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美平措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人物 列美平措(1961~),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长期活跃于藏族汉语文学领域。他作为甘孜州作协副主席,参与2010年12月15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在西昌召开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工作会议。其诗集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作品被收录于理塘县文学期刊《无量河》。列美平措参与“康巴作家群”等文学群体,作品主题多元,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并致力于青年作家的评价。 列美平措是一位来自四川甘孜州康定市的著名藏族诗人,在当代中国诗坛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童年与文学启蒙 列美平措出生在四川康定,康定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在小学三年级时,他从姐姐那里得到一本革命小说《烈火金刚》,立刻被深深吸引,由此开启了他的文学之旅。此后,他沉迷于各种课外书籍,常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看姐姐借来的书。文学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并逐渐生根发芽。 高中时期,列美平措对文学的热爱愈发深厚,他在州图书馆办了三个借书卡,借回大量文学书籍。沉浸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但也因此对功课产生了一些影响。高中毕业时,他觉得自己考不上大学,前途迷茫,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然而,命运在此时出现了转机,他收到了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得以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中翱翔。 大学时光与文学起步 在西南民族学院,列美平措如鱼得水。他所在的班级聚集了一群文学爱好者,大家共同学习、创作,浓厚的文学氛围促使他的文学才能逐渐展现出来。有一次放假回家,张央老师到他家做客,母亲将他平时写的东西拿给张央老师看,张央老师看后给予了肯定,在张央老师的帮助下,列美平措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创作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一名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感悟。 职业生涯与诗歌创作 《贡嘎山》时期:1982年,列美平措大学毕业,回到康定后选择了《贡嘎山》文学社。在那里,他除了编辑稿子,其余时间都用来创作诗歌。从1982年到1990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产期。他凭借努力出版了诗集《孤独的旅程》《心灵的忧郁》,虽然这些诗集在印刷和设计上较为简陋,但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使他成为甘孜州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贡嘎山》杂志社工作期间,列美平措还担任过主编一职,1984年到1988年是《贡嘎山》文学社的繁荣时期,当时给杂志社来稿的人仅甘孜州就有1000多人。后来,他因个人性格等原因,向组织打了几次报告,辞去了主编职务,但他为自己培养了许多甘孜州的文化名人而感到欣慰,这些人的第一篇作品大多出自他之手和《贡嘎山》杂志。 创作风格与成就:列美平措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广泛关注。他善于将藏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与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作品中常常出现雪山、草原、牦牛等具有藏族特色的意象,展现出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和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既有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也有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例如,他将牦牛视为“半人半牛”的形象,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概括雪域高原和整个藏民族的性格和灵魂,把最典型的“雪域塑雕”推到读者面前。他的作品曾获第二届四川文学奖,第一、二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多项荣誉。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民族诗人,这是对他在诗歌创作领域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 个人生活与性格特点 列美平措在情感世界里经历了一些磕磕绊绊。不知是情感上的打击,还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纷繁芜杂,让他感到审美疲劳。但诗歌和文字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社交圈子比较狭窄。他除了和几个纯粹的文人朋友喝酒、聊天外,很少与外界交往。他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静静地看一场足球比赛,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尽管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依然保持着低调和谦逊的态度,专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对藏族文化与文学的贡献 列美平措作为一名藏族诗人,他的创作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诗歌将藏族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元素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外界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藏族青年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投身于文学创作,为藏族文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为藏族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列美平措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诗歌创作。他在孤独与忧郁中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用诗歌书写着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活与情感。他的作品如同康巴大地上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增添了珍贵的财富。他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文学爱好者,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