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再谨

清代画家

张再谨[清][公元1841年-1889年,清代画家] 云南大理剑川人物
张再谨[清]字悫诚,一字定生,云南剑川人。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举人。三试礼部不第,幕游而终。诗古文词雅饬,有四香草堂残稿。画人物、花鸟,于古法得新意。盖书卷游览得助者多也。《滇南书画录》
张再谨:清代剑川画家的艺术人生与时代印记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剑川文脉孕育的艺术幼苗  
张再谨(1841年-1889年),字慎之,号砚农,清代云南大理剑川县人,是滇西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文人。其生卒年虽跨越晚清动荡时期(鸦片战争至中法战争),却在边陲之地以笔墨延续着传统书画的精神脉络。  

剑川自古为“文献之邦”,明清时期科举兴盛,文人辈出,木雕、绘画等民间艺术与士大夫文化交融深厚。张再谨生于县城书香门第,祖父张元亮为嘉庆年间拔贡,曾参与编纂《云南通志》,父亲张景星虽未入仕,却精通经史,擅长书法。家族藏书颇丰,且与当地文人雅士往来频繁,为张再谨的早期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  

幼年时,张再谨受父亲启蒙,习读四书五经,展现出对文字与图像的敏感。据《剑川县志·艺文志》记载,他“七岁能诵《诗经》,九岁摹写山水,笔意初具”。13岁时,父亲将其送入剑川金华书院,师从大理府学正李炳南。李炳南不仅精于儒学,亦善绘兰竹,常以“书画乃文心之余”教导弟子,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张再谨对艺术的认知——他将绘画视为文人修身的延伸,而非单纯的技艺。  

1855年(咸丰五年),14岁的张再谨首次参加童子试,虽未中秀才,却因答卷中“字画端丽”受到考官注意。落第后,他并未专注于科举,反而在父亲支持下,开始系统学习绘画。剑川木雕艺人周之桢见其临摹《芥子园画谱》笔法灵动,遂收为业余弟子,传授山水、花鸟的构图与设色技巧。这一时期,他常游历剑川周边的石宝山、千狮山,观察自然景致,笔下山水渐脱匠气,融入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二、辗转求艺与风格形成:从滇西到中原的艺术探索  
1859年(咸丰九年),滇西爆发回民起义,剑川时局动荡,张再谨随家人避乱至丽江石鼓镇。战乱中,他意外获得明代画家蓝瑛的《仿古山水册》残本,日夜临摹,画风受其“用笔苍老坚劲,设色典丽”的影响,开始注重笔法的骨力与墨色的层次。次年,起义军攻占剑川,张家老宅被毁,藏书与画作散落,这一变故让张再谨更感“笔墨为乱世中安身立命之根本”。  

1862年(同治元年),局势稍稳,张再谨赴大理求学,入读西云书院。此时,大理提督杨玉科广纳文人,书院中汇聚了滇西各地的学者与艺术家,如白族诗人赵藩、画家李菊村等。张再谨与赵藩结为挚友,常合作“诗画合璧”——赵藩题诗,他补画,二人以书画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在李菊村指导下,他深入研习元代黄公望、王蒙的山水技法,尤其对《富春山居图》的“披麻皴”与“水墨淡彩”技法反复揣摩,形成了“笔法疏朗、墨气清逸”的个人风格。  

1867年(同治六年),张再谨赴昆明参加乡试,再次落第。失意之余,他转道湖南、湖北,经友人引荐,在长沙拜入湘派画家沈翰门下。沈翰擅长界画与写生,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抒己情”,这促使张再谨走出书斋,遍历洞庭湖、岳麓山,将自然实景融入创作。他在日记中写道:“见岳麓层峦,方知倪瓒‘折带皴’之妙;观洞庭浩渺,始悟米芾‘米家云山’之韵。”此次中原之行,让他的画风从滇西的质朴转向更广阔的文人画传统,构图与笔墨兼具南方山水的灵秀与北方山水的雄浑。  


三、艺术成就与滇西文化圈:诗书画兼修的文人典范  
1870年(同治九年),张再谨返回剑川,此时他已年近三十,艺术风格趋于成熟。他在县城西门外筑“砚农草堂”,以卖画、教学为生,兼修地方志。其作品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以山水见长,代表作有《石宝晴岚图》《剑湖渔隐图》《墨兰图册》等。  

