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巴拉·格列朗杰理塘+像 四川甘孜州理塘人物 帕巴拉·格列朗杰,男,藏族,1940年2月生,四川理塘人,大学学历。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帕巴拉·格列朗杰,男,藏族,1940年2月出生于四川理塘。他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宗教、政治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转世灵童,肩负使命 1942年,年仅2岁的帕巴拉·格列朗杰被认定为西藏昌都强巴林寺第十一世帕巴拉呼图克图。帕巴拉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传承系统之一,其传承可追溯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自1792年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以来,帕巴拉活佛世系是西藏最早经“金瓶掣签”认定的大活佛。作为昌都强巴林寺的活佛,他不仅是昌都寺最高的宗教首领,还在历史上担任昌都宗的最高行政首领,这一身份赋予了他重大的宗教和社会责任。 迎接解放,投身建设 1950年,昌都战役胜利后,年仅10岁的帕巴拉·格列朗杰做出了重要的抉择,他决定留下来迎接人民解放军。这一决定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也为他此后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合作奠定了基础。同年年底,他担任了昌都解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开始参与到地区的解放和建设工作中。尽管当时他年纪尚小,但已经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为西藏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 1956年至1965年,帕巴拉·格列朗杰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常委和副主任。在这期间,他积极参与西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为自治区的成立和发展出谋划策。1956年国庆前夕,他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毛泽东对他说,要在西藏工委的领导下,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为西藏的团结、进步、发展、繁荣作出贡献。这一番话对帕巴拉·格列朗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此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担当重任,积极奉献 1959年,年仅19岁的帕巴拉·格列朗杰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此后,他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他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积极建言献策。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他担任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在政协的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团结各界人士,为推动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1979年起,他连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成为31名省级政协主席中唯一一名“40后”,也是唯一一名副国级领导。他在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的岗位上,致力于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的同时,帕巴拉·格列朗杰还积极参与其他社会事务。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关心佛教界的发展,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佛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坚定立场,维护团结 帕巴拉·格列朗杰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挑战时,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广大藏族群众和佛教界人士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他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维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反对达赖集团分裂行径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坚决反对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藏族群众和佛教界人士,形成了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的强大力量。 关心民生,推动发展 帕巴拉·格列朗杰十分关心西藏地区的民生问题,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关注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条件付出了努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推动了西藏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教育方面,他重视藏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努力提高藏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在医疗方面,他关心西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医疗设施的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为藏族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在文化方面,他积极推动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藏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备受尊重,荣誉等身 帕巴拉·格列朗杰在长期的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2011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专程到帕巴拉·格列朗杰家中看望,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他的重视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