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克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克勤

张克勤[植物病理学家]+像 贵州毕节市黔西市人物
张克勤,1958年12月出生,贵州省黔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1年,张克勤毕业于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真菌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晋升教授;1998年,晋升博士生导师,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作为云南省跨世纪一层次人才引进到云南大学;2001年1月至2019年2月,任云南大学副校长;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张克勤,1958 年 12 月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他是中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教育背景
本科阶段:1981 年,张克勤毕业于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对植物保护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阶段:1989 年,他再次毕业于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真菌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深入研究真菌学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
博士阶段:1998 年,张克勤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的研究思路,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术生涯与科研成就
早期研究与积累:张克勤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开始关注线虫生防微生物领域。上世纪 80 年代,他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食用菌中存在能吃线虫的微生物,这一发现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线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突破口。此后,他围绕食线虫真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涉及食线虫真菌资源、分子系统学、应用价值评估等方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建立研究团队与平台:1998 年,张克勤作为云南省跨世纪一层次人才引进到云南大学。他在云南大学建立了线虫生防研究中心,领衔并形成了一支有影响力的线虫生防研究团队,该团队由 12 位固定研究骨干以及 30 名博士和硕士生组成。同时,他还担任了多个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包括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
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张克勤教授的研究深入到了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层面。他报道了捕食线虫真菌从腐生到寄生的基因调控网络,发现了启动生活史转换的信号分子,为微生物从腐生到致病的生活史转换理论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发现了细菌侵染线虫先吸引后毒杀的“特洛伊木马新机制”,筛选到了系列吸引线虫的信号分子并揭示了线虫感知信号分子的机制。同时,他发现并报道了线虫抵抗微生物侵染的“诱导产生自噬、识别毒力因子并产生免疫反应、激活转录因子 DAF - 16”的三条新途径,全面揭示了线虫、细菌、真菌三者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开创线虫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后得到国际同行的多篇专题评述,他也因此受邀为美国植物病理学年鉴撰写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的专题综述。
发掘生防资源与建立资源库:张克勤系统发掘了我国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他发表了杀线虫真菌 3 个新属,73 个新种。在活性化合物方面也有丰硕成果,发表活性化合物 328 个,包括新化合物 140 个,含新骨架 26 个。其中,从极端环境嗜热真菌中分离、筛选到的 6 个新骨架大环内酯化合物,有 2 个对线虫的毒力与目前应用最广的杀线虫农药阿维菌素相当,且结构式更简单,便于人工合成,为研发新型高效杀线虫剂奠定了基础。
研发生物农药与防治技术体系:基于丰富的研究成果,张克勤研发出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线虫必克”,并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在此基础上,他又创造性地将吸引线虫的信号分子和调控生防菌生活史转换的信号分子与生防菌集成,研发出二代高效线虫生防制剂“线虫佰控丹”。在云南、山东完成的田间实验表明,经国内线虫生防领域两次专家现场评估,“线虫佰控丹”的防效达 80%,优于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阿维菌素和噻唑膦。他还创建了集成解除土壤抑制作用、启动腐生到致病的转换、调动土著捕食线虫真菌和生防菌剂协同防治根结线虫的技术体系,共研发出 4 种根结线虫生防新产品。2017 年以来,这些产品在云南、贵州、山东、广西等省的蔬菜、柑橘、烟草、中药材等作物上累计应用 780 多万亩,平均防效达 70%,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80%,新增经济效益 32.96 亿元,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兼职与荣誉
学术兼职:张克勤担任了众多重要的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八、九届评审委员、SCI 源刊《Fungal Diversity》执行副主编、《菌物系统》《菌物研究》编委等。他还担任香港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担任主席,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获得荣誉:他获得的荣誉众多,曾荣获“云南省领军人才”“云南省杰出贡献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奖”等。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 1 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 1 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项。此外,还获得了全国首届科技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杰出成就奖等。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荣获 2014 年云南省首届创新团队一等奖,他领衔的云南大学微生物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进入 ESI 全球研究机构的前 1%,他指导的博士生曾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Pathogens》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两次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社会贡献
张克勤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线虫防治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线虫引起的农作物病害是仅次于病原真菌的第二大类病害,而传统的化学杀线虫农药不仅污染土壤,还影响食品安全。随着高毒性化学杀线虫剂因环境安全问题被禁用或限制使用,张克勤研发的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绿色、环保、有效的防治手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通过培养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了我国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学科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培养了坚实的人才梯队。

张克勤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卓越的才华,在植物病理学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贵州毕节黔西的骄傲,也是我国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09:47
上一篇:杨汉先下一篇:刘兴文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哲学史家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河北省委书记
高级经济师
埃及政治家,埃及共和国第二任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州教育界的耕耘者与开拓者
中国作家协会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落马】
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
革命烈士,大学生英雄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