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城[公元1887年-1928年,“米埠暴-动 “的总指挥] 湖北咸宁市嘉鱼县人物 吕金城,原名经纶,又名崇鑫。湖北嘉鱼人。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在本村私塾读书,后为生计,以教书为业。受辛亥革命影响,早年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新思想,阅读《新青年》和马列著作等书刊,逐步认识到只有从事工农革命,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 吕金城:从乡村志士到农民暴动总指挥 在湖北咸宁市嘉鱼县的历史长河中,吕金城(1887年-1928年)的名字镌刻着一段热血与悲壮的记忆。作为“米埠暴动”的总指挥,他以乡村志士的身份,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觉醒,带领劳苦大众向封建势力与反动统治发起猛烈冲击,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理想的忠诚。他的生平,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在先进思想引领下奋起抗争的缩影,也是嘉鱼县红色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一、早年经历:乡村觉醒的种子 1887年,吕金城出生于湖北省嘉鱼县米埠(今属嘉鱼县高铁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清末的嘉鱼,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虽有鱼米之利,却长期被封建地主与官僚势力层层盘剥。吕金城自幼目睹乡邻们在苛捐杂税、地租高利贷的重压下挣扎求生,丰年尚难温饱,灾年更易流离失所。这种切肤之痛,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不公现实的质疑。 吕金城幼年时曾在乡塾短暂求学,粗通文墨,这在当时的农民群体中已属难得。辍学后,他随父亲务农,闲暇时也常帮乡邻代写书信、核算账目,因其正直热忱,逐渐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声望。青年时期的吕金城,身材魁梧,性格刚毅,好打抱不平。一次,邻村地主勾结劣绅强占村民水田,他挺身而出,联合数位村民据理力争,虽最终未能彻底夺回土地,却让他深刻意识到:个体的反抗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剥削体系,唯有团结更多人,才能改变命运。 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为吕金城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嘉鱼县虽也经历了政权更迭,但底层民众的生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反而因军阀混战、赋税加重而愈发艰难。此时,一些进步思想开始通过商旅、报刊传入乡村,吕金城从往来的行商口中听闻了“平等”“民权”等新名词,虽不甚明了,却隐隐觉得这或许是改变乡村苦难的希望。 二、投身革命:在大革命浪潮中成长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湖北作为革命的重要阵地,农民运动逐渐兴起。1926年,北伐军挺进湖北,各地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纷纷成立,成为发动群众、反抗封建势力的重要组织。这股浪潮也涌入了嘉鱼县。 1926年秋,中共党员漆昌元(嘉鱼县早期党组织负责人)来到米埠一带开展农运工作。他深入乡村,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吕金城第一次听到如此系统的反抗理论,多年来积压的愤懑与渴望找到了出口。他主动找到漆昌元,倾诉乡邻的苦难,表达了参与革命的决心。 在漆昌元的引导下,吕金城迅速成长。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声望,走村串户动员农民加入农会。起初,不少村民因畏惧地主报复而犹豫,吕金城便带头揭露本村地主的剥削罪行,讲述自己早年抗争的经历,并承诺“农会就是大家的靠山,有难一起扛”。在他的带动下,米埠及周边数个村庄的农会迅速成立,会员很快发展到数百人。吕金城被推举为米埠农会主席。 担任农会主席期间,吕金城展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带领农会会员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减租减息:与地主谈判,迫使他们将地租从原来的“四六分”(地主六、农民四)降至“三七分”,并废除了高额高利贷; 清算劣绅:对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劣绅进行公开清算,追回其侵占的公共财产(如祠堂田、义仓粮),用于救济贫苦农民; 维护治安:组织农会自卫队,打击地方流氓、土匪,保护村民生产生活。 这些举措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农会的力量,吕金城的威信也日益提高。1927年初,经漆昌元介绍,吕金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他在入党誓言中说:“我吕金城,生为农民,死为农运,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粉身碎骨也甘心。” 三、米埠暴动:在白色恐怖中举起反抗旗帜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汪精卫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全国陷入白色恐怖。湖北各地的农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地主豪绅勾结反动军队,对革命者进行疯狂报复。 嘉鱼县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反动县长与土豪劣绅组成“清乡团”,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漆昌元等早期领导人被迫转移,吕金城成为米埠地区革命力量的核心。他将农会自卫队改组为秘密的农民武装,白天隐蔽生产,夜晚聚集操练,同时暗中联络周边幸存的革命力量,准备应对更大的危机。 