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清][公元1841年-1900年] 宁夏自治区 > 银川灵武市人物 清末将领张俊生平事迹 张俊(1841 - 1900),字杰三,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人,是清末时期的重要将领。他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农历正月十三日出生,曾祖张九龄,祖父张柱,父亲张文恭,母亲贺氏。 张俊青少年时期略通文墨,性格谦和,沉默寡言,不随波逐流,喜好舞刀弄剑,还曾获得武监生的功名。同治元年(1862 年),社会动荡不安,张俊毅然组织团练乡勇,守护村庄。次年二月,他与同乡董福祥等率领的民团联合,结寨自保。然而,目睹清军肆意掳掠百姓的恶行后,他们推举董福祥为团总,高举反清旗帜。到同治六年(1867 年)夏天,队伍规模发展至 20 万人,且多次击败清军。 同治七年(1868 年)十二月,张俊的队伍在湘军刘松山部的围歼下失败,被迫降清。随后,4000 余人被挑选出来,编为“董字三营”,张俊统领左营。同治八年(1869 年)八月,他跟随刘松山参与镇压宁夏回民起义,因战功显著,深受刘松山赏识,凭借功劳升任都司。同治九年(1870 年)十一月,清军平定金积堡后,张俊率左营奉命驻守吴忠堡。 同治十年(1871 年),清廷赏赐张俊戴蓝翎。同年,他的夫人王氏带着幼子张孺珍迁居吴忠堡,并建造宅第,占地达 1800 亩,工程规模之大,在吴忠城历史上前所未有。同治十一年(1872 年),张俊随军进剿河州,因功晋升为游击,获赏换花翎,并被授予果勇巴图鲁(勇士)称号。同治十二年(1873 年),他代理西宁永安营游击,又被授予确勇巴图鲁。 同治十三年(1874 年),进军西宁时,董福祥因故被解除兵权,张俊代为率兵,多次攻克险要阵地,但他将功劳都归于董福祥,助力其官复原职。直至攻克肃州,张俊因功迁升为副将。光绪元年(1875 年),他被授予总兵衔,领西宁镇属北川营都司。 光绪二年(1876 年),张俊率部跟随左宗棠进军新疆,抗击入侵的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势力,战功在各军之上,被授予倭欣巴图鲁,以总兵记名简放,并获授提督衔。光绪三年(1877 年),以提督记名简放,担任定远军统领。光绪四年(1878 年),获赏穿黄马褂。光绪五年(1878 年),参与追剿安集延爱克木汗犯边的战斗,率军四昼夜急行八百里,杀敌众多,后屯垦驻守新疆,因功被授予头品顶戴。 光绪十五年(1888 年),张俊代理阿克苏镇乌什协副将,后升任甘肃西宁镇总兵、伊犁镇总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代理喀什噶尔提督,后正式升任此职(任职至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擢升为喀什噶尔提督。次年,董福祥入京,张俊接任甘肃提督。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张俊应诏入京,担任北洋武卫全军翼长,统领中军。清廷为褒奖他的功勋,赐予他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二月,张俊染病卧床不起,恰逢夫人王氏病故,他悲痛万分,病情愈发严重,于三月初十日在北京离世,享年 59 岁。同年闰八月,他与夫人王氏合葬于故乡毛曲井。 张俊去世后,朝廷诰授他建威将军、光禄大夫,谥号“壮勤”,妻子王氏被封为诰命一品夫人。光绪皇帝题词“名重边陲,功留瀚海”,并下诏在他的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进行奉祀。 张俊之子张孺珍,成年后投身董福祥部属。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参与平定河湟地区的战斗,勇猛冠绝军中,因功被授予二品顶戴盐运使衔、记名道员,并获赏武能依巴图鲁。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管带武卫后军右营。光绪二十六年,张俊逝世后,朝廷因其父的功勋加恩,授予他道员(副省级)之职。守孝期满后,张孺珍返回蓟州复职,后在北京去世。 张俊之孙张超,凭借祖父的功勋被授予二品荫生。张俊逝世后,他获赏员外郎,入朝为官,官阶从五品。而张俊的曾孙张耀宗,因在张俊去世时年纪尚幼,未获朝廷赐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