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协安[公元1896年-1934年,革命烈士] 湖北咸宁市崇阳县人物 魏协安(1896—1934),湖北崇阳人,是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革命,参加秋收起义 魏协安出生于1896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末年,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协安从小就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心中埋下了对不公世道反抗的种子。 1926年,随着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崇阳地区的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魏协安怀着对革命的热忱,毅然参加了农会保卫团,开始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的道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魏协安并未被反革命势力吓倒,同年5月,他加入了崇阳农民自卫军,继续坚持革命活动。不久后,崇阳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特务连,魏协安也随之成为工农革命军中的一员。 1927年9月,魏协安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部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挽救中国革命而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魏协安在起义中表现英勇,他跟随部队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斗争与转战赣南闽西 1928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魏协安任红四军三十一团排长。在井冈山时期,他积极参与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斗争,跟随部队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贡献了力量。他在战斗中逐渐积累经验,军事才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1929年1月,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会剿”,魏协安随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在转战过程中,部队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魏协安始终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红四军三纵队九支二十二大队大队长。此后,他跟随部队在赣南闽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经磨炼,升任高级将领 1930年后,魏协安在红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后又担任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〇三团团长。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行职责,带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为保卫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2年10月,魏协安被任命为江西军区新独立六师师长。此时,中央苏区正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形势十分严峻。魏协安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积极整训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带领新独立六师在江西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央苏区的安全。 1933年6月,魏协安任红一方面军独立二十二师副师长兼六十五团团长。当时,红二十二师担负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作战任务,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魏协安指挥部队多次打退敌人的攻势,坚守阵地,为保卫中央苏区南线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9月,师长程子华调走,魏协安升任红二十二师代理师长,继续领导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与敌人作战。他与师政委方强等领导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带领全师将士克服困难,多次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为中央苏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坚持斗争,不幸蒙冤牺牲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4月,红二十二师在筠门岭战斗中失利,被迫放弃筠门岭,退守筠门岭与会昌之间的站塘、李官山一带。战后,魏协安因暂时无法离开红65团的指挥岗位,师部的各项日常工作实际由师政委方强主持。 5月,方强召集全师连以上干部总结筠门岭战斗失利教训。毛主席亲临指导,指出不能再和粤军硬拼,要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扰袭和消灭敌人,同时要争取投降敌人的群众。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方强调整战术,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南线的军事局势得到巩固。 然而,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者却借筠门岭作战失败为由,对红二十二师进行清洗。魏协安被撤职查办,长征开始后,他被留在江西苏区继续坚持斗争,担任江西省军区赣南独立师师长。 1934年冬,魏协安遭“左倾”冒险主义者诬陷,被判处劳改,后在赣南被错误杀害,年仅38岁。他虽蒙冤受屈,但始终坚定对革命的信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魏协安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从参加秋收起义踏上革命道路,到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等战斗中屡立战功,他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中共七大上,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