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郝苏民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
郝苏民
郝苏民 宁夏 > 银川市西夏区人物
郝苏民(1935年7月—),回族,宁夏银川市人。笔名苏民、浩思茫戈、豪斯蒙哥、A.速莱蛮 [2]。西北民大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西北民族研究》主编。主要从事民俗学、民族学、蒙古文字研究。 
1950年12月-1958年曾在西北民院前后学习过维吾尔、蒙古、藏语语言,任助教。1954年12月毕业于西北民院语文系蒙古语文学专业。
1960—1962年,在甘肃甘南甘加草原劳动期间,自学藏语安多口语。1972年5月—1980年,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蒙古国语言专业讲师。1980年—1984年西北民院少语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4年—1998年参予创办西北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教授(1987)、研究生导师(1991),获国务院特贴(1992)、全国优秀教师(1993)。
曾为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主编,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郝苏民,回族,1935年7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同时担任《西北民族研究》主编,在民俗学、民族学、蒙古古文字研究等领域成果卓著。

成长与求学经历
1950年,作为新中国首批少先队员、青年团员,郝苏民被保送至西北民族学院,学习蒙古语文学专业。1954年12月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从事蒙古语文教学。求学与工作初期,他便对民族口头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在甘宁地区土改期间积极搜集长工歌谣;还开创性地将汉族民间笑话译成蒙古文发表于《内蒙古日报》,并把《蒙古谚语》译成汉文,在邓拓主持的《人民日报》副刊连载,成为当时西北民大首位登上《人民日报》的作者 。

然而,命运的波折随之而来。21岁时,因翻译出版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集,他被划为“右派”,此后历经白水山背矿、校园土建、钢板刻写、炸山运石等艰苦劳作。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在甘南甘加草原垦荒,与枯草瘦羊为伴。在此期间,他遭遇恋人离去、母亲病逝、姐姐意外惨死等多重打击。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在甘加草原劳动间隙自学藏语,用藏语创作戏谑歌谣;在“文革”期间的中蒙苏边境荒漠,挖掘老牧民的语言文化,还以化名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1972年,他获得机会,被抽调到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蒙古语专业教师,讲授翻译方法和语言学等课程。

学术与事业成就
1979年,郝苏民迎来学术生涯的转折。著名格萨尔学泰斗王沂暖教授赠诗鼓励他“盐车上坂最辛酸,浪费才华二十年。喜遇明时应纵步,骅骝何止日三千”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上世纪末,他参与创办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2001年,又创办“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所”,并将其发展为系(院),这不仅是西北民族院校中首个教科结合、系所合一的实体,更是中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民俗学系。在他的努力下,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构建起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办学模式,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郝苏民从1991年开始指导硕士生,后参与博士生培养,桃李满天下,培养的百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名校。他治学严谨,注重因材施教,既严格要求学生学业,又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常与学生共同探讨学术、设计论文方案。在生活中,他关怀备至,节假日为留校学生下厨,给予家的温暖。此外,他还为东乡、土、裕固、保安、锡伯等西北人口较少民族,培养了第一代民俗学研究生。

在学术研究领域,郝苏民成果丰硕。他著有《金蛋》《曙光》(蒙古长篇历史小说第二卷,译著)、《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东乡族民间故事集》等多部作品,其编著、翻译的《东乡族民间故事集》《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等先后获得中国文化部、部委、省级等奖项 。在蒙古学研究中,他率先提出“卫拉特—西蒙古研究”主张,发表系列论文,推动该分支学科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在蒙古民间文化研究方面,致力于蒙古八思巴文的释译和考辨,出版《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汉文译注补正本,获得学界高度评价;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中,他强调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变迁;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倡导规范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非遗保护贡献
进入古稀之年后,郝苏民依然活跃在学术一线。200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入中国公众视野,他率先开展相关研究,思考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他在研究生中开设“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等课程,并参与科技部、文化部重大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中“西北民族民俗数据库”部分的建设,培养了众多非遗保护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保护甘肃环县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他多次亲赴环县考察,与当地政府商议保护方案,还前往北京汇报工作,甚至在出国考察讲学期间,向国外同行介绍环县皮影。在他的努力下,2006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场会”在环县举行,环县皮影保护经验得到推广。此后,他持续关注环县皮影保护与研究,派研究生深入调查研究,并总结相关论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非遗保护体制。

社会学术任职
郝苏民身兼众多重要社会与学术职务,包括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同时,他还是甘肃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组长、甘肃省民俗学会主席,以及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郝苏民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学术理想,在教学、科研、非遗保护等领域辛勤耕耘,以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部分论文
1、《蒙古人与马及其观念的文化阐释》,宣读于第三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合作,韩国中央大学)
2、《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北地区的一个个案》,宣读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讨论会
4、《文化传统与时代风》,收录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5、《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
6、《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7、《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8、《70年前宁夏战地惨景再现》,《宁夏画报》,2003年第4期
9、《十字路口上的困难选择》,宣读于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并收录于论文集《民族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
10、《觉醒·立法·机制》,《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年4月28日,B1版
1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2、《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3、《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收录于王义、刘全宝主编《庆阳民间艺术之魂》,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
14、《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成达史实 启迪来者》,《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
16、《甘青宁三省(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考察报告》,《西北人文资源论坛文集》,2006年4月
17、《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与马忠才合作)
18、《真诚做人·执著做学———谷苞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献言》,《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9、《回族风俗志》,收录于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0、《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收录于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实践给我们的信息》,收录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2、《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三辑,2007年6月
23、《骑过了很多种牲口,做过了好几个梦》,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2007年10月
24、《中国卫拉特学的“发轫”与“开拓”:卫拉特研究的思考》,载入《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600-605页
25、《心灵在声光影中流动——五彩图像里的山村世界》,《飞天》,2008年第1期
26、《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27、《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441-450页
28、《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页
29、《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收录于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14-719页
30、《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刊于《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国际》2009年6月12日,第8版
科研项目
1、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
2、2002-2004香港乐施会项目《中国甘南玛曲藏族牧区社会性别分析调查研究》
3、2000-2004年: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项目《甘宁青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4、2003-2006年:科技部、文化部项目《西北民俗数据库信息采集》
5、2005-2006年: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
6、2005-2006年:教育部招标课题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
7、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子课题《保安族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
获奖项目
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1993年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
2、《八思巴蒙古语碑铭》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
4、《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1年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上一篇:黄怒波下一篇:李泽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就斐然的无党派人士
杰出作家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京剧荀派艺术家
湖北省委原书记
埃及最高宪法法院前副院长
辽宁省省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
民国初年著名武术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