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瑛[公元1903年-1973年]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人物 钱瑛,女,湖北咸宁人。曾用名陈萍,1925年学习期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上海担任全国总工会秘书处秘书及内部交通工作。1929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初回国,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工委委员、湘鄂西工会秘书长,参加洪湖苏区和中共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1932年9月再到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部秘书。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参加领导狱中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常委、组织部长,负责领导国统区的学生运动。1949年后,历任中央监察部部长、内务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73年7月26日病逝,享年71岁。 钱瑛,1903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周矶镇钱家庄,乳名有生,族名生桂,学名钱瑛,号镜霞,又号寒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纪检监察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钱瑛的父亲钱训臣和母亲彭正元在潜江县周矶镇开了一家小药店,她排行老四。钱瑛7岁入私塾念书,熟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因祖父和父亲经商,她有更多机会接受外界新事物和新思想,初谙世事后,便渴望人格独立,还说服母亲不再给自己缠足裹脚。 1922年,钱瑛考入潜江县职业女校,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1923年,她冲破家庭阻力,到武汉求学,进入湖北女师。湖北女师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陈潭秋曾以教师身份到该校组织发动学生反对封建式的管教。钱瑛入校前一年,该校爆发了著名的“女师学潮”。在湖北女师,钱瑛不仅刻苦学习,还注重加强文学修养,锤炼品格,向往平等和睦的美好社会,常说自己要为实现这种社会探索一条道路。 1927年3月,钱瑛在湖北女师由吴瑞芝介绍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个月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钱瑛毅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7月,钱瑛第一次来到上海,被分配到全国总工会秘书处担任秘书及内部交通员,在常务委员刘少奇和秘书长谭寿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钱瑛和谭寿林在工作中逐渐萌生爱情,1928年12月,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不到百日,钱瑛接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通知,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学习的两年中,谭寿林先后给她写了130多封信,钱瑛每次收到信后都和同学们共同阅读,研究国内的革命动态。 1931年年初,钱瑛从苏联返回中国。党组织决定派他们夫妇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启程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突遭敌人破坏,谭寿林决定留下来善后。1931年4月22日清晨,谭寿林被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会同老闸捕房逮捕,5月30日,在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钱瑛获悉噩耗悲痛欲绝,立志要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 1933年1月,钱瑛来到上海,担任周超英的秘书,化名彭友姑。1933年4月,周超英被捕叛变,带领特务抓捕钱瑛,钱瑛不幸被捕,1933年7月12日,她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移送江苏第一监狱服刑。在狱中,钱瑛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并四次组织狱中绝食斗争。1936年,钱瑛被转移至首都反省院,她带领乙组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周恩来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政治犯”。1937年9月,经过激烈斗争和反复交涉,钱瑛带领首都反省院里最后13名政治犯终于获释。 抗日战争时期,钱瑛先后在湖北、湖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钱瑛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她巧妙地应对敌人的迫害,为党组织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年底,钱瑛奉调进京担任中央纪委副书记。1954年9月,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钱瑛任监察部首任部长,并兼任中央纪委副书记。她在监察工作岗位上,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坚决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为新中国的监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女包公”。1959年4月,由于国家管理体制调整,监察部被撤销,钱瑛接替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部长,兼任中央监委副书记。1960年冬,钱瑛被调离内务部,任中央监委专职副书记。 “三年困难时期”,钱瑛在安徽组织指导甄别平反工作,受到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高度评价。刘少奇表扬她“是有领导能力的,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好同志”,周恩来赞扬她“铁面无私”,邓小平肯定她“大公无私”。 “文化大革命”期间,钱瑛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但她始终坚持真理,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1973年7月26日,钱瑛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70岁。 钱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的纪律检查和监察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