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达[公元1901年-1927年,大理籍最早牺牲的共产党员]+像 云南大理州祥云县人物 王孝达(1901年—1927年9月5日),号昧泉,乳名寿生,1901年(清光绪27年)出生于祥云县城内北街一个封建大家庭。1924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潮梅地委改组,王孝达任团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27年4月在汕头被捕,9月5日牺牲。 王孝达:云南早期革命先驱的热血人生 一、寒门学子的觉醒:从祥云走向全国的理想萌芽 1901年,王孝达出生于云南大理州祥云县沙龙镇王家庄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便在田垄与书卷间挣扎,却凭借过人的天资与坚韧,成为乡里少有的“读书人”。父亲王泽溥虽以务农为生,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节衣缩食供他入私塾就读。少年王孝达常在劳作之余,借着火把的微光苦读,《论语》《史记》中的家国大义,悄然在他心中埋下“济世”的种子。 1915年,14岁的王孝达考入祥云县立高等小学堂。彼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云南掀起“护国运动”浪潮,街头巷尾的爱国演说与标语,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政治变革的力量。他常与同窗传阅《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对陈独秀笔下“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心驰神往,开始思考“为何中国积贫积弱”“如何改变底层命运”等问题。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全国,正在昆明省立第一中学求学的王孝达被彻底唤醒。他组织同学成立“读书会”,秘密传阅《共产党宣言》节译本,与李国柱、吴澄等后来的云南早期共产党员结下革命友谊。在一篇日记中,他写道:“今之中国,如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足以治。吾辈青年,当以血与火破局。”1922年,为寻求更广阔的革命视野,王孝达放弃了家中安排的教书之路,毅然考取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文学系,成为祥云县首位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学子。 二、金陵城下的求索:在革命洪流中淬炼信仰 抵达南京后,王孝达迅速被这座古都的新文化气息吸引。东南大学当时是南方进步思想的重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恽代英的青年运动理论在这里传播。他加入“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集会,并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表文章,痛斥军阀统治的黑暗。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王孝达在恽代英、肖楚女的引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封建压迫”。同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籍在省外入党的早期党员之一。入党后,他化名“王啸秋”,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在南京下关码头、浦镇铁路工厂等地组织工人夜校,用通俗的语言向劳工讲述“阶级斗争”“工人解放”的道理。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王孝达担任南京学界“反帝爱国运动委员会”宣传部长,带领学生上街演讲、散发传单,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他执笔撰写的《告南京市民书》,以犀利的文笔控诉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打倒列强除军阀”。这场运动中,他展现出卓越的组织与宣传能力,被党组织视为骨干力量。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党组织派王孝达回到云南开展工作。临行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滇省虽偏居西南,然革命之火不可不燃。吾辈当为薪柴,以血肉之躯 ignite(点燃)云岭之原。” 三、云岭播火:云南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1926年10月,王孝达秘密抵达昆明,随即与云南地下党早期领导人李鑫、周霄接上组织关系。此时的云南,唐继尧统治下的军阀政府对革命势力严防死守,白色恐怖初现。王孝达以“祥云旅省同乡会”为据点,联络进步青年,在昆明师范学校、女子中学等地发展党团员,建立基层组织。 他深知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便脱下长衫,深入昆明纱厂、火柴厂,与工人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在他的领导下,纱厂工人成立了“职工联合会”,首次提出“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的诉求,并成功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罢工。与此同时,他在农村开展调查,撰写《云南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土地兼并之烈,农民困苦之深,已达极点”,为党组织制定农村工作方针提供了依据。 1927年2月,云南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王孝达担任宣传委员。他创办地下刊物《革新》,亲自撰写《论云南革命之出路》《农民运动的重要性》等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革命理论。为扩大影响,他还深入祥云、弥渡等地,在农民中宣讲“耕者有其田”的道理,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抗租抗税斗争。祥云县王家庄的农民运动,成为滇西地区最早的革命火种之一。 四、血洒春城:26岁的生命定格在革命黎明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云南军阀龙云随即响应,下令通缉共产党员,封闭进步团体。面对危急形势,王孝达临危不惧,一面组织党员转移,一面准备发动武装反抗。他在给党组织的报告中写道:“敌人磨刀霍霍,吾辈当以刀还刀,以血还血,纵使粉身碎骨,亦不辱党员之责。” 5月11日,由于叛徒出卖,王孝达在昆明西郊的秘密联络点被捕。敌人将他关押在五华山监狱,动用严刑拷打,妄图逼他交出云南党组织名单。据史料记载,他的手指被竹签刺穿,肋骨被打断数根,但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敌人:“你们可以打断我的骨头,却打不断共产党人的信仰;可以杀死我的肉体,却杀不死革命的精神!” 在狱中,他写下遗书:“爹娘妻儿,勿为我悲。今为主义牺牲,乃吾之荣。唯愿云岭之上,早见红旗飘扬,劳苦大众,终得解放。儿虽死,魂亦护之。”这封遗书被秘密传出后,激励了无数云南革命者。 1927年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王孝达与李鑫、周霄等18名共产党员被押往昆明南校场刑场。临刑前,他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年仅2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云岭的红土地上。他是大理籍最早牺牲的共产党员,也是云南早期革命史上用鲜血践行信仰的先驱。 五、精神长存:从烈士鲜血中绽放的云岭丰碑 王孝达牺牲后,他的革命精神在云南广泛传播。1930年代,祥云县地下党以他的事迹为教材,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边纵”部队在祥云县开展斗争时,当地老人常向战士们讲述“王孝达闹革命”的故事,激励青年参军报国。 如今,在祥云县王家庄,“王孝达烈士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展厅内陈列着他用过的书籍、钢笔以及复制的狱中遗书。每年清明,当地中小学师生都会前来祭扫,聆听烈士事迹。2009年,王孝达被列入“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他的生平被写入《祥云县志》《中共云南党史》等文献,成为云岭大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从祥云县的农家少年到南京学府的进步青年,从金陵城下的革命火种到云岭大地的播火者,王孝达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他的鲜血没有白流——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他所期盼的“红旗飘扬”终于成为现实。而他的精神,如同祥云县的红土地一般,永远滋养着后世的革命者与建设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着永恒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