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正才[公元1891年-1942年] 云南玉溪元江县人物 白正才,彝族,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老茶叶村人。青少年时期到个旧锡矿当砂丁(矿工)后来成为闻名滇东南的彝族企业家…… 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它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无心,钱会花光,权力也会丧失殆尽。 晚清、民国时期,玉溪市元江县著名的彝族企业家白正才,就是一位有心人。 他的家离元江县城还有一段很长的山路,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小山村。当时的元江县城,也只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从石屏县经过元江通往普洱、磨黑,依靠马帮去那些地方驮运盐巴、茶叶…… 在滇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走彝方急走厂。 “走彝方”,主要是赶马,因为驿道上盗匪横行,马锅头在挑选赶马汉子的时候,除了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外,还得要会使枪弄棒,舍得卖命。 “走厂”,就是到个旧锡矿当砂(矿工)。锡矿,又叫尖子,对砂丁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起赶马要宽得多,身子骨单薄,年龄大小不计,甚至童工也要。 砂丁过的是一种非人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头上系一盏煤石灯,背一个麻布袋,手拿一根刮汗用的骨头,就像蛇一样爬进矿洞里去背塃。背出来的矿,每一袋都要过 称,计件付酬。苦死了,累死了,尸体就随便扔在荒山上喂野狗…… 走彝方和走厂,都是穷得活不下去了,或是闯了什么祸活不下去了,只得到彝方或锡矿去,从死神的指头缝中去寻找一条生路。 青年时期的白正才实在穷得没法活了,他一咬牙离开了家,沿着那条坑坑洼洼的山路,走到县城,爬上三台坡,淌过八宝树河,走到石屏、建水,到个旧锡矿当了一名砂丁。 他是一个有心人。在钻矿洞背塃的那些日子里,除了混碗饭吃之外,他比其他人付出三倍的努力。他拼命干活,为人诚实,赢得了老板的信任。除了干 活,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不显山不露水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刻苦、细心地在学习采矿技术。他认真观察矿山的地质地层构造和矿脉走向,还借 来相关的书籍,边学认字边学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板发现了他的这些优点,把一个小矿交给了他。照现在时尚的说法,白正才从此拥有了一个展示他聪明才 智的平台。 这位有心人接手小矿之后,头一件事就是选拔人才。他挑选了一批品行优良,能够吃苦耐劳的彝族乡亲来帮他。自己依然保持着砂丁本色,从不在这些乡 亲们面前摆“二老板”的架子,脏活、苦活、危险活他抢在头里,处处以身作则,平等待人。白正才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但他肯动脑筋,不断从自己和工友们的实 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向老师傅请教,所以在怎样摆布矿场、矿洞的格局,寻找富矿的路子都能做到胸有成竹。由于他决策正确,上下一心,生产效益十分显著,几年 中,这个小矿为资方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自己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为独立开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爬进矿洞背塃,到自学采矿技术,到学习管管理一个小矿……白正才一步一个脚印,终于练成了一对可以搏击风云的坚强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位有心人就要腾空而起,展翅高飞了! 他沿着办小矿的思路,“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他回到家乡洼垤招了一批贴心人,以这些彝族乡亲为骨干,组建了一支矿工队伍,在个旧 矿山开了一个“明槽”(露天矿)和“尖子”(矿洞),创建了稍具规模的选矿场,随着企业的发展,又增设了一个大锡冶炼厂,从采矿、选矿到冶炼形成规模较大 的系列生产。富矿,当地叫:“旺洞”,白正才从当砂丁背塃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还有那些千方百计学来的采矿知识,如今在为自己寻找旺洞的时候,全都变成了 一笔独自享有的宝贵财富。再加上有了矿山第一流的硬件,他就像猛虎长上了翅膀,在锡矿,要风有风,要雨得雨,风是扑面而来的春风,雨是久旱之后的及时雨, 从此,他的企业日益兴旺,财源滚滚而来,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小砂丁,一跃而成为了闻名滇东南的大老板。家乡人得知他拥有万贯家财后,通称他为“白财主”。 白正才穷的时候是一位有心人,成为大老板之后仍然是一位有心人,他永不忘本,努力跳出了“为富不仁”的怪圈。发财之后,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继续经营矿山这棵“摇钱树”,他懂得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对和他一起创业的乡亲,因才施治,能做梁的做梁,能做柱的做柱,每个人都安排在最恰 当的位置上,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对那些已经能够独挡一面的,他慷慨地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自己去开创事业,在锡矿,他无私地带出了像杨克 德等一大批老板…… 二、白正才小时候穷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足的经历,让他懂得了安居才能乐业,懂得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的道理。经营矿山这棵“摇钱树”, 风险很大,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他利用手中的财力,在个旧、石屏、以及自己的家乡建盖高楼大厦,广置田产,收租取利,为他仗义疏财开辟另一个财源…… 三、他把赚来的钱回报社会。兴学育才,修路架桥,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他把“白氏宗祠”,扩充教室、宿舍、厨房,办成了一所学校,其规模在当时元江彝乡首屈一指,在老茶叶一带地方,这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座学校; 在老茶叶村这样落后的地方,他出资修了一公里长的下水道,以石板铺盖路面,彻底改变了村里道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面貌;为了消除与外界交流的障 碍,他又出资兴建了从老茶叶—风洞—白祖克—黄泥冲全长约5公里的驿道,用石块、石板铺筑路面,极大地方便了往返于这条路上的行人和马帮;作为一名企业 家,他把目光移向了远离家乡100多里的洛垤冲。这条冲,一到雨季,山洪暴发,行人、马帮被阻,经常十天半月无法通过,有人冒险涉水而过,枉自白白送了性 命。白正才与洛垤村的白氏父子共同商议后,共-建了一座宽3米,高5米,跨径6.5米的石拱桥,天堑变通途,让往返于元江东乡至红河县境的商旅行人得到 了极大的方便。此桥于1936年峻工。1948年(民国37年)腊月24日,洛垤村人重立“功德碑”竖于桥头,记载了白正才的功绩。 这位砂丁出身的“白财主”,1942年就去世了。