山水画的地域表达
  张再谨的山水多以滇西地貌为原型,如《石宝晴岚图》描绘剑川石宝山丹霞地貌,以赭石、花青渲染岩壁,间以青绿点染松柏,笔法融合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与沈周的“粗笔写意”,既展现石宝山的奇崛,又透出文人画的淡远意境。《剑湖渔隐图》则以剑湖为背景,画中渔舟、芦荻、远山用“米点皴”与湿笔晕染,营造出滇西水乡的朦胧诗意,时人评价“得苍洱烟云之神,具剑湖风月之韵”。  

花鸟画的文人意趣
  他的花鸟尤爱画兰、竹、梅,取法郑板桥、吴昌硕,却融入滇西植物的形态特征。《墨兰图册》中,兰叶以“书法入画”,用篆籀笔法写出,刚劲中带柔婉,花瓣以淡墨勾染,疏密有致,题款“不与桃李争艳,独留清气满滇南”,借兰抒怀,暗喻文人气节。《竹石图》则以浓淡墨色表现竹的干湿枝叶,石皴用“折带皴”,兼具力度与灵动感,赵藩题诗赞曰:“笔底风霜起,滇西竹石奇。”  

人物画的民俗风情
  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高士题材,张再谨常描绘滇西民间生活,如《白族踏歌图》《剑川元宵灯会图》等。画面中,白族妇女的“风花雪月”头饰、男子的羊皮褂,以及舞龙、对歌等场景,皆以工笔细描,设色鲜艳,兼具写实性与装饰性,成为研究晚清滇西民俗的珍贵图像资料。  

除绘画外,张再谨亦工书法,楷书学颜真卿,行草宗米芾,笔力雄健而不失秀雅,常为剑川各大寺庙题写匾额,如石钟山石窟“悬空妙境”、宝相寺“云岩香界”等,部分匾额至今仍存。他还擅长诗词,著有《砚农诗稿》,其诗多结合绘画创作,如《题自画剑湖春景》:“春水绿于染,扁舟入画图。渔歌起天外,云影落鸥凫。”诗画互映,意境清幽。  


四、晚年境遇与文化传承:乱世中的文脉坚守  
1883年(光绪九年),张再谨应剑川知州之邀,参与编纂《剑川州志》,负责艺文志与金石志的撰写。他遍访剑川古碑刻、摩崖题记,如石钟山石窟的元代题记、金华山“悬空妙境”石刻等,以书画技法摹写碑刻形制,为地方文化留下重要文献。期间,他收徒数人,最著名者为剑川木雕艺人段益廷,将绘画构图与木雕技艺结合,推动了剑川木雕“书画入木”风格的发展。  

晚年的张再谨生活清苦,却坚守文人风骨。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爆发,滇南告急,他虽身无官职,却以画笔表达忧思,作《边塞秋风图》,画中孤雁、残旗、荒城,隐喻时局动荡,题款“秋风起边愁,壮士何时还”,流露爱国情怀。当地士绅曾欲推荐他入仕,他以“性本爱丘山,不愿尘网缚”婉拒,始终以布衣画家身份扎根滇西。  

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再谨病逝于砚农草堂,享年48岁。临终前,他将生平画作整理为《砚农画存》,嘱托弟子“保存滇西画脉”。其作品大多散佚于战乱,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剑湖渔隐图》与剑川县文化馆的《墨兰扇面》,成为研究其艺术的重要实物。  

五、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张再谨作为晚清滇西文人画的代表,其艺术成就具有双重意义:
地域文化的融合者:他将中原文人画传统与滇西自然、民俗结合,打破了边陲艺术“粗鄙”的偏见,证明边疆亦能孕育兼具传统法度与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  
文脉传承的坚守者:在晚清动荡、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以诗书画坚守传统文化,通过教学与修志,将剑川的艺术文脉延续至民国,为后世白族画家(如周霖)提供了精神滋养。  

如今,剑川古城仍保留着“张再谨旧居”遗址,其艺术理念被纳入地方文化研究范畴。他的一生,如同滇西山水般,在偏远中蕴含深邃,在困顿中坚守风雅,成为清代边疆文人艺术的一个独特注脚。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6 10:48
上一篇:杨士云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道光帝第八子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连平人物
清康熙官员
清朝嘉庆时期大臣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清朝官吏
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中国画家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画家
中国画家
南宋末诗人、画家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成就斐然的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
中国琴人、画家,吴门画派传人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哲学史家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
中国义和团首领
铁笔御史
清末时期的重要将领
清代画家
中国近代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清代画家
清代画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