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凤鸣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

刘凤鸣 河南焦作市博爱人物
刘凤鸣(1922~1996),河南焦作市博爱县柏山乡柏山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家独立与国防建设奉献终身,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彰显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烽火青春,投身抗日洪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5岁的刘凤鸣目睹日军铁蹄践踏家乡,心中燃起救国怒火。同年冬,中共豫北工委组织委员刘聚奎回到博爱开展工作,宣传抗日主张。刘凤鸣被党的“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理念深深打动,与刘甫成等7人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柏山党支部首批成员。这一选择,让他的人生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1938年,博爱沦陷,日军的烧杀抢掠激起民众反抗。刘凤鸣响应党组织号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参与“借大户”运动,将地主粮仓的粮食分给贫苦百姓,既解民困,又扩大了党的影响。同时,他协助刘聚奎组建河北民军太行南区游击第六支队,挨家挨户动员青年参军,短短数月便募集数十名热血青年,为地方抗日武装注入新鲜血液。同年,16岁的刘凤鸣正式入伍,成为赵谭支队第3大队一名战士,开启了戎马生涯。

入伍后,刘凤鸣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他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在冀鲁豫根据地与日军周旋。1939年,他转为正式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时,他紧握拳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跟日寇拼到底!”在反“扫荡”战斗中,他多次化身“尖刀”,带领小分队突袭日军据点。一次,他奉命炸毁日军运输线的桥梁,深夜带着3名战士潜入敌占区,避开巡逻队,用自制炸药成功完成任务,拖延了日军的物资运输,受到部队嘉奖。

1940年,部队改编为新3旅7团,刘凤鸣任排长。在百团大战中,他所在部队负责破坏正太铁路一段。他带领全排战士冒着炮火扒铁轨、炸碉堡,激战中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直到战斗结束才被抬下阵地。养伤期间,他主动协助医护人员照顾伤员,伤未痊愈便请缨归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

解放战争,勇立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刘凤鸣投身解放战争,从基层指挥员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军事骨干。1946年,他任10分区教导队分队长,负责培训基层干部,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学员们都说:“刘队长的课,听得懂、用得上!”同年,他调任教7旅4团3连副连长,在平绥战斗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坚固防线,他提出“正面佯攻、侧翼穿插”战术,带领突击队趁夜翻山绕后,捣毁敌指挥部,为部队突破防线打开缺口。战后,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授予他“指挥模范”称号,他却把奖章送给了牺牲战友的家属:“这荣誉属于牺牲的弟兄们。”

1947年,刘凤鸣升任连长,随部队参加鲁西南战役。在羊山集战斗中,他率连队担任主攻,面对敌人的密集火力,他带头冲锋,被子弹击穿右肩仍冲锋在前,战士们受其鼓舞,奋勇突破阵地。战后,他被记大功一次。随后,他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多次以少胜多,掩护大部队转移。

1948年,刘凤鸣任1纵队7团干训队队长、副营长,参与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击退敌人十余次反扑。弹尽粮绝时,他组织战士用石头、刺刀与敌搏斗,最终守住了阵地,为总攻赢得时间。战役结束后,他升任营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突破长江防线时,他乘坐的木船被炮弹击中,他带头跳入水中,推着船向对岸冲锋,率先登陆后迅速抢占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1949年,刘凤鸣任16军46师138团参谋长,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在解放贵定的战斗中,他上演了“智取军车”的经典战例。部队到达甘耙哨后,俘获一辆美式中吉普,从俘虏口中得知有40多辆敌军军车即将驶来。他果断决定设伏,却久等不见敌军。情急之下,他带着一个班换上敌军服装,乘坐中吉普主动“迎接”,谎称“前方安全”,将敌军车队引入伏击圈,不费一兵一卒缴获全部车辆,当天便解放贵定县城。这一奇袭被写入部队战史,成为灵活作战的典范。

抗美援朝,血洒异国疆场
1950年,刘凤鸣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系统钻研军事理论。结业后任138团团长,正当他准备将所学用于部队建设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奉命率部入朝作战。

1952年,在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中,刘凤鸣带领部队构筑防御工事。他白天勘察地形,晚上绘制图纸,提出“地下长城”构想,组织战士挖掘坑道,形成纵横交错的防御体系。美军侦察机多次低空侦察,却始终未能摸清我军部署。当美军发起试探性进攻时,依托坑道工事,我军以极小代价击退敌人,刘凤鸣的防御方案受到志愿军总部表扬。

1953年,西方山、斗流峰防御战打响,刘凤鸣所在团负责坚守核心阵地。美军凭借火力优势疯狂反扑,阵地多次易手。在一次争夺战中,他的左腿被炮弹碎片击中,鲜血浸透军装,仍在指挥部指挥作战,直到昏迷被抬下。醒来后,他第一句话便是:“阵地还在不在?”得知阵地守住,他才安心接受治疗。这场战役,他率部坚守47天,歼敌3000余人,为停战谈判争取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期间,刘凤鸣不仅关注战斗,还关心朝鲜百姓。部队路过村庄时,他组织战士帮村民抢收粮食、修复房屋。一位朝鲜大娘为感谢他,送来了煮熟的鸡蛋,他婉言谢绝:“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保护百姓是应该的。”这种军民情谊,成为战地佳话。

国防建设,鞠躬尽瘁余生
从朝鲜回国后,刘凤鸣继续投身军队建设。1955年,他任16军46师参谋长,致力于部队正规化建设。他主持编写《山地作战手册》,将实战经验与现代战术结合,成为部队训练教材。1960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5年,刘凤鸣任46师副师长,后升任师长。他注重军事训练改革,提出“实战化演练”理念,组织跨区域拉练,让部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中锤炼战斗力。一次拉练中,他与战士同吃同住,徒步行军300公里,虽年近五十,却始终走在队伍前列,战士们称他“老团长,真能扛!”

1970年,刘凤鸣任16军副军长,1978年升任军长。在任期间,他推动部队现代化转型,关注新型武器装备列装,组织官兵开展针对性训练。他常说:“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1980年,他调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参与制定区域防御战略,为东北边防建设贡献智慧。

刘凤鸣始终保持革命本色,生活简朴,对家人严格要求。儿子想通过他安排工作,被他拒绝:“自己的路自己走,靠关系不是本事。”他的住房年久失修,后勤部门多次提出翻新,他却说:“能住就行,把钱用在部队建设上。”1985年离休后,他回到博爱老家,主动担任村小学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教育他们珍惜和平。

1996年,刘凤鸣因病逝世,享年74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在柏山,我要看着家乡越来越好。”遵照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曾战斗过的土地上。战友们送来挽联:“戎马一生,枪林弹雨铸忠魂;奉献终身,清风两袖映丹心。”

刘凤鸣的一生,是革命战士的一生。从太行山下的热血青年到共和国的将军,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军人的荣光。他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辈的缩影,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57
上一篇:孙言顺下一篇:刘风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贵州省委原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东源人物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上海剧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女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宝安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双城人物
革命烈士
时代变革的积极推动者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作家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孙中山先生的孙女
毛泽东的秘书
宝安区人物
李大钊次子
革命烈士
解放军将领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
清、民国官员
焦作市武陟县委副书记、县长
书画家
平反昭雪,后世缅怀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