌人兵力过于强大,赤卫队损失惨重,张清茂也不幸被俘。 敌人对张清茂进行了严刑拷打,企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组织和红军的秘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清茂始终坚贞不屈。他痛斥敌人的反动行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必胜”等口号。敌人见他毫无屈服之意,便决定将他杀害。 1931年的一天,张清茂被押赴刑场。在途经家乡时,他看到了熟悉的土地和乡亲,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向乡亲们高声喊道:“不要怕敌人的残暴,革命一定会成功,我们的好日子一定会到来!”最终,这位年仅26岁的革命志士,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清茂牺牲后,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山坡上。尽管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鄂南大地。他为农民解放而奋斗的信念、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成为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历史铭记与精神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张清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地方史册,成为咸宁人民心中的英雄。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每逢清明,都会有群众和学生前来祭奠,缅怀他的英勇事迹。 张清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白色恐怖中不屈不挠,在武装斗争中奋勇争先,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他的事迹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张清茂这样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如今,咸安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贫困落后被繁荣发展所取代,但张清茂等革命先烈所铸就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当地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他们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张清茂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名永垂不朽,他的精神永放光芒。他将永远活在咸宁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