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公元1957年-1979年] 四川甘孜州德格县人物 加多(1957年3月-1979年2月),男,藏族,甘孜州德格县上麦宿乡真通村人,中国共青团团员,二级战斗英雄。 1976年3月应征入伍,系13军149师446团7连机枪手,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部队期间,加多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先后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特等射手”“投弹能手”等称号。1978年,加多跟随部队开赴云南省河口县,目睹我国边民深受越军残害的悲惨情景,义愤填膺,向连党支部递交请战书:“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保护同胞亲人,我愿意献出献血和生命。” 在攻打越军占据的奔西爱战斗中,为吸引越军火力,掩护部队全歼守敌壮烈牺牲,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79年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149师担负攻歼沙巴地区越军316A师的任务,446团在师的编成下,沿10号公路及其两侧,向沙巴方向实施主要攻击,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加多在的7连为先锋部队。行军途中,不管是穿山林、攀悬崖、涉小溪,加多总是扛着机枪往前冲,不畏行军作战中的困难。3月2日上午,当连队挺进到距奔爱西高地右侧的小路只有30米左右的开阔地时,突然遭到敌人暗堡的火力袭击,把全连的干部战士压在开阔地上,不能前进。连指挥所命令五班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展开战斗。班长一声令下,加多时而屈身前进,时而跑步跃进,全然不顾荆棘、藤条和锋利的石头,迅速接近了越军前沿,抢占了垄坎一带的有利地形。他敏捷地架起机枪,对准越军开火,一面射击,掩护战友冲锋,一面观测敌情,大声向班长报告情况。此时,越军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加多负了重伤,昏迷过去。见我军压制敌暗火力点的机枪哑火,敌人又疯狂射击,正在河对岸向敌后运动的一排和向敌发起冲击的二、三排,都被敌火力阻击,进攻受挫。关键时刻,激烈的枪声把加多从昏迷中惊醒过来,为吸引敌人注意,掩护部队进攻,他忍受着疼痛,拼足力气从地上爬起,端起机枪向越军猛烈扫射。越军被突如其来的扫射打得晕头转向,慌忙把正面和左右翼侧的火力转向加多方向。在越军猛烈的火力覆盖下,这位英雄的战士连续中弹,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年仅21岁。 我军抓住加多用生命换来的高贵战机,趁势从敌军翼侧迂回插向敌后。其余战友在正面向越军发起猛攻,两相配合,很快全歼守敌,为主力部队直插奔西爱打开了缺口,保障了主力的右侧安全,为部队攻占达聘苗、沙巴一带发挥重要作用。 加多将自己的鲜血撒在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践行了战前立下的铮铮誓言。牺牲后,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云南边防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中央军委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加多:从德格走出的战斗英雄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雄人物虽生命短暂,却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就是加多。从 1957 年呱呱坠地到 1979 年壮烈牺牲,这短短 21 载的人生,加多却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1957 年 3 月,加多出生在德格县上麦宿乡真通村的一个藏族农民家庭。其前辈世代为藏族奴隶主的奴隶娃子,在那暗无天日的旧时代,饱受压迫与奴役,生活苦不堪言。直到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地,家乡的农奴们才迎来了翻身解放,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解放后,家里分得了牛羊和土地,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当加多到了学龄,便背着书包,满心欢喜地跨进学校的大门,开始学习汉语。在小学的校园时光里,老师们以无私的爱心和耐心精心教导着他,加多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了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自幼,加多的心中便深深埋下了热爱的种子,他热爱共产党,是党让他们一家摆脱了苦难;他热爱毛主席,毛主席是带领广大穷苦人民走向光明的领路人;他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祖国就是他心中最坚实的依靠。每次去村外水井背水时,他总会不自觉地背诵:“吃水无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份感恩之情,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闲暇之余,加多最喜欢看描写战斗英雄的连环画,那些英雄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故事,让他心潮澎湃,他暗自下定决心,等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拿起枪,为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76 年 3 月,对加多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应征入伍,多年来想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一刻,他内心的喜悦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藏族民歌:“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翻身农奴把歌唱……” 歌声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进入部队后,加多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日常的训练,还是各项工作任务,他总是冲在前面,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受累。他的这种拼搏精神和积极态度,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1977 年 8 月,凭借着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加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入团之后,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自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立志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践行自己的使命。 