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清][公元1820年-1886年]+像 贵州毕节市织金县人物 丁宝桢,字稚璜,祖籍江西临川,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大臣,盐业改革者。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宝桢,原名琼选,字稚璜,号佩之,祖籍江西临川,出生于贵州大定府平远州牛场乡(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名列清“中兴名臣”。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丁宝桢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他四岁发蒙,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十三岁参加州考,名列第三,十四岁参加院试,受到学使陈铁桥嘉奖。但他在科举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十八岁第一次参加乡试落榜,二十岁、二十一岁又两度参加乡试,均荐而不售。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十四岁的丁宝桢以一等第一名补廪生,参加乡试,以第二十名考中举人。此后,他两次赴京参加会试,均落榜。二十七岁至二十九岁,他在平远州城的文昌阁设馆讲学。三十一岁时,丁宝桢赴京参加会试仍未上榜,同年父亲丁世棻在镇远病故,他扶柩回乡,丁忧守制。 咸丰三年(1853年),丁宝桢以会试第二百二十四名考取贡士,以殿试二甲第十一名考取进士,以朝考一等第二十七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考课优异,以一等第一名授武英殿协修。同年九月回乡省亲,十一月母亲魏夫人亡故,他居乡丁忧。 军功起家 咸丰四年(1854年),遵义桐梓人杨隆喜率众起义,战乱蔓及平远。丁宝桢散家财招团勇,练乡兵,协助官府镇压起义。次年,他率乡勇八百生擒刘保保,又与杨隆喜开战,生擒杨老大王、史八千岁等九人,杨隆喜遁走,平远遂安,丁宝桢因军功加五品衔,并赏戴蓝翎。 咸丰六年(1856年),贵州教军、苗民纷纷起义,威逼贵阳。丁宝桢已服阙准备返京,巡抚蒋霨远奏请朝廷让他留下来协防省城,朝廷允奏,免其散馆,授以编修。丁宝桢扩招兵勇至四千余人,解了平越州城和都习府城之围,克复清平、独山诸城。 咸丰八年(1858年),丁宝桢以军功被朝廷记名,备任知府。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授湖南岳州府知府。当时官府拖欠他所部军饷十数万,他只用五百金即遣散了旧部,无一人滋事。同年九月,进入湖南,正逢太平军石达开部袭扰,丁宝桢受命督军抗御。次年六月,丁宝桢到达岳州就任,复招募乡勇守城,并掘地得到当年吴三桂所铸大炮数百门,逼退了进逼岳州的太平军陈玉成部。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丁宝桢调任长沙府知府;十一月,清廷特旨命其署理陕西按察使,未及履任,即于次年正月改授山东按察使,命其招募军队,随剿在山东起义的捻军。 主政山东 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丁宝桢初到山东,拜见僧格林沁时,直言若王爷设座则觐见,不给座位则不见,僧格林沁佩服其刚强耿直,以礼相待。山东巡抚阎敬铭对丁宝桢颇为欣赏,亲自到济南郊外迎接。后来,僧格林沁命丁宝桢剿办黑旗军宋景诗部,认为丁宝桢擅议招抚,上书弹劾,丁宝桢部议降三级调用,同治帝改为革职留任。 屡立战功,仕途起伏:同治三年(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四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等被弹劾协同作战不力,部议革职,同治帝加恩降其为四品顶戴留任。五年,御史朱镇、给事中孙楫弹劾丁宝桢贻误军机、所部淫掳百姓等,曾国藩调查后奏称丁宝桢功多过少,此前参劾事项多系传闻,同治帝遂罢议,后丁宝桢因防守省城等作战有功,赏还二品顶戴。同年十一月,丁宝桢暂署山东巡抚一职。 镇压捻军,再获重用: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丁宝桢擢升山东巡抚。当时李鸿章任钦差大臣督办镇压捻军事务,东路捻军赖文光部由莱阳北进招远、黄县,丁宝桢配合淮军在胶莱河防守。七月,东捻军突破丁宝桢部将王心安防区,他被革职留任,摘去顶戴。十月,东捻军在寿光一战损失惨重,十二月,赖文光率残部被捕杀,丁宝桢官复原职,并赏头品顶戴。 加强海防,治理黄河:同治七年(1868年),西路捻军张宗禹部逼近京城,丁宝桢率兵驰援,抢在捻军之前到达河间,与捻军转战,逼捻军向东南溃逃,后率部回军东昌,严防捻军入鲁,因行动迅速得到朝廷褒奖,西捻军覆灭后,丁宝桢被赏加太子太保衔。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在山东捕杀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朝野震动。同治十年(1871年)、十三年(1874年),丁宝桢两次组织修筑堤坝、疏导旧河,使黄河归漕,水患消除。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湾,丁宝桢着手加强山东海防,在蓬莱、威海、烟台修建炮台,筹办山东机器局以制造枪炮、弹药。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机器局在济南北郊泺口破土动工。光绪二年八月,机器局厂房大体完工,设备尚未安装之际,丁宝桢被调任四川总督,慈禧太后题写“国之宝桢”赠予他以示勉励。 总督四川 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丁宝桢进京入觐,恩赐紫禁城骑马。三年初,入川赴任。他入川前就了解四川情况,入川后悉心体察,于当年三月上书朝廷,痛陈四川吏治腐败、军务废弛、水利失修等“败坏情形”,随即开启十年治蜀生涯。 整饬吏治,澄清吏治:上任伊始,丁宝桢裁撤夫马局,革除各级衙门节寿陋规,清理历年民刑积案,大力惩办贪官污吏,使吏治逐步澄清,民困大为缓解。 改革盐政,成效显著:他捉拿盐枭,改革盐政,于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设立泸州盐运总局和各地分局,改“商运商销”为“官运商销”,至光绪九年全川盐政改革大体就绪,解决了官商勾结贪腐问题,平抑了盐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丁宝桢治理都江堰,光绪三年九月亲临勘查,认为都江堰多年失修,治理刻不容缓,遂用两个冬季完成修护工程,并使都江堰岁修自此成为惯例。 兴办洋务,创建机器局:光绪三年入川前丁宝桢即筹划创建四川机器局,当年三月设厂,次年投产。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四川机器局承担了支持抗法前线的任务。 倡办积谷,整顿仓政:光绪六年(1880年),丁宝桢在各州县城乡设置民办社仓、济仓,规定富庶粮户每收谷百石,向社仓、济仓积谷一石,储藏备荒。 整顿军务,备防边疆:丁宝桢革除四川绿营和防军积弊,整编军伍、裁汰将官、严明军纪,同时增调兵力驻防巴塘和里塘,派员深入川、滇、藏边境和印度,考察山川、地势、道路和民情,绘制道路里程图册,以备战时之需。 丁宝桢实施的整顿与改革,触犯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治蜀十年历尽坎坷,几度被参,多次降职。但他始终坚持改革,为四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丁宝桢卒于成都四川总督任上,终年六十七岁。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准予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次年,灵柩归葬于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华山之南、辛甸村西北的“丁家林地”。 丁宝桢一生勇于任事、政绩颇著,为官清廉、深得民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