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 [7]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同妹妹及妈妈赵纫兰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1931年,李星华复学。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市。1979年11月27日,病故于协和医院。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后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李星华:传承父亲精神的不凡人生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她的诞生为这个普通又不平凡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希望。她的父亲李大钊,彼时虽尚未成为广为人知的革命先驱,但已在心底埋下了拯救国家于水火的宏愿。李星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注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1918年夏,7岁的李星华随全家搬到北京居住。此时的李大钊,已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并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家中常常高朋满座,来客们热烈地探讨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传播着新思想、新文化。年幼的李星华虽不完全理解大人们谈论的内容,但那些激昂的话语和坚定的神情,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27年4月6日,这是李星华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奉系军阀张作霖悍然下令,逮捕了李大钊以及李星华和她的母亲、妹妹。在阴森恐怖的监狱中,李星华与家人度过了二十多天暗无天日的时光。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审问,李星华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机智与勇敢。法官询问李大钊她是否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李星华敏锐地意识到敌人可能在寻找她的哥哥李葆华,于是抢在父亲之前坚定地回答:“我是他最大的孩子。”李大钊领会女儿的意图,顺着她的话确认。随后,李大钊深情地看着妻子和孩子们,表示她们不懂事,自己的事情与她们无关。而李星华没有想到,这匆匆对视竟是与父亲的永别。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次日,李星华和母亲、妹妹被释放。回到家中,得知父亲的噩耗,母亲伤心过度,多次晕倒。而京师警察厅还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在亲友帮助下,家人将李大钊的灵柩重新装殓,暂停在妙光阁街的浙寺里。5月11日,李星华只能随家人无奈地离开北京,回到乐亭乡下。
回到大黑坨村的李星华,不得不辍学,承担起照顾重病母亲的重任。这段日子艰苦而漫长,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承受内心的痛苦与迷茫。但李星华骨子里有着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她默默忍受着生活的重压,期待着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1931年暑假,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李星华终于带着弟弟妹妹回到北京复学。重新走进校园的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成绩优异。1932年,李星华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勤工俭学,为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补贴生活费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星华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并毅然投身其中。1932年春天,她加入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积极参与各种反帝爱国活动。同年夏天,李星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革命战士。她以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秘密为党刻印革命传单,巧妙地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多次参与营救被捕同志的行动,在白色恐怖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33年,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李星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参与了为李大钊举行葬礼的筹备工作。4月23日,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将李大钊的灵柩送往香山万安公墓。然而,安葬父亲仅仅35天后,母亲赵纫兰也因长期的悲痛和操劳,不幸病逝。李星华在亲友的协助下,将母亲与父亲并排安葬在万安公墓。同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继续在学业和革命道路上前行。
1935年12月,“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爆发,李星华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她和广大爱国青年一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向反动势力和日本侵略者表达坚决的抗争。1936年,李星华与贾芝结婚,婚后二人相互支持,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1937年夏天,李星华从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此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在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上都有深厚的积累。
1940年11月6日,李星华几经周折,终于抵达陕北延安。延安,这片革命的热土,让李星华感受到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她入选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学知识。此后,李星华长期在延安中学任教,为培养革命后代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深知教育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即便条件艰苦,没有课本,她就亲自编写;没有教室,就用土窑洞改造;没有桌椅,就让学生自带或自制。在教学过程中,李星华认真负责,耐心地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常常加班到深夜。1942年,李星华积极参加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自己的革命觉悟和实践能力。1945年,李星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1947年9月,李星华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她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兢兢业业地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1956年起,李星华响应国家对民间文化保护与整理的号召,投身于民间文学工作。她来到中国民间文学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为了抢救白族民间文化遗产,李星华深入大理地区。那时没有先进的录音设备,她就用最原始的方式,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她曾住在洱源一个废弃的仓库里,白天四处走访采录,晚上则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整理,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珍贵的故事。她以严谨的态度,尽可能忠实记录,最终整理出版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这部作品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并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为传播中国民间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星华一家遭受了残酷迫害。她因长期郁愤,最终双目失明。但即便身处黑暗之中,李星华依然没有放弃对革命理想的坚持,没有忘记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通过口述的方式,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68岁。在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得以出版,为读者们呈现了李大钊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研究李大钊和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李星华的一生,是坎坷而光辉的一生。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革命的艰难险阻,但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传承着父亲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无论是在革命斗争的前线,还是在教育、文化工作的岗位上,她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她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