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孟贤[公元1853年-1914年,清末学者和诗人]: 云南楚雄州姚安县人物 甘孟贤(1853—1914),字应埙,一字伯壎,是云南楚雄州姚安县颇具影响力的清末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是甘雨的长子。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甘孟贤自幼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为其日后成为学者奠定了基础。 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 甘孟贤七岁时,因战乱随父亲避乱至连厂。当时,其父甘雨在连厂的廉泉寺设馆教授生徒,由于甘雨懂医术,时常要外出帮人看病,书馆便常由甘孟贤管理。在此期间,他不仅协助父亲照料书馆事务,还得以潜心学习,熟读经典,深受儒家文化的滋养。 同治十二年(1873年),甘孟贤考中举人。这一成就使他在当地崭露头角,也开启了他此后以学术和教育为主要事业的人生道路。中举后的甘孟贤并未急于谋求仕途,而是继续深耕学问,致力于儒家理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 学术成就与教育贡献 学术研究:甘孟贤在儒家理学方面造诣颇深。他长期钻研理学经典,对程颐、程颢以及周敦颐等理学家的思想有深入理解,并将这些传统儒家理学思想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他辑著甚富,著有《不自是诱斋文集》等,其著作体现了他对理学的深刻感悟和独特阐释,为后世研究儒家理学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教育实践:甘孟贤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教授中学及女学,且不受束脩,体现出他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曾主讲镇南龙川书院,在讲学过程中,不仅教授生徒艺文,还注重以理学相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术品格。剑川赵藩在《有清铨授保山县教谕姚安甘君墓表》中记载,甘孟贤“以礼束诸生,不敢轻视者”,可见其在教育中注重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此外,甘孟贤还积极推动女子教育。在其弟甘季贤提出创办女学的设想后,甘孟贤接过接力棒,于1907年在养节堂设立了姚安女学。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女子教育的局限,为姚安地区的女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当地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甘孟贤还承担起教导弟弟们的责任,他讲授有法,帮助二弟甘仲贤、三弟甘叔贤、四弟甘季贤三人都考中了举人,成就了一段家族佳话。 诗歌创作与风格 作为一位诗人,甘孟贤留下了许多诗作,其诗集有《行余吟》一卷等。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甘孟贤的诗中不乏忧国忧民之作。如《火霜叹》一诗,以“毁物莫如火,杀物莫如霜”开篇,通过对春霜毁物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平畴一百里,深青变浅黄”,表达了对百姓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天意难测的感慨。这类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一位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艺术风格上,甘孟贤的诗歌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善于运用简洁的文字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虽然相较于一些著名诗人,其在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意境营造的深度上可能稍显逊色,但他以真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展现出了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身的心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 家族影响与传承 甘孟贤所在的甘氏家族,是姚安当地的名门望族,以重视教育和学术传承著称。甘家从甘荣禄一代开始,就致力于姚安的教育事业,历经数代,形成了“力学笃行,累叶载德,型于家而化于乡”的优良家风。 甘孟贤与其弟弟们甘仲贤、甘叔贤、甘季贤,被合称为“甘氏四杰”,他们或讲学于家,或主讲书院,在儒家理学、经学、西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培养了众多人才,使儒学特别是理学在姚安广泛传播,“滇人无远近皆称之”。 在甘孟贤的影响下,甘氏家族的下一代也人才辈出。其子甘德炳颖慧逾恒,五岁受书,十岁能诗文,以绍述教育世业为职志,于1909年创设甘氏自立小学,还在昆华中学、广通师范任过历史教员。甘孟贤的侄子甘德方,历任邑中及建水、广通中学教授二十余年,裁成甚众。整个甘氏家族在姚安乃至云南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年生活与逝世 晚年的甘孟贤依然心系教育与学术,尽管年事已高,仍关心着弟子们的成长和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家中也时常与晚辈们探讨学问,传承家族的学术传统和道德风尚。 1914年,甘孟贤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1岁。他的离世是姚安学术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当地民众和他的弟子们无不深感悲痛。然而,他留下的学术著作、教育理念以及优良的家风,却如同珍贵的财富,永远留在了姚安这片土地上,继续滋养着后世之人。 甘孟贤作为清末姚安地区的重要学者和诗人,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无私的教育奉献和独特的诗歌创作,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追求学问和道德完善的过程,更是甘氏家族教育传承和姚安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对推动云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和教育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