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肇衡[公元1895年-1938年]+像 云南楚雄禄丰市人物 莫肇衡,云南省广通县(现属禄丰县)人,讲武堂11期学员。183师542旅1083团团长。在台儿庄东南火石埠村遭遇东庄来袭之日军时,他指挥战士们展开肉搏战,不幸被一颗子弹射进了胸膛。在被战敌士抬往战地医院途中,莫肇衡挣扎着扯下浸满鲜血的征衣,在战友搀扶下于道旁一块石头上,用血写下了“壮志未酬身先死”七个字后,一腔热血喷出,壮烈牺牲,时年43岁。 莫肇衡:从滇中才俊到抗日英烈的人生轨迹 一、滇西沃土育英才(1895—1919) 莫肇衡,字仲平,1895年出生于云南楚雄禄丰县(今禄丰市)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莫育才为清末秀才,精通经史,设馆授徒,家境虽非显赫,却重视子女教育。莫肇衡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师从当地名儒学习《四书》《五经》,少年时便展现出过目成诵的天赋,尤其擅长诗文写作,常以“笔落惊风雨”的才思闻名乡里。 1909年,禄丰县创办新式学堂,莫肇衡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彼时,清末新政的浪潮已波及滇西,学堂开设算术、地理、格致等新学科,他对西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常与同窗探讨“声光化电”之理。1913年,他以全县榜首的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今昆明一中),成为禄丰县首批赴省垣求学的学生之一。 在昆明求学期间,莫肇衡深受“辛亥革命”余波影响,接触到《民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思考救国救民之道。他不仅学业优异,还积极参与校内读书会,与同学辩论“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等议题,其文章《论滇中实业发展之利弊》曾获全省中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文中提出“开矿冶、兴交通、促农桑”的主张,显露早期经世致用的思想。1919年,他从省立一中毕业,本欲报考北京大学,但因家庭变故(父亲病逝,需支撑家业),不得不暂返禄丰。 二、实业救国的滇中实践(1920—1930) 1. 振兴乡邦:从教育启蒙到矿业拓荒 回到家乡后,莫肇衡目睹禄丰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的现状,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家乡面貌。1920年,他联合地方士绅,将县城旧文庙改建成“禄丰县立初级中学”(今禄丰一中前身),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参照昆明中学的办学模式,聘请新派教师,开设英语、物理等课程,还亲自讲授国文与历史,培养出禄丰县第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的青年。 与此同时,他注意到禄丰蕴藏丰富的煤、铁资源,却因技术落后而未得开发。1923年,他变卖部分家产,联合昆明商人成立“禄丰实业公司”,在县城西郊龙街开办煤矿。他从越南引进小型蒸汽抽水机,改良传统土法开采,使日产量从不足百吨提升至三百吨,所产煤炭不仅供应滇越铁路机车,还远销昆明、楚雄等地,成为滇中早期民族工业的典范。《云南实业公报》曾评价:“禄丰煤矿之兴,开滇西机器采矿之先河。” 2. 投身交通:滇缅公路的早期擘画 1927年,龙云主政云南后,推行“整理财政、发展实业”政策,莫肇衡被聘为省实业厅顾问。他多次上书建议修建滇西公路,认为“滇缅通道若成,外可通印度洋,内可联川康,实乃西南国防与经济命脉”。1929年,他亲自踏勘禄丰至楚雄的路段,绘制《滇西东路勘舆图》,详细标注地形、桥梁与驿站位置,此图后成为1937年滇缅公路修建的重要参考资料。 期间,他还参与创办“云南兴文银行禄丰分行”,推动地方金融流通,并在禄丰推广种植美棉、引进荷兰奶牛,尝试农业改良。至1930年,禄丰县因实业发展带动,商贸日渐繁荣,县城人口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时人赞其“以一人之力兴一县之业”。 三、抗战洪流中的家国抉择(1931—1938) 1. 弃商从戎:从实业家到抗日志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莫肇衡痛感“实业虽能强国,若无国防则产业必为敌掳”。他在禄丰组织“抗日后援会”,动员民众抵制日货,并将煤矿部分利润捐给东北抗日义勇军。1935年,他毅然变卖实业公司股份,放弃优渥生活,报考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时年已40岁,成为同期学员中年龄最大者。 在军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常对同窗说:“吾辈求学,非为个人功名,乃为救亡图存。滇西乃抗战大后方,他日或需吾辈血染疆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刚从军校毕业,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参谋处上校参谋。六十军为滇军主力,1937年9月开赴抗日前线,莫肇衡随部队从昆明出发,经贵州、湖南徒步行军两月余,抵达武汉。 2. 血战台儿庄:滇军虎将的最后冲锋 1938年3月,六十军奉命开赴徐州战场,参加台儿庄会战。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彝族,后为中共党员)命莫肇衡率参谋人员先期侦察敌情,他深入峄县、枣庄一线,绘制日军兵力部署图,为部队制定防御计划提供关键情报。4月22日,六十军在台儿庄东北的陈瓦房、邢家楼一线与日军板垣、矶谷师团遭遇,惨烈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在邢家楼战斗中,日军凭借坦克优势反复冲击,一八四师五五一旅伤亡惨重。莫肇衡主动请缨,率一个工兵连携带炸药包迂回至日军侧翼,炸毁敌坦克3辆,暂时遏制了攻势。但日军随即增兵,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阵地陷入一片火海。4月24日,莫肇衡在前沿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腹部,肠子外溢,仍坚持包扎后继续指挥,直至昏迷。 战友将他抬至后方医院抢救,他苏醒后第一句话问:“阵地保住了吗?”当得知部队已击退日军进攻时,他留下遗言:“吾为国家战死,死得其所。但恨未能看到日寇投降,望诸君继续杀敌,勿以吾为念。”随后壮烈牺牲,时年43岁。其遗体初葬于徐州战场,1946年迁葬昆明西山“滇西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四、身后荣光与精神传承 莫肇衡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其少将军衔,禄丰县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县城西门外曾立“莫肇衡烈士纪念碑”(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载入《云南抗日烈士传》。 莫肇衡的一生,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业救国”与“以身许国”的双重追求。他在滇西创办实业,推动了地方现代化进程;在民族危亡之际,弃笔从戎,以血肉之躯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如今,禄丰市博物馆仍陈列着他当年绘制的《滇西东路勘舆图》手稿与军校毕业证书,成为后人缅怀这位“从书生到战将”的重要物证。 正如其生前好友、诗人赵鹤清所题挽联:“治矿兴学,滇中留得经纶在;捐躯赴难,鲁南犹存浩气长。”莫肇衡用生命书写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在滇中大地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