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韶[明][公元1507年-?,抗倭名将] 湖北咸宁市崇阳人物 刘景韶,中嘉靖庚子科(1540)举人,会甲辰科(1544年)进士。初授潮阳令,擢刑部主事,历贵州佥事、浙江海防兵备副使,破倭寇有功升为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嘉靖三十九年(1560)提督淮阳军务兼巡抚凤阳诸府。殁万历戊寅年(1578)五日二十一申时,享年七十一岁。始葬史家渡上手蔡家套,后改葬假马白羊冲(望天垅)山埚口咀上,俱属官御葬。刘景韶是嘉靖甲辰进士,善诗文,有《燕台集》《秋蛩集》等著作问世。平倭战役大获全胜后,他曾作《平倭曲》云:“团练从今须土著,莫凭征调作长城。满地流亡须抚字,眼中谁复是阳城。”刘景韶又是一位品行高尚之人。“自倭入寇连年,淮海困甚,景韶悯之,凡军务事议,皆留心民疾,切中时病,议减税粮。”“晚岁,景韶荣归故里,出俸金修余恩桥。”(见《崇阳文史》刘三保文)。 刘景韶:明代崇阳籍抗倭名将的铁血传奇 刘景韶(1507年-?),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今湖北咸宁市崇阳县)人,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抗倭将领。他生于正德初年,历经嘉靖、隆庆两朝,在东南沿海倭患最烈之时挺身而出,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铁血手段痛击倭寇,尤以“台州大捷”名震天下,成为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的抗倭英雄。其生平不仅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烈篇章,更折射出明代中期军事制度的积弊与革新。 一、早年科举与仕途起步(1507年-1553年) 1507年,刘景韶出生于崇阳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刘仕昌曾任福建按察司副使,父亲刘继文为当地廪生,家境殷实且重视教育。刘景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好《孙子兵法》等兵书,常以“文武兼济”自勉。他少年时便显露过人胆识,曾徒手制服闯入村落的猛虎,乡人称其“有古名将风”。 嘉靖十年(1531年),24岁的刘景韶考中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登进士第,授江苏吴江知县,正式步入仕途。在吴江任上,他展现出务实干练的行政能力: 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小吏,厘清多年积案,百姓呼其“刘青天”; 兴修水利:主持疏浚吴淞江支流,解决当地水患,保障农田灌溉; 兴办教育:修复县学,延请名师授课,文风为之一振。 因其政绩卓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后历任郎中、松江府同知等职。在松江(今上海)期间,他首次接触到倭寇问题——当时倭寇已开始袭扰江浙沿海,松江作为通商口岸屡遭劫掠。刘景韶目睹倭寇焚杀抢掠的惨状,痛心疾首,曾上书朝廷请求加强海防,但其建议未被重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抗倭事业埋下伏笔。 二、临危受命,转战抗倭前线(1553年-1558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势力急剧扩张,从浙江、江苏蔓延至福建、广东,形成“连舰数百,蔽海而至”的猖獗态势。朝廷震怒,下令调派得力官员加强东南防务。刘景韶因在松江任上表现出的军事敏感性,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司佥事,专职负责宁、绍、台三府的抗倭军务。 初到浙江,刘景韶面临的局面极为严峻: 兵力薄弱:卫所士兵久疏战阵,战斗力低下,且多畏倭如虎; 倭患惨烈: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就攻陷台州、温州等数十州县,屠戮军民数万; 指挥混乱:地方官员与军队将领互相掣肘,缺乏统一调度。 刘景韶深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到任后立即推行三项改革: 1、整肃军纪:斩杀临阵脱逃的千户1名、士兵10余名,以儆效尤,并重申“后退者斩”的军令; 2、招募乡勇:在台州、绍兴等地招募熟悉地形的农民、渔民组建“义兵”,亲自训练,教以格斗、阵法之术; 3、联合作战:主动联络时任浙江参将的戚继光、浙江总兵俞大猷,商定“分区防御、协同出击”的策略,打破地域壁垒。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刘景韶迎来抗倭首捷。倭寇500余人袭扰台州桃渚所(今浙江临海),他亲率300名乡勇设伏于城外山谷,待倭寇进入伏击圈后,以火炮、弓箭齐发,斩杀倭寇200余人,生擒30余人,解救被掳百姓上千人。