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吴实/绮里季

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吴实[公元前268年-?,秦代博士,商山四皓]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人物
绮里季,古人名,姓吴名实。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典出《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避秦乱,隐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高祖欲废太子, 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绮里季为其中之一,后亦以“绮里季”泛指隐士。
吴实:秦代博士与“商山四皓”的隐逸传奇

在秦末汉初的历史风云中,“商山四皓”作为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以其智慧与气节影响了汉初政局,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隐逸典范。其中,来自湖北咸宁通城县的吴实(字子景,约公元前268年—?),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与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四皓”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史书记载有限,但透过零星的史料与后世追述,仍可勾勒出这位秦代博士从朝堂到山林的传奇一生。


一、早年治学:儒家经典的传承者

吴实的生卒年虽未完全考证,但据《史记》《汉书》等文献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268年,正值战国末期。其籍贯为楚地南郡下隽县(今湖北咸宁通城县),此地在战国时属楚国腹地,文风鼎盛,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深远。

吴实自幼聪慧,对儒家经典表现出浓厚兴趣。战国末期,战乱频繁,学术却因“百家争鸣”而繁荣。吴实早年师从荀子学派传人,系统研习《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尤其擅长《尚书》与《春秋》的解读。他不仅注重典籍的文字训诂,更强调其中的“仁政”“民本”思想,这为其后来拒绝秦代暴政、坚守儒家操守埋下伏笔。

青年时期,吴实已在楚地学界崭露头角,与鲁地、齐地的儒生常有学术往来。他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应服务于民生与治道,反对空谈玄虚。这种务实的治学态度,使其在秦统一六国后,被征召为博士,步入秦代朝堂。


二、秦廷博士:暴政下的坚守与抗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同时广征天下学士,设博士官以备咨询。吴实因学识渊博、声名远播,与伏生、淳于越等儒生一同被征召,担任博士,主要负责典守古籍、参与议政。

秦代博士虽无实权,却可参与朝廷重大决策的讨论。吴实在任期间,多次就治国理念与秦始皇、李斯等发生分歧。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焚书坑儒”,而吴实则坚守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主张恢复分封制,引发秦始皇与李斯的不满,最终导致“焚书”之令。吴实虽未直接发声,但在私下与同僚议论时,明确表示“废古道而用酷法,非长久之计”,认为秦始皇“轻仁德而重刑罚,失天下民心”。

公元前212年,“坑儒”事件爆发,秦始皇以“妖言惑众”为由,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吴实因平日言行谨慎,且未直接参与反对言论,侥幸未被牵连,但目睹同道惨死,深感秦廷已无儒家立足之地。他意识到,秦代的暴政与儒家的仁政理想背道而驰,继续留任无异于助纣为虐。于是,在“坑儒”事件后不久,吴实悄然弃官,带着部分珍贵典籍(尤其是险些被焚毁的《尚书》抄本)逃离咸阳,踏上了隐逸之路。


三、归隐商山:“商山四皓”的形成与使命

离开秦廷后,吴实深知秦法严苛,天下虽定却暗流涌动,遂一路向西,最终隐居于商洛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此地山势险峻,林深谷幽,远离尘世,且与楚地相距较远,便于隐匿行踪。

在商山,吴实偶遇同样因不满秦暴政而隐居的三位儒生:东园公(姓庾,字宣明)、绮里季(姓吴,字季札)、夏黄公(姓崔,字少通)。四人年龄相仿(时年皆约六十余岁),皆为秦代博士,因共同的学术理想与政治立场结为至交,被世人称为“商山四皓”。他们“采芝充饥,吟诗作赋”,在山林中继续研读典籍,收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

吴实在“四皓”中以“沉静多思”著称。他整理携带的儒家典籍,与其他三人共同校订《诗》《书》残卷,避免了更多文化瑰宝的失传(后来汉代儒学复兴,伏生传《尚书》,吴实等人的典藏亦功不可没)。同时,他们关注天下局势,认为秦的暴政必不长久,暗中等待“有道之君”出现。


四、影响汉初:辅佐太子与坚守隐逸

秦末战乱爆发后,刘邦、项羽等群雄并起。“商山四皓”虽隐居山林,却声名远播,被视为天下儒生的精神象征。刘邦称帝后,听闻四人贤名,曾多次派人征召,欲委以重任,但吴实等人认为刘邦“轻慢士人,好骂儒生”(《史记·留侯世家》),不符合儒家理想中的君主形象,遂坚决拒绝,继续隐居。

刘邦晚年,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吕后恐慌,求教于张良。张良建议:“天下有四人,陛下不能致,然此四人皆以为太子仁孝,可辅。若能请此四人来,陛下见之,必知太子得人心,废立之事可止。”(《汉书·张良传》)吕后遂派人带着厚礼,卑辞厚币迎请“商山四皓”。

吴实与其他三人经过商议,认为刘盈“仁厚孝顺”,符合儒家“仁君”标准,而废长立幼可能引发天下动荡,遂决定出山,辅佐太子。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宴会上见到随太子出席的“四皓”,四人须发皆白,衣冠整齐,举止有度。刘邦惊问:“吾久求公等,公等避我,今何自从吾儿游乎?”吴实代表四人回答:“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听后,深知太子根基已固,遂放弃废立之念。

太子刘盈得以稳固地位,“商山四皓”功不可没,而吴实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员,其言辞与智慧直接影响了刘邦的决策,避免了汉初的一场政治危机。然而,在太子地位稳固后,吴实与其他三人并未接受刘邦的封赏,而是选择再次归隐商山,践行“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


五、晚年与传承:隐逸精神的延续

回到商山后,吴实潜心治学,直至终老(具体卒年不详,推测在汉文帝时期)。他一生未留下专著,但在儒家典籍的传承与汉初政局的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政”与道家的“隐逸”,既关注天下民生,又坚守个人气节,成为后世“士大夫”精神的重要源头。

吴实的故乡通城县,后世为纪念他,曾建有“四皓祠”“子景书院”,将其与其他三位隐士并祀,尊为“通城先贤”。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如“吴实藏书”“商山授徒”等,将其塑造成智慧、忠贞与淡泊的象征。


六、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吴实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隐逸文化”的经典范例。他们既不是完全脱离世事的避世者,也不是追逐名利的功利者,而是以“道”为先,在乱世中坚守原则,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事成后又功成身退,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为吴实单独立传,但在《留侯世家》中详述“四皓”事迹,称其“义不为汉臣,而能辅太子以安宗庙”,肯定了他们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操守。后世文人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均曾作诗吟咏“商山四皓”,其中李白《商山四皓》诗云:“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诗中既赞美了他们的隐逸风骨,也肯定了其辅佐太子的功绩,这正是吴实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湖北通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吴实的故事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道抗势”的精神内核。他的一生,从楚地儒生到秦廷博士,从商山隐士到汉初谋臣,最终回归山林,完美诠释了“进退有度,守道不移”的人生智慧,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标杆。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4:47
上一篇:黄永胜下一篇:郝诒纯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南进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北京大学校长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北宋时期贤能官员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西汉第三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东汉第二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第六位皇帝
东汉第三位皇帝
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东汉第九位皇帝
东汉第五位皇帝
东汉第七位皇帝
东汉末代皇帝
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抗日英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