寒来暑往,加多在部队的操场上挥洒着汗水,刻苦练习单杆、双杆、跑步等项目。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让他的脊背被晒得黝黑发亮,浑身的肌肉也愈发结实,隆起的肌肉彰显着他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战友们看到他这副强健的体魄,都不禁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夸赞他:“真是个当兵打仗的好小子!” 在部队的这段日子里,加多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先后荣获 “特等射手”“投弹能手” 等光荣称号。当战友们问他为什么进步如此之快时,他总是谦虚地回答:“我生长在雪山,从小爬雪山,在大草原放牧,练得一身翻山越岭的基本功;来到部队,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又得到领导的指导和战友们的帮助,所以才能不断进步。” 1978 年下半年,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消息传来,越军在云南边境地区肆意掠夺边民财物,甚至残忍地杀害边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久之后,加多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开赴云南河口县。当他亲眼目睹敌人残杀边民的悲惨场景,看到大批华侨被驱赶回国,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对敌人的仇恨达到了顶点。此时的他,毫不犹豫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上面赫然写着:“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我愿献出鲜血和生命。” 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敌人的切齿痛恨。 河口县的地势北高南低,大山连绵起伏,地形极为复杂。临战前的练兵工作随即紧张展开,加多和战友们需要沿着怪石嶙峋的绝壁、陡峭笔立的深箐进行实地训练。面对如此艰苦的训练环境,加多却毫不退缩,他坚定地说:“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 有一次在练习战术的接敌运动中,加多不慎扭伤了脚和脖子,疼痛如潮水般袭来,让他难以忍受。同志们纷纷劝他休息,但他却斩钉截铁地说:“离打仗的时间不长了,更应该抓紧时间练习,这点小病我能坚持。” 就这样,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忍着伤痛坚持参加小拉练。他的副射手张世德是一位刚刚入伍的新战士,为了帮助新同志尽快掌握军事技术,加多亲自作示范,手把手地教,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张世德很快熟练地掌握了军事要领。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加多所在的五班被赋予了全连尖刀班的重任。一路上,加多英姿勃勃,斗志昂扬,他一边行军,一边对副射手张世德叮嘱道:“世德,上级把尖刀班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上级对我们的最大信任,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 敌军凭借着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在河的右侧山上修筑了一片营房,构筑起明碉暗堡,还布防了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妄图阻挡我军的进攻。 1979 年 2 月 17 日凌晨,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149 师担负攻歼沙巴地区越军 316a 师的任务,446 团在师的编成下,沿 10 号公路及其两侧,向沙巴方向实施主要攻击,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加多所在的 7 连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向敌人发起冲锋。行军途中,不管是穿越茂密的山林,攀爬陡峭的悬崖,还是涉过湍急的小溪,加多总是扛着机枪,一马当先,奋勇向前,将行军作战中的困难统统抛在脑后。 3 月 2 日上午,当连队挺进到距奔爱西高地右侧的小路只有 30 米左右的开阔地时,突然遭到敌人暗堡的火力袭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扫来,把全连的干部战士压在开阔地上,无法前进。连指挥所当机立断,命令五班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展开战斗。班长一声令下,加多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他时而屈身前进,时而跑步跃进,全然不顾荆棘、藤条和锋利的石头划破他的皮肤,迅速接近了越军前沿,抢占了垄坎一带的有利地形。他敏捷地架起机枪,对准越军猛烈开火,一边射击,掩护战友冲锋,一边观测敌情,大声向班长报告情况。此时,一颗越军的炮弹落在他身边,随着一声巨响,炮弹爆炸,加多瞬间被气浪掀翻,身负重伤,昏迷过去。见我军压制敌暗火力点的机枪哑火,敌人更加疯狂地射击,正在河对岸向敌后运动的一排和向敌发起冲击的二、三排,都被敌火力阻击,进攻受挫。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激烈的枪声把加多从昏迷中惊醒过来。他深知此时战斗的局势万分危急,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部队进攻,他强忍着全身的剧痛,拼足最后一丝力气,从地上艰难地爬起,端起机枪再次向越军猛烈扫射。然而,在越军猛烈的火力覆盖下,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连续中弹,最终壮烈牺牲,永远地倒在了这片他为之战斗的土地上,年仅 21 岁。 加多的牺牲,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战机。我军抓住这一机会,趁势从敌军翼侧迂回插向敌后,其余战友在正面向越军发起猛攻,前后夹击,很快全歼守敌,为主力部队直插奔西爱打开了缺口,保障了主力的右侧安全,为部队攻占达聘苗、沙巴一带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多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他用行动践行了战前立下的铮铮誓言。他牺牲后,部队党委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事迹,给他追记一等功,云南边防部队授予他 “战斗英雄” 称号,中央军委授予他 “二级战斗英雄” 称号。加多虽然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德格县乃至整个国家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稳定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