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公元1900年-1934年]+像 云南大理洱源县人物 施滉,白族,1900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了清华学校第一个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1920年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任会长。 施滉:白族先驱的革命火种与理想征程 一、洱海之滨的觉醒:少年立志与求知之路 1900年,施滉出生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一个白族商人家庭,原名施动生,字幼生。父亲施为鹏经营药材生意,家境较为殷实,重视子女教育。施滉自幼聪慧,6岁进入私塾就读,1913年考入大理省立第二中学,在新文化思潮涌动的环境中,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思考。 1917年,施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成为云南籍最早进入清华的学生之一。彼时的北京正值五四运动前夜,校园内外充斥着救国图存的呐喊。施滉迅速融入时代浪潮,与冀朝鼎、徐永煐等同学组建“暑假修业团”,后改组为“超桃”(取“超越陶渊明理想”之意),旨在探讨社会改造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非独求个人温饱也。”这种早期的觉醒,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伏笔。 二、跨洋求索:从哈佛学子到赤色理论家 1922年,施滉获公费赴美留学,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历史与经济学。初到美国,他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更坚定了探索社会变革道路的决心。1923年,他在华侨中宣传反帝思想,参与组织“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并创办《国民日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1927年,施滉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与革命理论。在美期间,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共产党建立联系,成为北美地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29年,他参与组建“美共中央中国局”,担任负责人,负责编辑《先锋》月刊,用英文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革命。他撰写的《中国革命的性质》《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等文章,以严谨的理论分析,驳斥了当时学界对中国革命的错误认知,被称为“哈佛园里的红色理论家”。 施滉的留学生涯充满斗争。1930年,他因组织反帝集会被美国移民局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经中共地下组织与华侨团体营救获释。出狱后,他毅然放弃哈佛的学术前途,于1931年秘密回国,投身国内革命洪流。 三、沪上星火:白区斗争中的钢铁意志 回国后,施滉奉命到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当时上海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党组织屡遭破坏,但他以“施伯高”等化名,深入工厂、学校,恢复基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施滉发动沪西工人成立“抗日义勇军”,组织募捐、运输物资支援十九路军。他在工人中宣传:“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唯有团结斗争,才能救国救己。”同年,他参与策划南京晓庄师范学生运动,推动爱国师生与工农结合,被陶行知称为“革命教育的火炬”。 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施滉在上海法租界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妄图从这位“哈佛高材生”口中获取党组织情报,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只字不提党的秘密。在狱中,他写下《狱中诗》:“淋漓热血染红霞,革命精神不世家。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以伍子胥复仇之志,表达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四、丰碑永驻:烈士精神的时代回响 1934年1月,施滉被转押至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同年2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他的牺牲令上海工人与进步学生悲痛不已,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召开追悼会,称他为“白族人民的好儿子,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施滉的革命生涯虽短暂,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理论贡献:他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引入北美华人学界的革命者之一,其著作成为研究中国革命早期理论的重要文献; 斗争实践:在白区斗争中,他首创“隐蔽斗争与公开宣传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上海工人运动奠定组织基础; 民族觉醒:作为白族先进分子,他打破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革命脱节的局限,证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事业中,各民族始终血脉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追授施滉为革命烈士。1986年,清华大学在校园内树立施滉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如今,洱源县施滉故居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 thousands of 参观者缅怀这位“白族革命先驱”。他的故事,如洱海之水,流淌在云南各族人民的记忆中,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璀璨的一页。 施滉的一生,是从滇西小城走向世界舞台的觉醒之路,是知识分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奋斗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革命征程中的缩影。他用生命证明:无论出身何方,只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就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点燃照亮未来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