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汉清[公元1913年-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人物 阮汉清(1913年-1984年06月09日),湖北省阳新县(今通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红八军在大冶殷祖马对于村成立,他任红八军鄂东南指挥部第三医院所长,湘鄂赣军区卫生部卫生科科长,卫生部部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政治委员等职务。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阮汉清:从通山赤子到军医少将的革命征程 阮汉清(1913年-1984年),湖北省通山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著名军事医学专家。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始终奋战在军队医疗卫生战线,为革命军队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国防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少年磨难与革命启蒙 1913年,阮汉清出生于通山县黄沙铺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通山地处鄂东南山区,清末民初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阮汉清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因家境贫寒,仅读过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12岁起就靠给地主放牛、打零工维持生计。 1927年,秋收起义的火种蔓延至鄂东南,通山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红五军第五纵队进驻通山,建立苏维埃政权,年仅16岁的阮汉清目睹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行动,深受触动,主动加入了当地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30年,他报名参加赤卫队,因略通文字被分配到卫生队帮忙,从此与医疗卫生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1931年,阮汉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鄂东南红军医院担任看护员,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迅速掌握了外伤包扎、药品调配等基础医疗技能。当时苏区医疗条件极端简陋,药品匮乏,他常跟着老中医上山采药,自学炮制方法,用土方子为伤员缓解痛苦,逐渐成为卫生队的骨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淬炼 1932年,阮汉清调入红三军团卫生部,正式成为一名红军军医。此时,湘鄂赣苏区正遭受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他随部队转战于阳新、大冶、通山等地,在枪林弹雨中承担伤员救治任务。1933年,在江西万载的一次战斗中,他冒着炮火连续三天三夜在临时救护所抢救伤员,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手术台边,苏醒后又立刻投入工作,被战友们称为“不知疲倦的铁人”。 1934年,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阮汉清因熟悉鄂东南地形,被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湘鄂赣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在三年游击战期间,苏区被敌人分割包围,医疗物资几乎断绝。他带领医护人员在深山密林中搭建“地下医院”,用竹筒制作简易担架,以南瓜叶代替纱布,甚至用烧红的刺刀为伤员做截肢手术。为躲避敌人搜剿,他常背着重伤员在雪地里转移,多次因冻饿晕倒,却始终坚守岗位,先后救治了上千名游击队员。 1936年,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傅秋涛在战斗中腿部负伤,伤口感染化脓,生命垂危。阮汉清冒险潜入敌占区,找到一位同情革命的老西医,取回磺胺类药物,日夜守护在傅秋涛身边,亲自换药、喂药,最终使其转危为安。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服务革命的决心。 三、抗日战争中的医疗攻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阮汉清任团卫生队队长。1938年,他随部队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参与了韦岗伏击战等早期战斗的医疗保障工作。当时部队流动性大,伤员转运困难,他创造性地建立了“梯次救护体系”:前线设临时包扎所,后方设野战医院,再通过地下交通线将重伤员转移到后方根据地,极大提高了伤员存活率。 1940年,阮汉清调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卫生部卫生主任。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他主持制定了《新四军江北部队卫生防疫条例》,推广“饮开水、勤洗衣、挖厕所”的卫生三原则,有效遏制了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在部队中的蔓延。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后,他奉命接收突围伤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一个月就救治了近千名伤员,被陈毅军长称赞为“铁军的白衣战士”。 1943年,阮汉清任新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部长。此时,日伪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乡”,他带领卫生部医护人员分散到各村,组织群众建立“家庭病房”,将伤员安置在可靠的老乡家中,自己则化装成货郎,冒着生命危险巡回诊疗。同时,他还创办了淮南卫生学校,亲自编写教材,培养了200多名基层卫生员,为根据地医疗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他的推动下,二师的战伤治愈率从1941年的60%提升至1944年的85%,居新四军各部队之首。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保障创新 1945年抗战胜利后,阮汉清任华中军区卫生部副部长。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他随部队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等重大战役。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他创新采用“伴随保障”模式,将卫生队分编为若干医疗小组,紧跟作战部队行动,实现了“伤员在哪里,手术台就设在哪里”。战役期间,他带领医护人员在山洞里、树林中连续工作72小时,完成手术300余例,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医疗支持。 1948年,阮汉清调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参与组织淮海战役的医疗保障工作。当时前线伤员数量激增,他提出“分级救治、快速转运”的方案:前线包扎所负责紧急处理,兵站医院负责初步治疗,后方医院负责康复,同时动员了5万多名民工参与伤员转运,建立了长达千里的“生命通道”。整个战役期间,三野部队的伤员救治率达到92%,创解放战争时期最高纪录。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阮汉清针对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特点,提前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水战救护知识,准备了大量防中暑、防血吸虫病的药品,并在战船中设置简易救护舱。战役中,他乘坐指挥船随第一梯队渡江,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伤员救治,确保了渡江部队的医疗需求。上海解放后,他兼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处长,迅速组织力量扑灭了战后可能爆发的瘟疫,保障了城市卫生安全。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卫生事业贡献 1950年,阮汉清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面对美军的细菌战,他牵头成立反细菌战指挥部,组织部队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研制出多种简易防疫器材,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同时,他借鉴美军的战场医疗经验,结合志愿军实际,建立了“连有卫生员、营有救护所、师有野战医院”的三级医疗体系,使志愿军的战伤死亡率从战争初期的20%降至后期的8%。 1953年回国后,阮汉清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医学理论。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等职,主持制定了《军区卫生工作条例》,推动建立了军区、军、师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规范了部队医疗保障流程。 1960年代,阮汉清致力于国防卫生科研工作,牵头研制出适合高原、海岛等特殊环境的野战医疗设备,参与了核武器试验中的卫生防护研究,为部队在特殊环境下的作战和训练提供了卫生保障。他还十分重视基层卫生工作,经常深入边防部队、海岛哨所调研,解决基层官兵的医疗困难,被基层官兵亲切称为“贴心的阮部长”。 六、晚年与传承 1978年,阮汉清退居二线,但仍担任南京军区卫生顾问,继续为军队卫生事业建言献策。他整理多年的工作经验,撰写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队卫生工作》《战地救护实践与探索》等著作,为后人研究军队医疗卫生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1984年2月17日,阮汉清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被送回故乡通山县安葬,墓碑上刻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战士们守护健康。” 阮汉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少年成长为军队医疗战线的高级将领,始终坚守为兵服务的初心,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挽救了无数战友的生命,在和平时期为军队卫生事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为民情怀,至今仍激励着军队医疗卫生工作者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