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清][?-1895年,清朝大臣] 宁夏自治区 > 银川灵武市人物 张煦,清朝大臣,获头品顶戴,为清代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灵武)南坡人。自幼受父亲张松年“以德为先”的家学熏陶,养成“少笃学,目不窥园”的优良学风。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考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 年)考取进士。 他的仕途履历丰富,先在刑部任职,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在京察考核中获一等。后外放地方,先后担任贵州镇远府、贵阳府知府,贵东道道员,以及陕西、广东、山西三省的藩司(布政使)、臬司(按察使)等职。光绪十四年(1888 年),升任陕西巡抚,次年改任湖南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 年),调任山西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所到之处政绩显著,去世后被载入《清史·循吏传》 。 张煦理政以经术为本,善于惩治奸恶,安抚良善。担任封疆大吏时,面对公私凋敝的局面,他革除奢靡之风,整顿吏治,去除陋规,清理积弊,使上下风气肃然。他为人廉洁、沉静、诚恳,不追求显赫名声,所治之地事务顺遂、百姓和睦。 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正值光绪皇帝“亲政”,洋务运动在全国深入推进。光绪十五年(1889 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统辖湖南、湖北,在辖区内大力推行洋务,引进机器,开办炼铁厂、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织、缫丝、制麻四局,筹划修建芦汉铁路,并创办两湖书院。 然而,性格鲠直、从不谄媚上官的张煦,对张之洞的行事风格颇为不满。因张之洞轻信传闻,过度干预湖南政务,频繁下发指示,张煦遂写下著名的《致鄂督张香涛书》,对其进行指责与讽谏。信中,张煦一方面表达对张之洞身为理学名臣、才大望重的敬意,另一方面直言其“好大喜功,惑于浸润,往往言不顾行”,指出其缺乏德行上的镇静功夫,行事存在遇事慌张、虎头蛇尾、轻易决策又后悔等问题,还列举诸多举措失当的事例。信末,张煦劝诫张之洞不应恃才傲物、以势凌人,希望他成为良臣、纯臣,而非仅以才、能著称之臣。这封信虽暴露了张煦思想守旧、反对改革的一面,但也充分展现出他不惧权势、耿直敢言的个性。1936 年夏,《大公报》记者范长江采访宁夏时,在文稿中提及此事,称赞张煦此举“胆量确是不小”,认为其为家乡增添光彩。 光绪十八年(1892 年),张煦调任山西巡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八月,在山西巡抚任上去世。在灵柩运回宁夏安葬途中,陕西各界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最终他被安葬于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