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从周[公元1878年-1946年] 云南省玉溪人物 熊从周,字心畲,1878年5月4日出生于云南省新兴州玉溪县桃源乡麻栗树村。父亲熊玉柱,清朝进士,儿科医生。熊幼年读私塾,刻苦好学,成绩优秀,是清朝文生。 熊从周:滇中济世良才的生平与志业 一、寒门苦读:从滇南乡野到科举末班车 熊从周(1878—1946),字济川,云南玉溪(今红塔区)人,生于清末乱世的普通农家。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虽为“云烟之乡”,但在晚清时期仍属边地贫瘠之所。其父熊万选以农耕为业,深知“耕读传家”之理,虽家境拮据,仍力供熊从周入私塾读书。少年熊从周天资聪颖,每日晨起务农,入夜挑灯苦读,遍览经史子集,尤好《论语》《孟子》中“民本”思想,为日后济世情怀埋下伏笔。 1900年,熊从周参加云南乡试,以文笔通达、见解独到中举,成为玉溪为数不多的科举人才。此时正值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行将废除,他敏锐察觉到时代变革,放弃传统仕进之路,转而投身新式教育。1903年,他考入云南高等学堂(今云南大学前身),系统学习近代科学与西方宪政思想,与李根源、赵藩等滇中志士结为同窗,思想逐渐从“学而优则仕”转向“教育救国”。 二、兴学育才:滇南教育近代化的开拓者 1906年,熊从周学成归乡,目睹玉溪教育落后,决意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彼时玉溪城乡仅有旧式私塾,教材陈旧、教法僵化,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三成。他联合地方士绅,奔走呼号,力排守旧势力阻挠,将玉溪文庙旁的文昌宫改建为“玉溪县立高等小学堂”(今玉溪一小前身),自任校长。 办学之初,经费匮乏、师资短缺,熊从周变卖部分家产,又向乡绅募捐,购置数理化教具与新式图书;同时打破门第限制,招收贫寒子弟入学,并亲自教授国文、历史,以“实业救国”“科学强国”理念启迪学生。他推行“德、智、体”三育并重,废除体罚,开设体操、美术等课程,培养出一批滇南早期新式人才,其中不乏后来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 1912年,云南都督蔡锷推行教育改革,熊从周因办学成效显著,被任命为滇中教育视察员,负责玉溪、昆阳(今晋宁)、江川等地教育规划。他深入村寨,规划“一乡一校”,主持创办江川县立中学、昆阳县立小学等十余所新式学校,并编订乡土教材,将云南历史、地理与近代科学知识融入教学,使滇中乡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期间,他撰写《滇南兴学刍议》,提出“教育乃强国之本,边地尤需急进”的主张,成为云南早期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文献。 三、宦海浮沉:从地方贤达到民生守护者 1915年,熊从周应时任云南巡按使任可澄之邀,出任昆阳县知事(县长)。昆阳地处滇池之滨,水患频发,加之苛捐杂税繁重,百姓困苦。他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徒步勘察滇池沿岸水利,主持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并推行“以工代赈”,招募灾民参与工程建设,既缓解水患,又解决流民生计。同时,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将县衙开支削减三成,用于兴办义仓、救济孤寡,百姓称其“熊青天”。 1920年,熊从周转任思茅县知事。思茅地处滇南边境,时逢瘴疫流行,加之英国殖民者觊觎滇西资源,边情复杂。他一方面组织中医采集草药,熬制“避瘟汤”分发百姓,同时引进西医防疫技术,在县城设立防疫站;另一方面联络边地土司,晓以民族大义,挫败殖民者挑拨民族关系的企图。任内,他还主持修建思茅至普洱的驿道,改善边疆交通,并鼓励百姓种植茶叶、橡胶,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1927年,云南“二六政变”后,政局动荡,熊从周厌倦官场倾轧,遂辞职返乡。此时玉溪匪患猖獗,地主豪强趁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他以乡绅身份联络地方武装,组建民团,制定“保甲联防”制度,亲自带队清剿匪巢,同时倡议“均田减租”,劝说地主降低租额,缓解阶级矛盾。至1930年代初,玉溪匪患基本肃清,农业生产得以恢复,百姓尊称他“熊老先生”。 四、晚岁志业:抗战中的滇中后盾与文化守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云南成为大后方,熊从周虽已年近六旬,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他联合玉溪工商界成立“抗日后援会”,奔走于城乡之间,动员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数月募集军粮万担、银元数千,支援滇军六十军出征台儿庄。同时,他发动妇女缝制棉衣、布鞋,组织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玉溪街头常可见其手持喇叭演讲的身影,时人赞曰“老骥伏枥,志在救国”。 抗战期间,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玉溪作为运输节点,常有美军运输机经此中转。熊从周担心民众与盟军产生摩擦,主动担任“民谊调解员”,组织村民为美军机组提供食宿,讲解中国民俗,促成中美军民友好往来。1942年,日军攻占缅甸,滇西告急,他又牵头成立“玉溪战时救护队”,培训担架员、护士,筹集药品,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除投身抗战,熊从周晚年尤重文化传承。他深感玉溪历史悠久却文献散佚,遂自筹经费,主持编纂《玉溪县志稿》,历时三载,走访乡老、查阅碑刻,详细记载玉溪地理、风俗、人物,为滇中留下珍贵史料。同时,他在玉溪创办“济川图书馆”,将毕生藏书数千册捐出,免费向民众开放,馆内匾额“开卷有益”为其亲笔所书,至今仍存于玉溪文化馆。 五、身后余响:滇中士人的精神坐标 1946年,熊从周病逝于玉溪家中,享年68岁。出殡之日,玉溪百姓自发沿街相送,长街素缟,哀声动地。他一生清贫,临终前叮嘱家人“薄葬即可,勿费公帑”,家中除书籍外,无多余财产。 熊从周的一生,横跨晚清、民国两个动荡时代,从科举士人到新式教育家,从地方官员到乡绅贤达,他始终以“济世”为己任。在教育上,他打破旧制,开启滇南新式教育先河;在仕途上,他清廉勤政,视民生为根本;在抗战中,他老当益壮,践行匹夫之责;在文化上,他修志藏书,守护边地文脉。正如其门生所撰挽联:“学贯中西,教泽遍滇中,毕生心血在桑梓;德兼仁智,忠魂昭玉水,千载芳名垂汗青。” 如今,玉溪一小内仍保留“熊从周纪念亭”,亭中石碑刻其办学事迹;《玉溪县志》中“熊从周传”位列乡贤之首。他不仅是玉溪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更代表着中国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在边疆的实践,其生平事迹至今仍被滇中百姓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