1928年初,嘉鱼县遭遇春旱,农田龟裂,粮食歉收。而地主劣绅却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甚至勾结“清乡团”禁止粮食外运,导致米埠一带饿殍渐增。一次,数名村民因抢夺地主粮仓被“清乡团”逮捕,当场枪杀两人,其余被严刑拷打。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吕金城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经过秘密联络,吕金城联合了邻近的蒲圻(今赤壁市)、咸宁等地的农民武装,决定以“抗粮、抗税、打倒清乡团”为口号,发动武装暴动。他选择米埠作为暴动的中心——这里是嘉鱼、蒲圻、咸宁三县交界地带,地势复杂,便于隐蔽和机动;且当地农民基础好,对地主和“清乡团”的仇恨极深。 1928年2月28日夜(农历正月十七),吕金城召集各地农民武装骨干,在米埠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召开誓师大会。他站在高台上,举起一把菜刀(象征农民的反抗武器),高声喊道:“乡亲们!地主不让我们活,官府不让我们活,今天我们就跟他们拼了!抢粮仓,杀劣绅,为死去的兄弟报仇!”台下数百名手持锄头、镰刀、鸟铳的农民齐声响应,声震夜空。 3月1日凌晨,暴动正式开始。吕金城将队伍分为三路: - 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主攻米埠镇的“清乡团”据点。该据点驻有30余名团丁,配有步枪。吕金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派小分队从后门翻墙而入,正面则以火光为号发起冲锋。经过两小时激战,团丁溃败,据点被攻克,缴获步枪10余支,粮食数百石; - 二路攻打当地最大的地主庄园,打开粮仓分粮给饥民,并烧毁了地主的田契、账簿; - 三路负责警戒周边要道,阻击可能前来增援的反动军队。 暴动初期进展顺利,米埠镇被农民武装控制,周边村民纷纷加入,队伍迅速扩大到上千人。吕金城张贴布告,宣布废除苛捐杂税,号召全县农民起来响应。然而,暴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嘉鱼县城和邻近的国民党驻军那里。3月2日,国民党军一个营及“清乡团”共千余人,携带重武器向米埠反扑。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吕金城指挥队伍利用丘陵、湖泊地形进行阻击。农民武装虽奋勇作战,但武器简陋,缺乏训练,难以抵挡正规军的进攻。激战至3月3日,队伍伤亡惨重,被迫分散突围。吕金城为掩护主力撤退,率少数骨干在米埠附近的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最终因弹尽粮绝被俘。 四、慷慨就义: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 吕金城被俘后,被押至嘉鱼县城“清乡团”总部。反动县长亲自审讯,试图从他口中得知其他革命者的下落。 审讯室里,县长威逼利诱:“吕金城,你本是个农民,何苦跟着共产党闹暴动?只要你交出同党名单,发誓永不反叛,我保你不死,还能给你个官做。” 吕金城昂首冷笑:“我是农民,可我知道什么是公道!你们勾结地主,残害百姓,才是真正的反叛!要杀便杀,想让我出卖同志,痴心妄想!” 敌人见劝降无效,动用了各种酷刑——鞭打、烙铁、灌辣椒水……吕金城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却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下绝笔:“生为农友谋解放,死为革命作牺牲。米埠烽火虽暂熄,火种终将照楚天。” 1928年3月10日,吕金城被押赴嘉鱼县城南门外刑场。沿途,他向围观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地主和反动派长不了!跟着共产党,才能有好日子!”临刑前,刽子手问他还有何话要说,吕金城用尽最后力气喊道:“打倒土豪劣绅!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英勇就义,年仅41岁。 五、历史回响:暴动的意义与精神传承 米埠暴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是大革命失败后,鄂南地区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尝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它沉重打击了嘉鱼县的封建势力与反动统治,让地主劣绅暂时收敛了嚣张气焰; - 唤醒了更多农民的革命意识,为后来鄂南地区的游击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 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鄂南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 吕金城牺牲后,米埠一带的农民并未被吓倒。许多参与暴动的幸存者后来加入了红军或地方游击队,继续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嘉鱼县人民政府为吕金城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米埠乡修建了“吕金城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他的生平与功绩,供后人缅怀。 如今,吕金城的故事仍在嘉鱼县流传。他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历程,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在白色恐怖中挺身而出的勇气,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他为农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壮举,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如当地民谣所唱:“金城举刀闹米埠,热血染红长江土。英魂不散守乡土,化作春风润万物。” 吕金城的生命虽定格在41岁,但他所代表的反抗精神与革命信念,早已融入嘉鱼县的红色血脉,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他的生平,不仅是嘉鱼县的地方记忆,更是中国革命史中“农民觉醒”与“阶级抗争”的生动注脚,值得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