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淮源[公元1886年-1941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云南玉溪江川区人物 唐淮源(1886年—1941年5月12日),字佛川,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人,云南讲武堂毕业,陆军上将,滇军名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抗日英烈。 1911年,唐淮源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滇军。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1930年任第12师副师长兼第35旅旅长。1932年任第12师师长。1936年10月任第3军副军长。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淮源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带及晋东、晋南一带与日军作战。1937年秋晋升为第3军军长。1938年奉命率部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1941年5月,日军调集兵力10余万,分三路进犯中条山。唐淮源所部在温峪村附近被日军包围。唐淮源率官兵反复冲杀,奋力突围。终因四面受敌,弹尽援绝,所部官兵伤亡殆尽。5月12日,为了不被日军俘虏,唐淮源举枪自戕,壮烈殉国。时年55岁。1942年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42年1月4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当时的《云南日报》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 1986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6]1990年,唐淮源的骨灰从山西移葬到江川革命烈士陵园。唐淮源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2014年9月, 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唐淮源:铁血丹心卫家国的抗日名将 一、滇中男儿的早年志向与军旅启蒙 唐淮源,字佛川,1886年出生于云南玉溪江川区翠峰乡麻栗园村(今属玉溪市江川区)。其家境贫寒,父亲以务农为生,却深知“耕读传家”之理,省吃俭用供他入私塾读书。少年唐淮源聪慧勤勉,不仅熟稔经史,更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心生向往,胸中渐生报国之志。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科举废除,唐淮源意识到“文韬”需辅以“武略”方能安邦。1909年,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与朱德、金汉鼎等成为同班同学。讲武堂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更在野外操练中磨砺意志,因其成绩优异、性格沉稳,深受教官赏识。当时,云南讲武堂是革命思想的重要传播地,唐淮源受同盟会影响,逐渐确立“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的革命信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唐淮源随讲武堂师生参与昆明重九起义,在攻打总督署的战斗中英勇果敢,初显军事才干。 二、从护法战争到北伐:乱世中的军事实践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唐淮源始终以“维护共和”为己任。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唐淮源随蔡锷参加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第一军支队长,在川南战役中与北洋军激战数月。他善于分析地形,灵活运用战术,曾在纳溪之战中率部迂回敌后,切断敌军补给线,为护国战争的胜利立下战功。战后,他因功晋升为团长,调任云南陆军第七旅旅长。 1922年,唐继尧重返云南主政,唐淮源因不愿卷入派系争斗,一度解甲归田。但面对时局糜烂,他终难割舍报国之心。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唐淮源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改编)第十二师师长,率部从江西入浙,参与攻打孙传芳部的战役。在箬溪、德安等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突破敌军防线,因战功卓著晋升为第三军副军长。北伐期间,他目睹民众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更坚定了“以武止戈”的决心,治军风格也愈发强调“保民为先”。 三、抗战烽火起:铁血将军的御侮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唐淮源义愤填膺,多次请缨北上抗日,却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阻。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已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的唐淮源终于得偿所愿,率部开赴华北前线。 第三军作为滇军劲旅,奉命驻守山西中条山。中条山位于晋南豫北,是屏障黄河、拱卫中原的战略要地,日军视其为“盲肠之患”,屡次重兵围剿。1938年至1941年间,唐淮源率第三军与日军展开大小数十次战斗,他注重军民协作,发动当地百姓构筑工事、传递情报,使中条山防线成为日军难以逾越的屏障。在永济、芮城等战役中,他以劣势装备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当地百姓称为“中条山的铁壁”。 四、中条山殉国:以身许国的最后一战 1941年5月,日军调集6个师团及特种兵部队共10万余人,发动“中条山会战”(日方称“中原会战”),企图彻底肃清黄河以北的中国军队。当时,第三军兵力仅万余人,且粮弹匮乏,与其他友军联络中断,陷入日军四面包围之中。 战役打响后,唐淮源深知此战凶多吉少,遂召集部下训话:“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长,没有被俘的军长,千万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他下令分兵三路突围,自己则率军部直属队坚守核心阵地,吸引日军主力。5月12日,日军突破第三军防线,唐淮源率残部退至山西夏县悬山(今中条山腹地),此时部队伤亡惨重,弹尽粮绝,退路被完全封锁。 5月13日凌晨,唐淮源见突围无望,遂对身边卫士说:“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局危殆,实不忍弃部而逃,愿与中条山共存亡。”言毕,他整理军装,拔出佩枪,毅然走向悬山之巅的一片密林。在一处岩石旁,他面朝南方(云南方向)跪拜,留下遗言:“吾今殉国,愿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随后举枪自戕,壮烈牺牲,时年55岁。其遗体后被当地百姓秘密安葬,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迁葬于昆明西山烈士陵园。 五、身后荣光:民族精神的丰碑 唐淮源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哀悼。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上将,蒋介石亲题“为国捐躯”挽联,朱德、彭德怀亦联名致电慰问其家属,称他“为国家民族争生存,举义旗于三晋,松柏之志,生死不渝,慷慨赴义,为国捐躯,堪称抗日军人之楷模”。 198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其家乡玉溪江川区修建了“唐淮源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的遗物、书信及战役史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条山当地百姓至今仍流传着“唐军长血战中条”的故事,称他“用血肉之躯撑起了中国军人的脊梁”。 唐淮源的一生,从滇中少年到抗日名将,始终贯穿着“精忠报国”的信念。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生命践行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其爱国精神不仅激励着抗战时期的军民,更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正如后人所评:“中条山崩忠魂在,滇水长流浩气存。”他用热血书写的悲壮篇章,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