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元[清][公元1837年-1906年,清末将领] 湖北咸宁市通山人物 范德元,幼孤,喜武术。1854年入马戏团。后投入湘勇团练和字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义军。1857年,因进攻江西龙泉、万安等地太平军有功,湖南巡抚赏六品军功顶戴。1858年补外委,后升把总。1864年,随曾国荃攻占江宁,升游击。后投入两江总督衙门任参将。清王朝南将北调,范调属左宗棠部,参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升加副将衔。 范德元:清末通山籍将领的戎马一生 范德元(1837年-1906年),湖北武昌府通山县(今属咸宁市)人,是晚清时期一位历经太平天国战争、边疆平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军事将领。其生平跨越了晚清内忧外患最为剧烈的时期,从青年投军到晚年解甲,一生与清军的军事行动紧密相连,在平定内乱、巩固边疆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一、早年经历与投军背景(1837年-1856年) 范德元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通山县地处鄂东南山区,自古民风剽悍,尚武之风盛行。其家族虽非名门望族,但世代务农之余,亦有习武传统。范德元自幼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少年时便跟随乡中武师练习拳脚与刀枪之术,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清朝统治已摇摇欲坠。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随后迅速席卷南方各省。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湖北,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并分兵北伐、西征,湖北成为清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通山县虽地处山区,却也多次遭受战火波及,地方团练四起,百姓流离失所。 咸丰六年(1856年),20岁的范德元目睹家乡遭兵燹之苦,又受当时“忠君报国”思想影响,毅然告别家人,投效清军湖北巡抚胡林翼麾下。此时的胡林翼正主持湖北军务,大力整顿军队,招募乡勇扩充实力,范德元凭借一身武艺与朴实勇猛的性格,被编入湘军系统的“楚军”(胡林翼所部别称),开启了军旅生涯。 二、征战太平天国:从士兵到军官的崛起(1856年-1864年) 范德元投身清军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的鼎盛期,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展开惨烈拉锯。他所在的部队主要活跃于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参与对太平军的围剿。 初露锋芒:范德元入伍后,因作战勇猛,敢于冲锋陷阵,很快从普通士兵提拔为什长、哨长(相当于班长、排长)。在咸丰七年(1857年)的九江争夺战中,他随部攻打太平军驻守的九江城,亲手斩杀太平军小头目一名,缴获军旗一面,因功被赏“蓝翎”(清代低级武官的荣誉标识),升为把总(正七品武官)。 安庆会战中的表现:咸丰十年(1860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为争夺安庆(太平天国西线重镇)展开决战,范德元随曾国荃部(湘军主力)参与围城。他多次参与夜间突袭、挖地道攻城等危险任务,在一次太平军突围战中,他率小队死守城墙缺口,身中数创仍坚持不退,最终击退敌军,因功升为千总(从六品),并获“奋勇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称号,这是清代对军功卓著者的重要褒奖。 进军天京与战后封赏: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合围天京,范德元随部转战江苏、浙江,参与攻克常州、苏州等战役。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失败,范德元因累计军功升为守备(正五品),并被调往福建,参与清剿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等部。至同治五年(1866年),南方太平军余部被肃清,范德元因功晋为都司(从四品),调往湖北荆州驻防。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范德元凭借“勇”与“韧”立足,他不识字,却擅长带兵冲锋,且体恤下属,所部士兵凝聚力较强,逐渐从一介乡勇成长为清军中层军官,其军事才能得到上级赏识。 三、西北平乱与边疆戍守(1866年-1880年)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朝的内忧并未平息,北方的捻军起义、西北的回民起义接踵而至。