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衡[公元1899年-1955年]+像 贵州毕节市织金县人物 丁道衡,字仲良,贵州织金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同时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丁道衡是丁宝桢的侄孙。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马堡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云南省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武汉大学矿冶系主任,国立贵州大学矿冶系主任、地质学系主任、教授、文理学院院长,重庆大学地质学系主任、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和九三学社重庆大学支社第一届主任委员等职务。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贵州省政商委员会(省政协前身)15位常委之一。1955年2月21日病逝于重庆。葬于重庆市小龙坎平顶山巅。 丁道衡:中国地质科学的拓荒者与贵州高原的勘探先驱 一、寒门学子的求知之路:从织金山村到学术殿堂 丁道衡(1899年—1955年),字仲良,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一个普通农家。清末民初的贵州,群山阻隔,民生凋敝,但丁家祖辈深知“耕读传家”的道理,即便家境贫寒,仍坚持让丁道衡接受启蒙教育。1906年,7岁的丁道衡进入当地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因其聪慧过人、过目成诵,被乡邻称为“神童”。 1912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西南,织金县新式学堂兴起。丁道衡转入县立高等小学,首次接触算术、地理等现代学科,尤其对地图上的山川脉络产生了浓厚兴趣。191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南明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彼时的贵阳,汇聚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丁道衡在课余广泛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深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逐渐萌生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丁道衡在贵阳参与学生爱国运动,目睹国家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现实,更坚定了投身实业的决心。1920年,他凭借奖学金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地质系,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现代地质学的学生之一。北大期间,他师从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翁文灏,不仅掌握了野外勘探、矿物分析等专业技能,更继承了“实地考察、严谨求证”的学术精神。1926年,丁道衡以毕业论文《周口店附近地质报告》毕业,该报告因对古生物化石层位的精准分析,受到学界关注。 二、西北科考的惊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的开拓者 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由中外学者共同组织的大规模科学考察。丁道衡以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身份入选,担任地质组研究员,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中国学者徐炳昶等人一同踏上征程。此次考察从北京出发,经内蒙古、甘肃至新疆,行程数万里,旨在探索中国西北的地质、地理、气象及考古之谜。 1927年7月,考察团抵达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今包头市),丁道衡在当地牧民的指引下,发现了一座外形奇特的山脉——白云鄂博(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神山”)。他敏锐注意到山体岩石中闪烁着金属光泽,随即采集样本进行野外鉴定。经过数周勘探,他确认该区域存在大规模铁矿床,且矿石品位极高,同时伴生稀土、铌等稀有金属。在《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他详细记载:“矿层延长约10余里,宽度自数尺至数百尺不等,矿质坚硬,含磁甚富……此矿之发现,于国防与实业前途,关系至巨。” 这一发现震惊了中国地质学界。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贫铁”,而白云鄂博铁矿的探明,不仅打破了西方学者的偏见,更为后来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丁道衡的考察笔记中,还记录了当地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与蒙古族民俗风情的关联,兼具科学与人文价值。1929年,考察团因故解散,丁道衡携带数千份标本和手稿返回北平,因在西北科考中的突出贡献,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三、战乱中的学术坚守:从西南勘探到教育救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丁道衡痛感“实业救国”的紧迫性,将研究重心转向南方矿产资源。1934年,他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赴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考察有色金属矿。回到家乡贵州后,他深入织金、纳雍、赫章等地的崇山峻岭,徒步勘探煤、铁、铅锌等矿藏。在《贵州矿产志略》中,他详细记录了贵州“地无三里平”的地貌下隐藏的资源潜力,尤其指出六盘水地区煤层分布广泛,为后来西南煤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平、上海等地高校内迁。丁道衡随中央研究院辗转至重庆,并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一边为学生讲授《普通地质学》《矿物学》,一边带领学生在四川、云南等地开展地质调查。他常对学生说:“地质工作者的战场不在前线,而在山野之间,唯有探明资源,方能支撑抗战后方的工业命脉。” 1941年,丁道衡应贵州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回到家乡担任贵州大学矿冶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亲手制定教学大纲,将欧美现代矿冶技术与中国西南矿产特点结合,培养了一批本土地质人才。课余时间,他深入黔东南、黔西南山区,调查汞矿、锑矿的开采现状,针对传统土法冶炼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撰写《改进贵州汞矿冶炼意见书》,提出引入机械化选矿、提炼的建议,虽因战时条件限制未能完全实施,却为战后贵州矿业发展埋下伏笔。 四、新中国的建设热情:从地质专家到政协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丁道衡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新高峰。他先后担任贵州大学理学院院长、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参政议政中,他多次提出“开发西南矿产资源,服务国家工业化”的提案,强调贵州煤炭、铝土矿等资源的战略价值。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开发白云鄂博铁矿,丁道衡作为当年的发现者,被聘为包头钢铁公司地质顾问。尽管年逾五旬,他仍多次亲赴内蒙古矿区,指导勘探队完善地质图谱,解决开采中的技术难题。他在报告中特别指出:“白云鄂博之稀土金属,为世界罕见之宝藏,未来不仅用于冶金,更可服务于航天、电子等新兴领域,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这一前瞻性判断,在数十年后得到了充分验证。 与此同时,丁道衡积极参与贵州的经济建设。1952年,他主持编写《贵州省地质矿产普查报告》,首次系统梳理了贵州境内100余种矿产的分布规律;1953年,他带领团队在修文、清镇等地发现大型铝土矿,为后来贵州铝业公司的建立提供了地质依据。他还推动建立贵州地质局,培养了数百名勘探队员,这些人成为贵州矿产开发的骨干力量。 五、鞠躬尽瘁的科学人生:精神遗产与后世影响 1955年2月,丁道衡因长期野外工作积劳成疾,在贵阳病逝,享年56岁。临终前,他仍惦记着白云鄂博矿区的二期勘探计划和贵州铝土矿的开发方案,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骨灰撒在织金故土的山水中。” 丁道衡的一生,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的全过程。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矿产勘探: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奠定包头钢铁工业基础;系统调查贵州矿产,推动西南资源开发; 教育实践:在贵州大学创办矿冶系,培养本土地质人才,开创了西南地质教育的先河; 科学精神:坚持“实地考察、数据说话”,将西方地质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成为近代中国地质界“知行合一”的典范。 如今,白云鄂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和铁矿基地之一,包头钢铁公司的厂区内矗立着丁道衡的铜像;贵州大学矿冶系发展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其院史展厅中专门陈列着丁道衡的勘探工具与手稿;织金县牛场镇的“道衡路”“道衡学校”,则承载着家乡人民对他的纪念。 从黔中山区走出的丁道衡,用地质锤敲开了中国矿产资源的宝库,更以“科学救国、实业兴邦”的信念,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刻下了属于贵州的印记。他的一生证明:哪怕身处穷乡僻壤,只要怀揣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国家的热爱,平凡之人亦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不朽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