在他生活、创业的那个历史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接近完美的人物,他从一个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 十分落后的小山村走到个旧锡矿,从一个砂丁靠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成为闻名于滇东南的大老板,发财后热热心公益事业,做了那么多实事好事,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来评价他,很值得后人怀念和尊重。当然,白正才如果活到“土改”时期,那又另当别论了。 白正才(1891—1942)是云南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老茶叶村人,他是晚清、民国时期闻名滇东南的彝族企业家。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贫苦矿工成长为大老板,还热心公益,深受当地百姓敬重。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贫苦出身,赴矿谋生 白正才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彝族小山村,这里交通闭塞,与外界几乎隔绝,经济十分落后。家中生活困苦,他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当时,在滇南地区流传着“穷走彝方急走厂”的说法,“走厂”就是到个旧锡矿当矿工,对于穷得难以生存的人来说,这是一条求生之路。 青年时期的白正才,因生活所迫,毅然离开家乡。他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历经艰辛,走到元江县城,又先后经过三台坡、八宝树河,最终抵达个旧,成为了一名砂丁。砂丁的生活极为悲惨,每天天未亮,他们就要头戴煤石灯,背着麻布袋,手持刮汗用的骨头,像蛇一样爬进狭窄昏暗的矿洞背塃(矿石)。背出的矿需过称,按件计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许多砂丁累死、苦死,死后尸体便被随意扔在荒山上喂野狗。 勤奋学习,初展头角 尽管身处困境,白正才却心怀大志,是个有心人。他深知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在钻矿洞背塃的日子里,比他人付出了更多努力。他拼命干活,为人诚实可靠,逐渐赢得了矿场老板的信任。 与此同时,白正才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刻苦学习采矿技术。他认真观察矿山的地质地层构造和矿脉走向,还找来相关书籍,一边学习认字,一边钻研技术。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勤奋,让他在众多砂丁中脱颖而出。 老板发现了白正才的优点和潜力,将一个小矿交给他管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展示才华的平台,从此他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创业有成,成为大老板 白正才接手小矿后,首先着手选拔人才。他回到家乡洼垤,招募了一批品行优良、能吃苦耐劳的彝族乡亲。他始终保持着砂丁本色,从不摆架子,脏活、苦活、危险活总是抢在前面,以身作则,与乡亲们平等相处。 虽然没有读过书,但白正才肯动脑筋,他不断从自己和工友们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还经常向老师傅请教。因此,在矿场布局、矿洞规划以及寻找富矿等方面,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在他的正确决策和带领下,小矿的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几年时间就为资方创造了巨大财富,他自己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为独立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之后,白正才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和积累,以家乡彝族乡亲为骨干,组建了一支矿工队伍。他在个旧矿山开设了“明槽”(露天矿)和“尖子”(矿洞),还创建了选矿场。随着企业的发展,他又增设了大锡冶炼厂,实现了从采矿、选矿到冶炼的规模化系列生产。 凭借着早年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的采矿知识,白正才在寻找富矿方面颇具心得,他的企业也日益兴旺,财源滚滚而来。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小砂丁,成功逆袭,成为了闻名滇东南的大老板,家乡人都称他为“白财主”。 致富不忘本,热心公益 白正才发财之后,并未忘记家乡的乡亲们,也没有陷入“为富不仁”的俗套,而是努力回报社会,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扶持乡亲创业:他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对一同创业的乡亲,根据各自的才能进行合理安排,让他们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对于那些有能力独立发展的乡亲,他还慷慨地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带出了杨克德等一大批老板,带动了家乡许多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购置田产房产:白正才自幼经历过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也明白经营矿山风险较大,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处。于是,他利用手中的财力,在个旧、石屏以及家乡等地建盖高楼大厦,广置田产,通过收租获取稳定的收入,这不仅为自己的财富增添了保障,也为他开展公益事业提供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兴学修路造福乡里:他十分重视教育,将“白氏宗祠”扩充为教室、宿舍和厨房,办成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规模在当时元江彝乡首屈一指,是老茶叶一带地方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学校,为当地彝族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开启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大门。 此外,白正才还心系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他出资在老茶叶村修建了一公里长的下水道,并以石板铺盖路面,彻底改变了村里道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状况。为了加强家乡与外界的交流,他又出资兴建了从老茶叶—风洞—白祖克—黄泥冲全长约5公里的驿道,方便了行人和马帮往来。 距离家乡100多里的洛垤冲,一到雨季就山洪暴发,行人、马帮常常受阻,甚至有人因冒险涉水而丧生。白正才与洛垤村的白氏父子商议后,共同修建了一座宽3米、高5米、跨径6.5米的石拱桥。该桥于1936年竣工,让天堑变通途,极大地方便了往返于元江东乡至红河县境的商旅行人。1948年腊月24日,洛垤村人重立“功德碑”竖于桥头,以记载白正才的功绩。 溘然长逝,功绩留名 1942年,白正才去世。他从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落后小山村走出,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坚韧,成为了滇东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又在致富后积极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在他生活和创业的那个历史时期,他堪称一位接近完美的人物,值得后人怀念和尊重。他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元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