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生[公元1887年-1939年] 云南玉溪峨山县人物 范石生,号小翁,云南河西(今属峨山县)人。早年从伯父兼习中医。1903年中秀才,不久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毕业后曾任宁洱县(普洱)高等小学校长。后经其父世交李鸿祥介绍到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结为金兰之交。毕业后被分到新军十九镇七十五标任见习排长。1911年10月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底随护国军入川,因战功被提升为炮兵团团长、师参谋长。1920年因与顾品珍发生矛盾,离职回昆明。1921年任滇军北伐先遣司令,率部驻滇、黔、桂边界。1922年随滇军总指挥杨希闵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历任直辖滇军第八旅旅长、第一师师长、第二军军长,授上将衔。1926年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调防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资兴一带。8月,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就在附近活动的消息,立即派人联络,商量合作。经协商后,南昌起义军余部暂用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〇团番号隐蔽于军中。1928年1月,待朱德率部前往湘南后,随即称病赴广州休养。不久,第十六军缩编,任第八路军第五师师长,继而改编为第五十一师,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1932年提请辞职,1934年获准客居庐山。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昆明悬壶行医。1939年3月17日在出诊途中遇害。 范石生(1887年6月18日—1939年3月17日),原名范石僧,字筱泉(一作小泉),号小翁,是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镇人,为中国同盟会成员,也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求学与革命思想萌生 范石生出身贫困之家,父亲范宗浚是前清举人,在开化府担任训导,全家靠其教书收入维持生计。范石生自幼聪慧好学,由父亲亲自教导。他的伯父范宗濂精通中医,范石生曾跟随其学习中医。 16岁时,范石生考中秀才,然而因清朝废除科举,他前往昆明考入优级师范。该校所长和教员多为日本留学生,许多革命同盟会员也汇聚于此。范石生受教员影响,逐渐确立革命思想,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加入了同盟会。 从优级师范毕业后,范石生被分配到普洱任教。但不久后,他因患上严重的哑瘴病返回峨山救治,痊愈后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弃文从武与军事生涯起步 1909年,范石生在昆明遇见父亲的学生李鸿祥,当时李鸿祥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在云南新军七十三标担任教练官。经其介绍,范石生到三十七协协统蔡锷部下任文书。 后来,李鸿祥调职兼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在其劝说下,范石生报考讲武堂并被录取,与朱德、邓泰中等人一同被选入为扩充新军下级军官而设立的丙班。在讲武堂期间,范石生与朱德、杨蓁等人志同道合,共同投身革命事业。 1911年,范石生提前毕业,被分配到新军十九镇七十五标担任见习排长,后晋升为少尉、中尉排长。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云南同盟会积极筹备起义。范石生等人与昆明新军广泛联系,争取革命支持者。10月30日,蔡锷组织新军七十四标发动“重九起义”,范石生和杨蓁奉命持手枪随行,起义军成功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都督府。 护国靖国时期 1914年,范石生任滇军步兵第七团团副长,因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常与团长杨蓁在官兵中宣传民主共和思想。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等人通电讨袁,范石生随同顾品珍的第一军第三梯团进攻四川泸州,参与护国战争。护国军与北洋军阀激战两个多月,迫使对方停战求和,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之后,范石生调任顾品珍师的参谋长,因与顾品珍意见不合离职回云南,却因顾品珍的电报而无法获得职位,只得返回家乡务农。 1917年7月,唐继尧发动靖国之役,范石生以少将身份跟随邓泰中前往四川。但滇军随后被川军驱逐,范石生将兵权交还给昭通守备司令蒋光亮。 1921年2月,顾品珍和杨蓁等决定推翻唐继尧统治,范石生驱逐十六团团长周怀植,掌握兵权,自称“定滇军后备军司令”,支持反唐。顾品珍成为云南省督军后,虽对范石生不满,但在他人维护下,范石生被任命为十六团团长。 响应北伐与战功赫赫 1922年,顾品珍身亡,唐继尧重夺云南政权。顾品珍部下张开儒计划响应孙中山北伐号召,范石生被任命为第八旅旅长,向桂林进发。同年6月,得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后,孙中山电召张开儒讨伐陈炯明。滇军推选杨希闵为总指挥,范石生等率军东下,于12月联合收复广州,迎接孙中山回广东,范石生随后被任命为第三师师长。 1923年初,桂军沈鸿英密谋叛变,范石生奉孙中山命令防守广州北郊。4月中旬,沈鸿英公开进攻广州,孙中山与范石生督军指挥,击溃其部队,保卫了广州革命政府。此后,滇军扩编,范石生升任第二军军长。 同年10月,陈炯明再度进攻广州,形势危急之时,范石生于11月14日猛攻石龙,迫使洪兆麟等部撤退,缓解了广州危机。孙中山特赠予他军刀、金链及“功在国家”条幅,并授予其上将军衔。 1924年,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8月,商团公开叛乱,范石生参与了镇压商团叛乱相关事宜,10月10日商团再次暴乱,政府军将其击败,随后孙中山与商团谈判发还枪械,范石生为主办人。 拒唐继尧入粤与挫折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唐继尧欲东下广州就职,范石生向代理大元帅胡汉民请缨拒绝唐继尧,广东革命政府同意讨伐。范石生率滇军第二军出发,杨蓁担任参谋长和前敌总指挥。 广西的李宗仁等与范石生联合声讨唐继尧,在围攻南宁时,唐继尧部下龙云等战败逃回云南。范石生率军追击到云南边境后,黄绍竑返回广西,范石生则进入广南到江那。 然而,在南宁期间,杨蓁因整顿军队要求过于严格遭部下怨恨,在江那被刺杀。这导致范石生军队前线指挥不力,军心涣散,最终惨败,部队退至广西百色、平马休整。 与南昌起义军的渊源 1926年,滇军第二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范石生与军中的共产党员接触频繁。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范石生拒绝在其所部清除共产党。 同年,南昌起义爆发,范石生出于抗衡蒋、桂两系军阀的需要,对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给予掩护与支援。他与朱德达成协议,同意合作后朱德部队编制、组织不变,要走随时可走。这为起义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1月,朱德率部前往湘南后,范石生称病赴广州休养。 后期军事生涯与辞职 此后,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先后被改编为第八路军第五师、五十一师,范石生任少校师长。同年底,他调驻襄阳,兼任襄樊警备司令。期间,他消极应付蒋介石围剿贺龙、周逸群部红军的命令。 1933年,范石生向蒋介石提出辞呈,随后常驻庐山,闲暇时替人治病。1934年,蒋介石批准他辞职,另任命其为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 晚年与遇刺身亡 1937年底,范石生及家人返回昆明,以行医为生。他凭借早年跟随伯父所学的医术,为民众治病,颇受当地百姓尊敬。 然而,1939年3月17日,范石生在出诊途中,被已故杨蓁之长子杨维骞和次子杨维骧以“替父报仇”的名义枪杀于昆明西城脚,终年52岁。 范石生一生经历丰富,从早年求学时投身革命,到在军事领域屡立战功,再到关键时刻掩护南昌起义军,虽历经波折,但他爱人民、爱士兵,忠实执行孙中山政策,周恩来曾评价他:“范石生未清共、反共,未杀左翼青年。他曾冒巨大风险,救援三支工农起义军。他是国民党中爱人民、爱士兵,忠实执行孙中山政策最好的将军”。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云南历史以及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部分,被后人所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