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藩[公元1851年-1927年]+像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人物 赵藩,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联”即为其所撰。现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为其手书。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至1927年逝世,享年76岁。 以下是赵藩的生平介绍: 书香门第出身,年少历经磨难 - 1851年,赵藩出生于云南大理州剑川县向湖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白族。在家族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自幼展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天赋,5岁开始随父亲赵联元学习,熟读经史子集。 - 然而,赵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值杜文秀义军起义,剑川等地被攻克,他不得不随家人到金沙江畔避难长达12年。15岁时,赵藩进入维西将领张润戎幕下担任幕司,这段经历让他初步接触到了社会现实和军事政治事务。 科举之路坎坷,积累人生阅历 - 战乱结束后,赵藩回到剑川,继续投身于学业,准备科举考试。1873年,他考中秀才,1875年又考中举人,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华。 - 此后的10年间,赵藩多次往返于京滇之间参加进士考试,却不幸5次都未能进士及第。尽管科举不顺,但这段经历让他饱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游历了许多名山胜景,丰富了人生阅历,历练了身心意志。 入仕为官生涯,展现卓越才干 初入仕途:1886年,经人举荐,赵藩到云贵总督岑毓英府上当幕僚兼家庭教师。1892年,赵藩第6次进京赶考失败后,经岑毓英之子岑春煊举荐,光绪皇帝在勤政殿召见了他,并下旨委赵藩试用于四川筹饷局任提调,次年到四川酉阳直隶州任知州,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四川为官的15年中,赵藩历任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等官职。他为官兢兢业业,心系百姓,每月必下乡视察,且每次出行都不扰民。在酉阳直隶州任职期间,城中遭遇水灾,他主动捐出俸禄赈恤灾民,因其秉公办事,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赵青天”。 创作攻心联,劝诫上司:1901年冬,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为镇压四川义和团起义,他采取了严厉手段,不仅对起义军大开杀戒,还以整饬吏治为名,对官员严厉惩办,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赵藩虽曾是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作为下属,面对这种情况难以直言规劝,于是巧妙地创作了著名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悬挂于成都武侯祠,以此劝诫岑春煊改弦更张。 仗义执言,辞官归隐:1908年,同盟会员谢奉琦、熊克武与黄复生等在川发动起义失败,谢奉琦被捕后在狱中不屈不挠,慷慨陈词。当时身为四川臬台的赵藩,惜其才华志气,为其精神所感动,试图营救却阻力重重,最终无力让谢奉琦免于一死。此事对赵藩触动很大,他毅然辞官,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投身革命事业,追求民主共和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解职在家的赵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后,他被公推为迤西自治机关总理,积极协助李根源处理滇西军政事务。 - 1912年,赵藩被选为国会众议员,1913年赴京出席国会临时议会,期间他坚决抗议袁世凯的独裁卖国行径。之后,他又积极赞助反袁护国战争,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奔走呼号。 - 在护法战争期间,赵藩建言唐继尧“宜以川人主川事”,并于1918年7月被唐继尧聘为广州军政府总裁代表,列席大元帅府会议,任交通部总长,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文化领域建树,弘扬地方文化 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赵藩一生笔耕不辍,在诗、词、楹联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滇八家诗选》中称赵藩“与诗极深研几,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1864)起讫民国丁卯(1927)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他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计录存542联。 书法艺术自成一格:在书法上,赵藩以颜真卿为基础,宗钱南园之刚劲灵动,又自成一格,笔法刚劲有力,在当时的书画界备受尊崇,有“满城皆赵字,无处不藩书”的美誉,是清代滇中四大书法家之一,现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便是他的手笔。 致力编纂《云南丛书》:1920年,赵藩辞职回滇,担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自此全身心投入到《云南丛书》的编纂工作中。他聘请了陈荣昌、袁嘉谷、方树梅、秦光玉等一批文化精英,共同向全省各地征集地方文献,对“底本”“辅本”进行慎选、查考稽核、精校细勘、认真审定。在他的主持下,《云南丛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至1927年他逝世时,书籍已完成十之七八。 关心家乡文教事业:赵藩在外为官时,始终心系家乡的文教事业。1899年,他回到剑川后,多次用自己的廉俸为金华书院买书,并题写了“剑川劝学”的藏头联,以激励剑川学子勤奋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