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祚传[公元1903年-1929年,革命烈士] 云南楚雄州大姚县人物 赵祚传(1903年(癸卯年)--1929年(己巳年))中共云南省临委组织部长,省特委书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辛勤工作,革命情操和崇高精神,特别是他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捐躯为党,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赵祚传:云南楚雄大姚的革命火种——一位青年烈士的觉醒与抗争之路 一、家世背景与少年求学:书香门第孕育的理想萌芽 赵祚传,字锡三,1903年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七街乡(今属金碧镇)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赵钟岳是清末秀才,思想开明,重视教育,曾任大姚县劝学所所长,在家乡创办私塾,倡导新式教育。赵祚传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社会现实的敏感。 1912年,赵祚传进入大姚县高等小学堂就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的动荡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让年少的他开始思考“为何天下百姓不得安宁”。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离开家乡前往昆明求学。省城的新思想、新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他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让他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与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在昆明求学期间,赵祚传不仅学业优异,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昆明学生响应号召,举行罢课、游行,赵祚传作为学生代表,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云南学界爱国运动的活跃分子。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辈青年,当以救国救民为己任,非独求个人功名也。” 二、赴京求学与思想觉醒: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1922年,赵祚传从云南省立一中毕业后,怀揣着“寻求救国真理”的理想,毅然北上,考入北京国立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农科。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赵祚传在这里迎来了思想的彻底觉醒。 在农大,他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参与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与云南籍进步青年王复生、王德三等人结为挚友。1924年,经王德三介绍,赵祚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他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工作,不仅在校园内组织读书会、演讲会,宣传革命思想,还深入北京郊区农村,发动农民反抗地主剥削,体会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全国掀起反帝爱国浪潮。赵祚传参与组织北京学生罢课和示威游行,在街头演讲时多次遭到军警镇压,但他毫不畏惧。他在给家乡亲友的信中写道:“今之中国,如大病之躯,非猛药不足以救治。吾辈既已立志革命,当置生死于度外,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开始,赵祚传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师从毛泽东、彭湃等人,系统学习农民运动理论与实践方法。在讲习所,他深入研究广东农民运动经验,写下大量笔记,明确了“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的革命路径。结业后,党组织决定派他回云南开展革命工作,他毅然踏上返乡之路,肩负起在边疆播撒革命火种的重任。 三、云南革命实践:点燃大姚农民运动的烈火 1927年春,赵祚传回到云南,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工作。他先在昆明参与中共云南临时省委的筹建,随后受省委派遣,以“省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家乡大姚,开展农民运动。 回到大姚后,赵祚传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深入七街、龙街、仓屯等地农村,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疾苦。他发现当地地主豪绅勾结官府,通过高额地租、苛捐杂税残酷剥削农民,许多农户家徒四壁,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为了发动群众,他用方言编写通俗易懂的歌谣、顺口溜,如“地主心黑如墨炭,租子重如山,农民血汗被吸干,何时见青天?”在田间地头传唱,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 1927年10月,赵祚传在七街乡秘密成立大姚县第一个农民组织——“农民联合会”(后改称“农民协会”),提出“抗租、抗税、抗粮、抗债、抗夫”的“五抗”口号。他带领农协会员清算地主账目,揭露地主剥削罪行,并组织农民开展减租斗争。在他的领导下,大姚农运迅速发展,农协会员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1928年,赵祚传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指示,在大姚筹备武装起义。他利用家族在当地的声望,争取到部分开明绅士和民间武装的支持,同时秘密联络楚雄、牟定等地的革命力量,计划以大姚为中心发动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筹集武器经费,他变卖了自家的部分田产,将所得全部交给党组织。他的家人起初不理解,认为他“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干杀头的事”,但他耐心劝说:“个人家业事小,天下劳苦大众解放事大。若能推翻反动统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纵然牺牲,也心甘情愿。” 四、被捕与牺牲:用生命践行革命誓言 赵祚传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大姚县政府的恐慌。1929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警包围了赵祚传在七街的住处。他在销毁革命文件时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多名农协会员。 在狱中,赵祚传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用烙铁烫、竹签钉手指、坐老虎凳等酷刑,企图逼迫他交出党组织名单和起义计划,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下遗书:“吾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今虽身陷囹圄,然革命之火已在大姚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望同志们继续奋斗,勿以吾死而灰心。” 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利诱,让他“悔过自新”。赵祚传怒斥道:“我赵祚传生为革命人,死为革命鬼,绝不会向你们这些反动派低头!”他还在狱中秘密串联难友,组织越狱计划,虽因戒备森严未能成功,但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1929年3月29日,国民党大姚县政府以“共匪首要”罪名,将赵祚传押往大姚县城西门外刑场。临行前,他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许多农民偷偷落泪。年仅26岁的赵祚传,用生命践行了他“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的誓言。 五、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赵祚传牺牲后,大姚县党组织和农协会员冒着风险收敛了他的遗体,安葬在七街乡的山坡上。尽管国民党当局对革命力量进行了残酷镇压,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抗日战争时期,大姚县的进步青年继承他的遗志,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组织群众支援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大姚成为滇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于1949年12月获得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赵祚传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云南革命烈士传》《大姚县志》等文献。大姚县人民政府在他的故乡修建了“赵祚传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祚传烈士,青年楷模,为党为民,甘洒热血。其精神如苍山不老,似蜻蛉长流,永励后人。” 如今,赵祚传的故事仍在大姚广泛流传,当地学校将他的事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他的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精神如同蜻蛉河畔的灯塔,照亮了云岭大地的革命征程,也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从书香少年到革命战士,赵祚传的人生轨迹虽短暂却光芒万丈。他以知识分子的清醒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以共产党员的担当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用生命在云南边疆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