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治邦

革命烈士

李治邦[公元1907年-1933年]+像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物
李伯平,原名治帮,化名金雨。郎岱镇(今六枝特区属地)人。于20年(1931年)春考取上海私立法学院。在上海结识徐进(贵州纳雍人),开始参加革命活动。21年(1932年)转中共正式党员。22年(1933年)3月6日,在南京雨花台就义。李伯平系中共“七大”认定的革命烈士。
李治邦:六枝特区早期革命先驱的热血人生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生于困顿,志在四方  
李治邦,1907年出生于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原郎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以农耕为生,家境拮据,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仍节衣缩食将他送入当地私塾启蒙。少年时期的李治邦聪慧过人,每日徒步数里求学,课余常帮家里劳作,在田埂与书本之间,他目睹了底层百姓受地主剥削、官府欺压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世道的反抗种子。  

1922年,15岁的李治邦以优异成绩考入郎岱县立高等小学。此时的贵州正值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郎岱地区的农民时常因交不起租税被官府抓捕,田园荒芜、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他深受震撼。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拔尖,还常与进步同学传阅《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接触到“反帝反封建”“劳工神圣”等新思想,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家乡的命运。  

1925年,李治邦高小毕业,因家庭无力支持其继续深造,被迫回乡务农。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常利用夜间在油灯下研读进步书籍,还向村里识字的老人请教历史典故,将书中的“平等”“民权”思想与家乡的现实对照,逐渐形成了“唯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的信念。他主动联络村里的青年农民,讲述“天下穷人是一家”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成为当地最早传播革命思想的“火种”。  


二、投身革命洪流:从地方运动到武装斗争  
(一)求学贵阳:革命思想的系统启蒙  
1927年,在亲友的资助下,李治邦辗转来到贵阳,考入贵州省立第一中学。此时的贵阳已是贵州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贵州地下组织正在秘密发展。李治邦迅速融入进步学生群体,参与组织“读书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地下党员的引导下,明确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工农政权”的革命目标。  

1928年,贵阳发生“二一七”惨案,国民党当局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多名地下党员和学生领袖被捕。李治邦临危不惧,协助地下党组织转移文件、联络同志,在白色恐怖中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同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郎岱籍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二)返乡播火:组织农民抗捐运动  
1930年,根据党组织安排,李治邦以“回乡教书”为名,回到郎岱开展地下工作。他先后在落别、黑塘等地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他白天授课,晚上走家串户,用方言向农民讲解“地主为何富、穷人为何穷”的道理,揭露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苛捐杂税”的本质。  

在他的发动下,郎岱县多个村寨成立了“农民互助会”“抗捐委员会”,他带领农民开展“抗粮、抗税、抗丁”斗争。1931年夏,郎岱县当局强征“烟税”(鸦片税),农民苦不堪言。李治邦联络周边村寨的互助会,组织数百名农民到县衙请愿,高呼“取消烟税,还我生路”的口号,迫使当局暂时减缓了征税力度。这场斗争是郎岱地区首次有组织的农民运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也让李治邦成为国民党当局眼中的“危险分子”。  

(三)武装斗争的尝试:参与创建游击武装  
1932年,贵州地下党组织决定在黔西地区发展武装力量,李治邦奉命前往六枝、普定、镇宁交界的山区,联络当地“绿林”武装和贫苦农民,试图建立一支革命游击队。他深入山区,说服部分具有正义感的“匪首”放弃劫掠,转向“打土豪、分田地”,并以落别乡为据点,秘密训练骨干,筹集枪支弹药。  

1933年初,李治邦计划在郎岱县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地主武装的枪支,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与地下党员李绍夫、王义顺等人制定了详细方案,决定以“抗捐”为名,集结农民武装攻打郎岱县城。然而,由于叛徒告密,起义计划提前泄露,国民党郎岱县政府立即调动保安团和地主武装进行围剿。  


三、血染黔西:英勇就义与精神传承  
(一)突围被捕:狱中坚贞不屈  
1933年3月,国民党军包围了李治邦在落别乡的秘密据点。他率领20余名游击队员奋力突围,在激战中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后,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用竹签钉手指、坐老虎凳,企图逼迫他供出地下党组织名单和武装计划。但李治邦始终坚贞不屈,怒斥敌人:“你们这些反动派,剥削百姓、屠杀革命志士,总有一天会被人民打倒!我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绝不向你们低头!”  

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利诱,许诺只要他“悔过自新”,就放他回家并委以官职。李治邦对此嗤之以鼻:“我追求的是千万穷人的解放,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你们的算盘打错了!”在狱中,他还趁机向看守的士兵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不要为反动派卖命”。  

(二)慷慨就义:年仅26岁的革命绝响  
1933年7月,国民党当局见李治邦“顽固不化”,决定将他处决。临刑前,他被押往郎岱县城街头游街示众,尽管遍体鳞伤,仍昂首挺胸,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红军万岁!”等口号。群众见状纷纷落泪,许多人偷偷为他送行。  

7月15日,李治邦被杀害于郎岱县城外的“万人坑”(今六枝特区郎岱镇附近),年仅26岁。他就义时,身上仍穿着被捕时的旧布衣,口袋里还揣着半本被鲜血染红的《共产党宣言》。他的牺牲让郎岱地区的革命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当地群众暗中传颂着他的事迹,为后来红军长征过黔西埋下了群众基础。  


四、后世缅怀:从烈士事迹到精神遗产  
(一)历史铭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烈士的事迹整理。1951年,郎岱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追认李治邦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事迹载入《郎岱县志》。1984年,六枝特区政府在郎岱镇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中特别提及李治邦“为黔西地区早期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精神传承:激励后人的革命先驱  
李治邦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家乡人民。他的侄子李树清受其感召,在解放后投身剿匪斗争,成为一名公安干警;落别乡的农民至今仍流传着“李老师(李治邦曾用名)带领穷人闹革命”的故事,将他视为“为穷人说话”的英雄。  

在六枝特区的党史教育中,李治邦的事迹被列为重要内容,当地学校常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牺牲地,学习他“出身寒门却心系天下,面对酷刑仍坚守信仰”的精神。他的革命历程虽然短暂,却为贵州西部地区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黔西北早期党组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历史评价:黔西北革命的“播火者”  
李治邦作为六枝特区早期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其一生展现了中国底层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担当。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家乡的农民运动相结合,率先在郎岱地区发动抗捐斗争,尝试建立革命武装,是黔西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早期实践者。尽管他的起义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他用生命证明了“只有革命才能拯救劳苦大众”的真理,为后来红军长征经过六盘水地区时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今,六枝特区的“红色旅游”线路中,李治邦的事迹被作为重要节点,他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黔西北大地的革命征程,也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为家乡的发展继续奋斗。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印证了革命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情怀,成为贵州党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4:34
上一篇:肖辑轩下一篇:牟廷芳
秦国名将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朝第二位皇帝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脱口秀演员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新桂系”领袖
国务院总理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天津市委书记
菲律宾1955年前总统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军统第一杀手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原甘肃省委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革命烈士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李大钊烈士妻子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中国近代外交家、政治家
民国十大军阀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海丰县原教育局长
辽宁省烈士
安徽金寨籍烈士
国军中将军长
六枝特区人物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