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金汉鼎

北京市政协原委员

金汉鼎

金汉鼎[公元1891年-1967年]+像 云南玉溪江川区人物
金汉鼎,原名凤鼎,字铸九,云南江川人。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班。1911年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在护国军第一军任职,参加讨袁战争,与朱德在纳溪战斗中并肩作战,赢得“金朱支队惹不得”的美誉。1917年7月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四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屡建战功,同朱德、耿金锡、项铣并称滇军“四大金刚”,名震川南。1922年1月任滇军代理总司令,2月兼代云南省省长,3月因唐继尧回滇,被迫与朱德等出逃四川。同年,与朱德在上海同孙中山会面。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十六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1月任第九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区司令。南昌起义前,朱德曾劝其参加起义,未果。10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云南省政府委员。10月部队缩编,任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赴云、贵各地督察禁烟事宜。抗战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查团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移居昆明,后任云南省参议会参议员、云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在昆明迎接解放。1950年,应朱德邀请赴北京。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兼北京市政协委员。1967年12月在北京逝世。
金汉鼎:从滇军名将到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人生  

一、滇中才俊的军旅起点与革命淬炼  
金汉鼎,字铸九,1891年出生于云南玉溪江川区后卫镇(今属玉溪市江川区)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好学,在乡绅资助下就读于私塾,15岁时考入昆明第一中学。少年时期的他目睹清末政治腐败、外侮频仍,遂立下“以武报国”之志。1909年,金汉鼎与朱德、唐淮源等同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三人结为挚友,同窗期间不仅系统学习军事知识,更深受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成为讲武堂内反清革命的积极分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金汉鼎随讲武堂师生参与昆明重九起义,在攻打五华山总督署的战斗中表现英勇。起义胜利后,他随蔡锷的云南北伐军入川,参与援川战役,因作战果敢升任连长。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金汉鼎任护国军第一军支队长,随蔡锷进军四川,在纳溪、泸州等战役中与北洋军激战数月。他善于运用山地战术,曾率部绕后奇袭敌军炮兵阵地,为护国战争的胜利立下战功,战后晋升为营长。  

二、滇军风云:从护法干将到军政要员  
民国初年,滇系军阀内部派系斗争激烈,金汉鼎因与朱德、唐淮源等并称“滇军三杰”,成为滇军重要将领。1920年,顾品珍驱逐唐继尧主政云南,金汉鼎任云南陆军第一旅旅长,辅佐顾品珍整军经武。1922年,唐继尧卷土重来,顾品珍战死,金汉鼎与朱德率残部退入四川,后辗转至广州投奔孙中山。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金汉鼎任建国军滇军第一师师长,参与东征陈炯明的战役。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金汉鼎任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率部从江西向浙江进军,在箬溪、德安等战役中击溃孙传芳部主力。1927年,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主政江西,金汉鼎升任第三军军长,兼任江西省政府委员,负责赣北防务。期间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曾拨款修缮庐山牯岭的公共设施,留下“金公堤”等民生工程,至今仍被当地百姓称道。  

三、宦海沉浮与隐退岁月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金汉鼎任讨逆军第九路军总指挥,率部驻守江西。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剿共”政策,他多次消极执行命令,并暗中与反蒋势力联络。1931年,蒋介石免去其军职,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实为闲置。此后,金汉鼎逐渐淡出军政舞台,开始“半隐”生活,曾在上海、南京等地购置房产,潜心研读文史,与黄炎培、章士钊等民主人士往来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汉鼎虽未直接领兵作战,但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他以个人名义向云南募捐棉衣万余件支援前线,并动员滇籍将士奋勇杀敌。1943年,他应龙云之邀回云南担任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利用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多次在参议会上呼吁“团结抗日,反对独裁”。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内战,拒绝蒋介石任命的军职,转而投身实业,在昆明创办“鼎新公司”,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  

四、迎接解放:从旧军阀到民主人士的转变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金汉鼎积极参与云南和平解放运动。他利用自己在滇军的声望,劝说国民党军将领弃暗投明,并与卢汉等策划昆明起义。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金汉鼎以“云南人民和平促进会”代表身份参与起义筹备,为避免昆明战火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金汉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发展云南农业和手工业的建议。1956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毛泽东曾幽默地说:“铸九先生,我们可是讲武堂的‘老同砚’呢!”周恩来也称赞他“在关键时刻站在人民一边,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五、晚年情怀与历史评价  
金汉鼎晚年十分关心家乡建设,1962年,他回到玉溪江川,看到家乡农田水利落后,便牵头筹措资金修建灌溉水渠,并倡议创办“江川中学”(今江川一中),亲自题写校名。他还将自己珍藏的古籍、字画捐赠给云南省图书馆,其中不乏明清孤本。  

1967年12月,金汉鼎在昆明病逝,享年76岁。追悼会上,云南省政府评价他“一生经历复杂而始终追求进步,从旧军阀阵营中分化出来,走向人民,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作为云南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金汉鼎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他既是滇军崛起的见证者,也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更是在历史转折关头选择站在人民一边的爱国民主人士。从讲武堂同窗到军政要员,从消极避世到投身解放,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旧军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正如其故居中一副对联所书:“半世戎马半世文,一生求索一生真”,金汉鼎用复杂而曲折的经历,书写了一位旧时代军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的独特篇章,其爱国情怀和进步选择,至今仍值得铭记。  

附:金汉鼎与朱德的战友情谊  
在金汉鼎的人生中,与朱德的交往堪称传奇。两人自讲武堂同窗起便结下深厚友谊,护国战争中并肩作战,1922年又一同离滇赴粤。后因政治道路不同而分道扬镳,但私下仍保持联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朱德致信金汉鼎:“昔者同窗,今为敌国,抚今追昔,感慨系之。然民族大义当前,尚望兄以国家为重,共御外侮。”金汉鼎收到信后深受触动,遂积极投身抗日后援工作。1950年,朱德在北京接见金汉鼎时,两人紧握双手,朱德笑言:“铸九啊,我们总算是殊途同归了!”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成为近代史上“革命战友虽分道而不离大义”的佳话。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1:30
上一篇:唐淮源下一篇:郭伟阳
河北省委原书记
太平天国时期作家
朝鲜建国主要领导人
中国女舞者、主持人、演员、导演
黑龙江省海林县安城小学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大校
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中国作家
朝鲜最高领导人
中国内地女演员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澳大利亚政治家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清末秀才。法学家
开国大校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新桂系”领袖
原阳江县县长
首饰工匠
杰出女性
东光县人物
原广东省政府保安司令
原韶关北区善后委员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倡导者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爱国者
云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协原委员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