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清][公元1823年-1895年,清代画家]: 云南楚雄州姚安县人物 甘雨,字润之,又字慰农,晚年自称卧云老人,咸丰间贡生,官广西州训导。工画山水,有逸致。有孟贤、仲贤、叔贤、季贤四子,甘氏父子同时出名,并且以“一门四举子,三步两道台”的盛举,被乡人传为佳话,有补过斋遗集。 甘雨:清代姚安画坛巨擘的生平与艺术历程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姚安文化沃土中的成长 甘雨(1823年-1895年),字慰农,号少岩,又号雨生,清代云南楚雄州姚安县人,是滇中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学者。其家世为姚安当地书香门第,先祖甘文焜在清初曾任云贵总督,家族世代恪守“诗书传家”的传统,至甘雨一辈虽未居高位,却仍以文化修养闻名乡里。 甘雨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自幼聪慧敏学,受家庭环境熏陶,对经史子集及书画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姚安自古为滇西文化重镇,明代曾设姚安府,文风鼎盛,境内名胜古迹(如德丰寺、文峰塔)与自然山水(如光禄山、洋派河)为其提供了早期艺术启蒙的视觉资源。少年时期,他师从姚安本地学者学习经史,同时临摹家中所藏的历代书画范本,尤其对元代黄公望、倪瓒的山水笔墨及明代沈周、文徵明的文人画风格心向往之。 道光十九年(1839年),16岁的甘雨已能诗文、善书画,在姚安乡中崭露头角。此时,云南书画界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昆明、大理等地的文人雅集频繁,甘雨虽居偏远,却通过同乡仕宦者的书信往来,接触到更多艺术资讯。他曾在日记中提及“慕吴门画派之逸韵,恨未能亲见真迹”,这种对中原艺术的向往,为其 later 的艺术探索埋下伏笔。 二、科举之路与宦游经历:艺术与仕途的交织 清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深刻影响着甘雨的人生轨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20岁的甘雨参加云南乡试,中举人,此后数年间多次赴京参加会试,却屡试不第。科举失意并未让他放弃文化追求,反而在奔波途中饱览名山大川,成为其绘画创作的重要积累。 咸丰元年(1851年),甘雨经同乡举荐,入云南巡抚公署担任幕僚,参与地方文书工作。当时云南社会动荡,既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又有滇西回民起义的影响,甘雨在政务之余,以画笔记录滇中风土,其早期作品《滇南山水册》便收录了这一时期描绘昆明滇池、西山、安宁温泉等地的写生稿。这些作品注重实地观察,笔法细腻,兼具写实与写意风格,与当时一味仿古的画坛习气形成对比。 咸丰六年(1856年),甘雨因幕僚任内表现勤勉,被朝廷授予“教谕”一职,先后在云南宜良、路南(今石林)等地任教。任教期间,他一边教授儒学经典,一边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本地书画人才。同时,他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将彝族、白族等民族的服饰、建筑、节庆场景融入绘画,代表作《滇南民俗图卷》便以长卷形式展现了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等场景,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文献价值。 同治三年(1864年),甘雨调任四川酉阳州(今重庆酉阳)知州,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宦游生涯。四川作为清代绘画重镇,聚集了大批来自江南的画家,甘雨在此广泛结交同道,与蜀地画家张问陶后人、绵竹年画艺人等交流技法,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吸收了四川画派设色浓艳的特点,形成了“滇蜀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在酉阳任上创作的《蜀中山水十二屏》,以泼墨写华山势,以重彩点染林木,既有滇派山水的苍茫,又有蜀地绘画的灵秀,被当地士绅争相收藏。 三、艺术巅峰与乡邦贡献:晚年的创作与文化传承 光绪初年(1875年),甘雨因年迈辞去官职,返回故乡姚安。此时他已年逾五旬,艺术风格臻于成熟,进入创作高峰期。他隐居于姚安光禄山下,筑“听雨楼”为画室,每日临池不辍,兼收门徒,整理毕生艺术心得。 在绘画题材上,甘雨晚年尤擅山水与花鸟。其山水画以云南高原地貌为蓝本,突破传统文人画“重江南轻塞北”的局限,描绘哀牢山的雄浑、蜻蛉河的蜿蜒,代表作《光禄山全景图》以鸟瞰视角展现姚安盆地的壮阔,笔法上融合了倪瓒的“折带皴”与本地画家担当(唐泰)的“枯笔皴擦”,形成“高古苍劲、气韵沉雄”的个人风格。花鸟画则取法恽寿平的没骨法,又融入云南野花山果的鲜活意态,《滇南百花图》册页中,山茶、玉兰、杜鹃等花卉以淡彩晕染,辅以草虫点缀,生机盎然,时人评价“得徐渭之逸,兼具恽南田之秀”。 除绘画外,甘雨在学术与文化教育领域亦有重要贡献: 文献整理:他主持编纂《姚安县志》(光绪版),亲自绘制志中舆图与风俗插图,该志成为研究晚清滇西社会的重要文献; 艺术教育:收姚安本地青年萧士英、马汝为等为徒,将书画技艺传于乡里,其弟子 later 多成为云南画坛中坚; 金石研究:精于金石考据,曾考证姚安出土的汉代“群僚及诸生”碑刻,撰写《姚安金石考》,推动了云南古代碑刻研究。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甘雨病重期间,仍坚持为姚安德丰寺绘制壁画《山水罗汉图》,壁画以山水为背景,穿插十八罗汉形象,将佛教题材与云南山水结合,堪称其晚年集大成之作。次年(1895年),甘雨病逝于姚安,享年72岁,临终前将所藏书画、手稿悉数赠予弟子,嘱其“传承滇中画脉”。 四、艺术影响与历史评价:滇派绘画的承启者 甘雨的艺术成就对云南绘画史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地域风格的开创:他突破了清代滇中画坛“仿江浙、追宋元”的单一模式,将云南本土山水、民俗融入创作,奠定了“滇派绘画”注重地域特色的基础; 文化融合的典范:其艺术融合了中原文人画传统与西南边疆的自然人文,体现了清代边疆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互动; 教育传承的贡献:通过收徒授艺与文献整理,培养了云南本土艺术人才,保存了地方文化记忆。 民国时期,云南画家周霖、赵鹤清等人均受甘雨艺术影响,赵鹤清在《滇南书画录》中评价:“少岩先生以滇中山水为魂,以笔墨为骨,开滇派画宗之先声,其功不在担当之下。”如今,甘雨的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姚安县文化馆等机构收藏,《光禄山全景图》《滇南民俗图卷》等代表作成为研究晚清云南社会与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姚安乡间的书香少年,到宦游蜀地的文人官员,再到晚年归隐的画坛宗师,甘雨的一生既映射了清代边疆文人的典型轨迹,也以艺术实践诠释了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他用画笔勾勒的不仅是云南的山水形胜,更是一个时代边疆知识群体对文化认同的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