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邦[公元1907年-1933年]+像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物 李伯平,原名治帮,化名金雨。郎岱镇(今六枝特区属地)人。于20年(1931年)春考取上海私立法学院。在上海结识徐进(贵州纳雍人),开始参加革命活动。21年(1932年)转中共正式党员。22年(1933年)3月6日,在南京雨花台就义。李伯平系中共“七大”认定的革命烈士。 李治邦:六枝特区早期革命先驱的热血人生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生于困顿,志在四方 李治邦,1907年出生于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原郎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以农耕为生,家境拮据,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仍节衣缩食将他送入当地私塾启蒙。少年时期的李治邦聪慧过人,每日徒步数里求学,课余常帮家里劳作,在田埂与书本之间,他目睹了底层百姓受地主剥削、官府欺压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世道的反抗种子。 1922年,15岁的李治邦以优异成绩考入郎岱县立高等小学。此时的贵州正值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郎岱地区的农民时常因交不起租税被官府抓捕,田园荒芜、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他深受震撼。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拔尖,还常与进步同学传阅《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接触到“反帝反封建”“劳工神圣”等新思想,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家乡的命运。 1925年,李治邦高小毕业,因家庭无力支持其继续深造,被迫回乡务农。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常利用夜间在油灯下研读进步书籍,还向村里识字的老人请教历史典故,将书中的“平等”“民权”思想与家乡的现实对照,逐渐形成了“唯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的信念。他主动联络村里的青年农民,讲述“天下穷人是一家”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成为当地最早传播革命思想的“火种”。 二、投身革命洪流:从地方运动到武装斗争 (一)求学贵阳:革命思想的系统启蒙 1927年,在亲友的资助下,李治邦辗转来到贵阳,考入贵州省立第一中学。此时的贵阳已是贵州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贵州地下组织正在秘密发展。李治邦迅速融入进步学生群体,参与组织“读书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地下党员的引导下,明确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工农政权”的革命目标。 1928年,贵阳发生“二一七”惨案,国民党当局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多名地下党员和学生领袖被捕。李治邦临危不惧,协助地下党组织转移文件、联络同志,在白色恐怖中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同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郎岱籍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二)返乡播火:组织农民抗捐运动 1930年,根据党组织安排,李治邦以“回乡教书”为名,回到郎岱开展地下工作。他先后在落别、黑塘等地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他白天授课,晚上走家串户,用方言向农民讲解“地主为何富、穷人为何穷”的道理,揭露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苛捐杂税”的本质。 在他的发动下,郎岱县多个村寨成立了“农民互助会”“抗捐委员会”,他带领农民开展“抗粮、抗税、抗丁”斗争。1931年夏,郎岱县当局强征“烟税”(鸦片税),农民苦不堪言。李治邦联络周边村寨的互助会,组织数百名农民到县衙请愿,高呼“取消烟税,还我生路”的口号,迫使当局暂时减缓了征税力度。这场斗争是郎岱地区首次有组织的农民运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也让李治邦成为国民党当局眼中的“危险分子”。 (三)武装斗争的尝试:参与创建游击武装 1932年,贵州地下党组织决定在黔西地区发展武装力量,李治邦奉命前往六枝、普定、镇宁交界的山区,联络当地“绿林”武装和贫苦农民,试图建立一支革命游击队。他深入山区,说服部分具有正义感的“匪首”放弃劫掠,转向“打土豪、分田地”,并以落别乡为据点,秘密训练骨干,筹集枪支弹药。 1933年初,李治邦计划在郎岱县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地主武装的枪支,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与地下党员李绍夫、王义顺等人制定了详细方案,决定以“抗捐”为名,集结农民武装攻打郎岱县城。然而,由于叛徒告密,起义计划提前泄露,国民党郎岱县政府立即调动保安团和地主武装进行围剿。 三、血染黔西:英勇就义与精神传承 (一)突围被捕:狱中坚贞不屈 1933年3月,国民党军包围了李治邦在落别乡的秘密据点。他率领20余名游击队员奋力突围,在激战中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后,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用竹签钉手指、坐老虎凳,企图逼迫他供出地下党组织名单和武装计划。但李治邦始终坚贞不屈,怒斥敌人:“你们这些反动派,剥削百姓、屠杀革命志士,总有一天会被人民打倒!我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绝不向你们低头!” 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利诱,许诺只要他“悔过自新”,就放他回家并委以官职。李治邦对此嗤之以鼻:“我追求的是千万穷人的解放,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你们的算盘打错了!”在狱中,他还趁机向看守的士兵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不要为反动派卖命”。 (二)慷慨就义:年仅26岁的革命绝响 1933年7月,国民党当局见李治邦“顽固不化”,决定将他处决。临刑前,他被押往郎岱县城街头游街示众,尽管遍体鳞伤,仍昂首挺胸,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红军万岁!”等口号。群众见状纷纷落泪,许多人偷偷为他送行。 7月15日,李治邦被杀害于郎岱县城外的“万人坑”(今六枝特区郎岱镇附近),年仅26岁。他就义时,身上仍穿着被捕时的旧布衣,口袋里还揣着半本被鲜血染红的《共产党宣言》。他的牺牲让郎岱地区的革命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当地群众暗中传颂着他的事迹,为后来红军长征过黔西埋下了群众基础。 四、后世缅怀:从烈士事迹到精神遗产 (一)历史铭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烈士的事迹整理。1951年,郎岱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追认李治邦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事迹载入《郎岱县志》。1984年,六枝特区政府在郎岱镇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中特别提及李治邦“为黔西地区早期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精神传承:激励后人的革命先驱 李治邦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家乡人民。他的侄子李树清受其感召,在解放后投身剿匪斗争,成为一名公安干警;落别乡的农民至今仍流传着“李老师(李治邦曾用名)带领穷人闹革命”的故事,将他视为“为穷人说话”的英雄。 在六枝特区的党史教育中,李治邦的事迹被列为重要内容,当地学校常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牺牲地,学习他“出身寒门却心系天下,面对酷刑仍坚守信仰”的精神。他的革命历程虽然短暂,却为贵州西部地区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黔西北早期党组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历史评价:黔西北革命的“播火者” 李治邦作为六枝特区早期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其一生展现了中国底层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担当。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家乡的农民运动相结合,率先在郎岱地区发动抗捐斗争,尝试建立革命武装,是黔西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早期实践者。尽管他的起义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他用生命证明了“只有革命才能拯救劳苦大众”的真理,为后来红军长征经过六盘水地区时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今,六枝特区的“红色旅游”线路中,李治邦的事迹被作为重要节点,他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黔西北大地的革命征程,也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为家乡的发展继续奋斗。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印证了革命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情怀,成为贵州党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