此战后,他威名初显,被当地百姓称为“刘铁胆”。 三、台州大捷:抗倭史上的辉煌一页(1558年)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倭寇纠集万余人,分乘百艘战船,大举进犯台州,企图攻占府城临海。当时台州守军仅有5000余人,且分散于各卫所,形势危急。时任台州知府谭纶急调刘景韶率部增援,任命其为前线总指挥。 刘景韶抵达临海后,经过周密勘察,制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 示弱诱敌:故意让守城士兵表现出慌乱之态,并开放部分城门,引诱倭寇主力进攻府城; 分兵合围:暗中调遣戚继光部驻守城东山地,俞大猷部封锁椒江江面,自己则率主力埋伏于城南白云山; 火攻破阵:针对倭寇“抱团冲锋”的特点,准备大量火箭、火球等燃烧武器,计划焚烧其战船,断其后路。 3月15日,倭寇主力果然中计,倾巢猛攻临海城。刘景韶待其半数入城后,下令鸣炮为号,伏兵四起: - 白云山伏兵冲杀而出,截断倭寇退路; - 戚继光部从山地俯冲,击溃倭寇侧翼; - 俞大猷部水师溯江而上,烧毁倭寇战船30余艘; - 城中守军也出城反击,形成“四面合围”之势。 激战三日,倭寇死伤惨重,残余者试图突围至海边,却被刘景韶亲率骑兵追杀。此役共斩杀倭寇6000余人,生擒其首领5人,解救被掳百姓2万余人,是明代抗倭战争中歼敌最多的战役之一,史称“台州大捷”。战后,刘景韶在白云山勒石记功,碑文中写道:“倭贼犯境,屠戮我民,景韶忝为将,誓与此贼不共戴天。今大捷,以慰忠魂,以安社稷。” 台州大捷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在于它证明了“乡勇+正规军”联合作战模式的有效性,为后来戚继光训练“戚家军”提供了借鉴。刘景韶也因此战被嘉靖帝擢升为浙江按察司副使,赏银百两,荫一子入国子监。 四、经略福建与晚年岁月(1559年-?) 台州大捷后,刘景韶奉命转战福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任福建布政司参政,兼领福宁(今福建霞浦)、福州防务。当时福建倭患同样严重,倭寇与当地海盗勾结,占据海岛为巢,频繁袭扰沿海。 刘景韶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 军事清剿:率部攻克倭寇盘踞的东引岛、台山列岛等据点,斩杀海盗首领吴平(与倭寇勾结的著名海盗); 招抚分化:对胁从的渔民进行招安,发放农具、土地,鼓励其改邪归正; 建设海防:主持修建福宁卫城、烽火台等防御设施,建立“十里一堡、百里一卫”的预警体系。 经过三年治理,福建倭患基本平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他因功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在任期间,他除了继续巩固海防,还注重恢复民生,减免战乱地区赋税,组织百姓重建家园,深受福建民众爱戴。 隆庆元年(1567年),年届六旬的刘景韶因积劳成疾,请求致仕(退休),获朝廷批准。他回到崇阳老家后,闭门谢客,整理毕生军事笔记,著有《抗倭纪要》《白川兵法》等书(今多已失传)。据《崇阳县志》记载,他晚年仍关心国事,听闻万历初年倭寇再犯朝鲜,曾上书朝廷请缨出征,未获批准。 关于刘景韶的具体卒年,史料记载不详,仅知其逝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享年约70余岁。死后葬于崇阳县白霓镇,其墓在清代尚存,今已不存。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刘景韶作为明代抗倭名将,其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军事实践:他创造的“诱敌合围”“火攻破船”等战术,丰富了抗倭战争的作战经验; 2、制度革新:重视乡勇作用,推动军民联防,为明代军事制度的灵活性改革提供了范例; 3、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明史》评价他:“景韶起自文吏,而勇略过诸将,台州之役,其功亚于继光、大猷。”清代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也称赞他“虽文人,有古良将之风,临敌镇定,决胜千里”。 在故乡崇阳,刘景韶的故事代代相传。当地至今流传着“刘公斩倭”“白云山显灵”等民间传说,其“忠勇爱国”的精神成为崇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崇阳县修建“抗倭名将刘景韶纪念馆”,展示其生平事迹,以弘扬民族英雄精神。 刘景韶的一生,是从文官到武将的转型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缩影。他用智慧与勇气守护了东南海疆,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其功绩与精神,至今仍值得铭记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