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水:科教征途上的璀璨星辰
在内蒙古通辽的广袤土地上,1926 年 10 月 4 日,一颗未来将在科教领域熠熠生辉的新星 —— 郝水诞生了。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以及教育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求学岁月:在知识海洋中逐光前行
郝水的求学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却充满了坚定与执着。1933 年 2 月,他踏入内蒙古通辽县第五小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漫漫求知路。随后,在沈阳补习学校、沈阳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沈阳南满中学堂的学习经历,不断拓宽着他的视野,丰富着他的知识储备。1945 年 4 月,郝水考入长春伪满洲国新京医科大学,然而彼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他内心渴望光明与进步的种子愈发茁壮。终于,在 1947 年 8 月,他毅然投奔解放区,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同年 9 月,他先后进入东北解放区的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还在知识的殿堂里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热爱 —— 生物学。1949 年 8 月,郝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北大学博物系,并选择留校任教,就此踏上了与教育和科研相伴一生的道路。
1955 年 10 月,对于郝水而言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选派赴前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的校园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师从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了一系列前沿科研项目。经过近四年的刻苦钻研,1959 年 6 月,他成功获得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这段留学经历,不仅让郝水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理念,更为他日后在国内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之路:勇攀生命科学的高峰
归国后的郝水,回到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从助教一步步成长为讲师、副教授,直至 1978 年晋升为教授。他在教学之余,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开启了一段辉煌的科研征程。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核小体的发现,染色体中 DNA 和组蛋白的结构关系初步明晰,但核小体链如何构建更高层次结构的染色体,仍是科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1986 年起,郝水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带领团队在该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为染色体的多级螺旋模型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证据。在研究过程中,郝水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染色体整体原位研究技术,成功得出支持染色体中有非组蛋白(NHP)骨架存在的直接证据,并且首次发现染色体骨架中还有 RNA 存在。这一重大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染色体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郝水还揭示了植物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的运动过程由改组和集缩两个阶段组成,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染色体行为的认识。
在核仁中 rRNA 基因转录位点的研究上,当时学术界存在诸多分歧。郝水和他的同事们不畏困难,采用 RNA/DNA 杂合体抗体标记等更为精确的方法,经过反复实验和论证,最终阐明了这一转录过程发生在核仁的纤维中心 (FC) 与密集纤维组分 (DFC) 交界处和 DFC 区域。这一成果,解决了该领域长期以来的争议,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郝水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还始终秉持着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造福社会的理念。20 世纪 80 年代,他先后承担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 重点攻关项目中的生物工程研究课题 “小麦染色体工程”。在这个项目中,他和夫人何孟元教授一起,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这两套材料比国外已有的同类材料更加完整,为应用异源染色体上的有用基因改良小麦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并被收入国家小麦种质资源库。此后,他们又从所建立的异附加系材料中选育出有育种价值的小冰麦易位系,并用 FISH 技术直接显示了冰草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课题组研究人员成功育成 “小冰麦 33”“小冰麦 32” 和 “小冰麦 36” 三个优质小麦新品种。其中,“小冰麦 33” 已被农业部定名为 “优质小麦新品种”,并在吉林省和北方其他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北方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郝水在科研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总结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1 年 10 月,郝水荣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
教育贡献:桃李芬芳满天下
郝水的从教生涯长达 61 载,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教学方面,他讲授过普通生物学、辐射细胞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每一次授课,他都精心准备,即便对授课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仍会在开课前重新备课,广泛收集最新的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信息。
20 世纪 80 年代,受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托,郝水为全国高师院校编著了细胞生物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即《细胞生物学教程》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这两部著作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后,被列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对推动我国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鉴于 “细胞生物学” 是 “文革” 后开设的新课,各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郝水积极与兄弟院校同行教授合作,先后 4 次举办全国高校细胞生物学学习班和教学讨论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郝水更是独具匠心。他常常对已有的理论假说和模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他会依据不同课程、不同专题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有的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答疑和讨论;有的课程则在教师讲授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讲授某些题目,师生共同探讨;还有的课程完全由研究生自行研究探索,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评述性读书报告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表达见解和写作的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郝水的悉心教导下,他培养的 20 余名硕士研究生和 30 余名博士研究生,以及指导的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如今已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教授、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如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百渠、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丽、原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邢苗等,都是郝水众多优秀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社会担当:心怀大爱,无私奉献
郝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心怀大爱的社会公益践行者。他生活俭朴,却始终关注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 世纪 90 年代,当他获悉国家号召全民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尽一份心力时,毫不犹豫地拿出 1 万元人民币捐赠给 “希望工程”,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点亮了希望之光。1998 年,我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看到灾区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郝水心急如焚,立即捐赠 1 万元人民币,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郝水深知贫困生面临的困境。在东北师范大学,贫困生比例较高,约占全体学生的 1/3。为了缓解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他不仅多次给在校贫困生捐款,还积极倡导设立贫困生资助基金。2000 年,在他的努力下,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资助贫困生基金正式设立,首批启动资金达 30 万元人民币,其中郝水个人就捐赠了 10 万元人民币。这一基金的设立,为众多贫困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追逐自己的梦想。
郝水一直心系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针对农村师资短缺、基础教育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要为基础教育服务、大力培养高素质中学师资的主张,并积极推动学校与吉林省的白山市、抚松县、东丰县等地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改革实验区。通过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验,开启了东北师范大学自觉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新篇章,为我国师范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离开领导岗位多年后,他依然初心不改。2001 年 10 月,他将刚刚荣获的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奖金 20 万港币,全部捐赠给吉林省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希望能够助力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光辉落幕:精神永传,风范长存
2010 年 11 月 27 日 8 时 20 分,郝水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 84 岁。他的离去,是我国科教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科研教育成果,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郝水的一生,是为科教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细胞生物学和植物遗传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教育岗位上的辛勤耕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更是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楷模。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评价道:“郝先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科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郝先生潜心学术,数十年如一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郝先生勤俭朴素,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学校教师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也深情缅怀:“郝水关爱民生、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堪为人师的一生。他是我们党的好干部,科教战线的典范,高校领导的楷模。” 他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王丽回忆道:“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根本感染不了,他是一位纯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
2012 年 11 月 13 日,郝水塑像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广场正式落成,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教育情怀和社会担当的永恒铭记。郝水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的丰碑之上,他的精神,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