范德元因在南方作战中表现突出,被调往西北战场,隶属于陕甘总督左宗棠麾下,参与平定陕甘回民起义及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 陕甘战场的磨砺:同治五年(1866年),范德元随左宗棠进入陕西,围剿西捻军与回民起义军。西北战场地理环境恶劣,多为戈壁、荒漠,作战条件远较南方艰苦。他参与了绥德、庆阳、河州等战役,在攻打回民军据点时,采用“步步为营、坚壁清野”的战术,配合骑兵突袭,多次取得胜利。同治八年(1869年),在金积堡之战中,他率部击溃回民军马队,截断敌军粮道,为清军最终攻克金积堡立下战功,升为游击(从三品)。 收复新疆的征程: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机侵占伊犁,新疆面临被分裂的危机。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范德元作为其麾下干将,随军西征。光绪二年(1876年),清军兵分三路进军新疆,范德元隶属刘锦棠部(湘军主力),参与攻克乌鲁木齐、玛纳斯等战役。在光绪三年(1877年)的达坂城之战中,他率部强攻敌军堡垒,身先士卒,手部被流弹击中仍指挥作战,最终协助清军收复达坂城,打开了通往南疆的门户。此后,他又随部收复吐鲁番、喀什噶尔等地,至光绪四年(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全境光复。 在新疆战役中,范德元因“屡克坚城,奋勇无前”,被赏换“花翎”(清代高级武官标识),升为参将(正三品),并获“博奇巴图鲁”称号。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伊犁回归中国,范德元奉命驻守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负责边疆防务,成为清军巩固新疆统治的重要力量。 四、中年擢升与地方防务(1880年-1895年) 新疆收复后,范德元留在西北任职,参与边疆建设与防务整顿。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范德元因熟悉当地军务,被任命为伊犁镇标中营副将(从二品),协助管理伊犁地区的军事训练与屯田事务。 在伊犁期间,他注重军队纪律整顿,反对士兵欺压百姓,并鼓励士兵参与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同时,他加强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联络,推行“恩威并施”的策略,稳定了地方秩序。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边疆治理有功,范德元升任甘肃宁夏镇总兵(正二品),成为镇守一方的高级将领。 宁夏镇是清代西北重要军镇,负责黄河上游及河套地区的防务。范德元到任后,针对当地蒙古、回等民族杂居的特点,一方面加强军备训练,修缮堡垒;另一方面减免驻军对百姓的摊派,缓和军民矛盾。他还主持疏通了宁夏引黄灌渠,便利了军屯与民田灌溉,受到地方百姓与官员的好评。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朝鲜与辽东战场接连失利,朝廷急调内地军队增援。范德元奉命率宁夏镇部分兵力东进,驻守山海关一线,防备日军入关。虽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他在山海关的布防与后勤保障工作,为稳定北方防线起到了一定作用。甲午战争结束后,他因“勤谨可靠”,被调往直隶(今河北),任正定镇总兵,拱卫京畿。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1895年-1906年) 甲午战争的惨败对范德元触动极大。作为一位从传统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他目睹了清军在近代化日军面前的不堪一击,意识到旧式军队的落后。在正定镇任上,他尝试推行军事改革,如增设新式枪械训练、学习西方队列阵法等,但因清廷保守势力阻挠与经费不足,成效有限。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席卷北方。正定镇地处京汉铁路沿线,成为联军进攻北京的必经之地。范德元奉命率部抵抗,但所部装备落后,兵力单薄,最终未能阻挡联军推进。北京陷落、慈禧太后西逃后,范德元因“护境不力”被暂时革职留任,令其戴罪立功。此后,他参与了地方秩序的恢复,镇压了部分趁乱起事的匪帮,次年复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范德元年近七旬,因常年征战积劳成疾,请求解甲归田,获清廷批准。他回到通山老家,购置田产,安度晚年。次年(1906年)病逝,享年70岁,葬于通山县境内(今具体墓址已不可考)。 范德元的一生,是晚清中下级军官凭借军功逐步晋升的典型。他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在维护清朝统治、巩固边疆中发挥了作用。作为传统武将,他勇猛有余而谋略稍逊,未能适应近代军事变革的潮流,但在其能力范围内,始终坚守军人职责,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将领。 从历史影响来看,范德元的个人经历折射出晚清军事体系的变迁——从湘军、楚军等地方武装的崛起,到边疆防务的重要性提升,再到传统军事制度在近代化冲击下的困境。他的故事,也是咸宁市通山县在晚清历史中参与国家军事行动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