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崟

洱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

马崟[公元1899年-1979年]+像 云南大理洱源县人物
马崟:云南大理洱源的传奇人生与时代印记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成长(1899—1919)  
1899年,马崟出生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一个兼具商贾与书香气息的家庭。洱源县位于苍山洱海之源,自古便是滇西文化与经济交融之地,马氏家族在当地以经营马帮贸易和农耕产业闻名,家底殷实且重视教育。其父马耀宗曾参与清末科举,后转向实业,常教导子女“经世致用”之理;母亲赵氏出自书香门第,深谙传统文化,对马崟的启蒙教育影响深远。  

幼年的马崟在家族私塾接受启蒙,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对算术、地理表现出浓厚兴趣。1907年,他进入洱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当地较早接受新式教育的孩童之一。彼时滇西正经历列强势力渗透与清末新政的冲击,学堂中常传播“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思想,马崟在课余常翻阅《申报》《大公报》,对外部世界的变革心生向往。  

1915年,16岁的马崟因成绩优异考入大理府中学堂。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校内读书会,与同学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西方宪政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大理学生响应罢课游行,马崟作为学生代表起草宣言,痛斥列强侵略与封建旧制,展现出早期的社会参与意识。中学毕业后,家族本计划让他继承商业,但他执意求学,于同年秋考入昆明法政专门学校,开启了走出家乡的人生篇章。  


二、求学求索与职业选择(1920—1930)  
昆明法政专门学校(今云南大学前身之一)是当时滇中传播新思想的重镇,马崟在此系统学习法律、政治与经济学科,接触到孟德斯鸠、卢梭的启蒙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译介著作。他参与创办校刊《滇潮》,发表《论地方自治与民生改善》等文章,主张革新云南地方行政,发展实业以富民。  

1923年,马崟以优异成绩毕业,本可留校任教或进入省府机关,但他目睹云南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现状,决心从基层实践入手。经友人推荐,他赴腾越(今腾冲)担任县公署科员,参与边疆司法与民政事务。腾越地处滇缅边境,英属缅甸的殖民经济与当地土司制度并存,矛盾尖锐。马崟在处理民族纠纷与涉外案件时,坚持“以法维权”,曾顶住压力为傈僳族山民调解土地纠纷,驳斥英国商人越界开矿的要求,逐渐在边地积累声望。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云南政局动荡,马崟因曾参与进步学生活动受到当局注意,遂辞职返回洱源。返乡后,他目睹家乡水利失修、农田荒芜,便联合乡绅与村民,主持重修凤羽坝区的灌溉水渠。工程中,他引入现代测绘技术,打破传统“按田亩摊派”的旧规,改为“按受益面积与劳动力统筹”,历时两年完工,使数千亩农田受益,当地百姓称其“马公渠”。此次实践让他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兼顾技术革新与制度公平。  


三、实业救国与抗战贡献(1931—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加深。马崟痛感“空谈救国不如实业兴邦”,遂联合家族资本与同乡友人,在洱源创办“源兴实业公司”,主营农副产品加工与马帮贸易。他引进昆明的碾米机、榨油机,将传统手工作坊升级为半机械化生产,使洱源的乳扇、梅子酱等特产远销滇西各地。同时,他改革马帮管理,引入股份制,吸纳白族、彝族马夫参与经营,降低商队风险,带动数百户家庭增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物资运输线,马崟的实业公司被纳入战时物资运输体系。他组织上百匹骡马,往返于大理与畹町之间,为前线运送汽油、医疗器械等物资。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滇西告急,马崟主动将公司仓库改为临时伤兵转运站,动员家人与员工照料伤员,并利用自己在边地的人脉,为中国远征军提供情报与向导。同年5月,日军进犯怒江西岸,马崟在洱源组织“民众抗日后援会”,筹集粮食、药品支援前线,还亲自带领民工破坏日军可能利用的乡村道路,迟滞其推进。  

抗战期间,马崟还关注教育救亡。他出资扩建洱源中学,增设战时常识课程,聘请流亡教师授课;在凤羽、右所等地创办战时夜校,组织民众学习国文、算术与军事知识,培养了一批投身抗日的本地青年。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马崟的公司承担了部分军粮运输任务,他冒着敌机轰炸的风险,亲自押解物资至前线,因贡献突出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嘉奖。  


四、战后转型与新中国建设(1946—1979)  
抗战胜利后,马崟本想继续拓展实业,但内战爆发与通货膨胀让民族资本举步维艰。1948年,他关闭部分亏损产业,专注于农业技术改良,在洱源推广“温床育苗”“合理密植”等农技,编写《滇西农事便览》分发给农户。同时,他暗中支持中共地下党在洱源的活动,利用商人身份为游击队提供物资与掩护。  

1949年云南解放后,马崟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将私人企业转为公私合营,带头参加土改学习,向农民宣讲政策。1952年,他被选为洱源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提出“兴修水库、治理水患”的提案,参与规划海西海水库的前期勘测。此后,他历任洱源县政协委员、大理白族自治州工商联副主任等职,致力于团结民族工商业者,参与地方经济恢复。  

1956年,马崟主动申请到洱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以近六旬之身深入乡村,指导农民种植水稻、果树。他结合滇西气候特点,改良梅子嫁接技术,使洱源“雕梅”产量提升30%,该技术至今仍在当地沿用。“文革”期间,马崟因早年的“实业家”身份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参与农业生产,在农场默默从事育苗、施肥等工作,还偷偷记录下滇西农作物生长规律,为后来的农业研究留下珍贵资料。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已79岁高龄的马崟被聘为洱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着手整理滇西马帮贸易、抗战时期地方史等资料。他不顾体弱,多次走访老人,口述记录了数万字的历史文献,其中《滇缅公路马帮运输纪实》成为研究抗战后勤的重要史料。1979年冬,马崟在洱源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0岁。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  
马崟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代,从追求宪政的青年学子到实业救国的商人,再到投身农业建设的技术工作者,其身份转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他兼具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务实精神:在抗战中以商报国,在建设中以技惠民,尤其在滇西乡村发展、民族经济融合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  

如今,洱源民间仍流传着他修渠、办学、助战的故事,“马公渠”的水流仍滋养着万亩良田,他改良的农技成为地方非遗的一部分。作为从滇西走出的复合型人才,马崟的生平折射出边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担当——既非空谈理想的书生,也非唯利是图的商人,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乡土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者。他的精神,对当代理解边疆历史、传承实干兴邦的理念仍具启示意义。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6 10:23
上一篇:马瑛下一篇:赵藩
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原贵州省革委会主任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易学领域的杰出探索者
明代的清正廉吏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委原书记
元曲四大家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贵州省革委会主任
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李大钊的女儿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民兵战斗英雄
章草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烈士
革命烈士
耳鼻喉科专家
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诗人
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革命烈士
开国上将
抗日英烈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阳江师范学校原校长
浦东三杰
近代镇压革命者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英烈
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
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洱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
云南抗日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