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鸣 河南焦作市博爱人物 刘凤鸣(1922~1996),河南焦作市博爱县柏山乡柏山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家独立与国防建设奉献终身,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彰显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烽火青春,投身抗日洪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5岁的刘凤鸣目睹日军铁蹄践踏家乡,心中燃起救国怒火。同年冬,中共豫北工委组织委员刘聚奎回到博爱开展工作,宣传抗日主张。刘凤鸣被党的“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理念深深打动,与刘甫成等7人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柏山党支部首批成员。这一选择,让他的人生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1938年,博爱沦陷,日军的烧杀抢掠激起民众反抗。刘凤鸣响应党组织号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参与“借大户”运动,将地主粮仓的粮食分给贫苦百姓,既解民困,又扩大了党的影响。同时,他协助刘聚奎组建河北民军太行南区游击第六支队,挨家挨户动员青年参军,短短数月便募集数十名热血青年,为地方抗日武装注入新鲜血液。同年,16岁的刘凤鸣正式入伍,成为赵谭支队第3大队一名战士,开启了戎马生涯。 入伍后,刘凤鸣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他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在冀鲁豫根据地与日军周旋。1939年,他转为正式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时,他紧握拳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跟日寇拼到底!”在反“扫荡”战斗中,他多次化身“尖刀”,带领小分队突袭日军据点。一次,他奉命炸毁日军运输线的桥梁,深夜带着3名战士潜入敌占区,避开巡逻队,用自制炸药成功完成任务,拖延了日军的物资运输,受到部队嘉奖。 1940年,部队改编为新3旅7团,刘凤鸣任排长。在百团大战中,他所在部队负责破坏正太铁路一段。他带领全排战士冒着炮火扒铁轨、炸碉堡,激战中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直到战斗结束才被抬下阵地。养伤期间,他主动协助医护人员照顾伤员,伤未痊愈便请缨归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 解放战争,勇立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刘凤鸣投身解放战争,从基层指挥员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军事骨干。1946年,他任10分区教导队分队长,负责培训基层干部,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学员们都说:“刘队长的课,听得懂、用得上!”同年,他调任教7旅4团3连副连长,在平绥战斗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坚固防线,他提出“正面佯攻、侧翼穿插”战术,带领突击队趁夜翻山绕后,捣毁敌指挥部,为部队突破防线打开缺口。战后,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授予他“指挥模范”称号,他却把奖章送给了牺牲战友的家属:“这荣誉属于牺牲的弟兄们。” 1947年,刘凤鸣升任连长,随部队参加鲁西南战役。在羊山集战斗中,他率连队担任主攻,面对敌人的密集火力,他带头冲锋,被子弹击穿右肩仍冲锋在前,战士们受其鼓舞,奋勇突破阵地。战后,他被记大功一次。随后,他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多次以少胜多,掩护大部队转移。 1948年,刘凤鸣任1纵队7团干训队队长、副营长,参与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击退敌人十余次反扑。弹尽粮绝时,他组织战士用石头、刺刀与敌搏斗,最终守住了阵地,为总攻赢得时间。战役结束后,他升任营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突破长江防线时,他乘坐的木船被炮弹击中,他带头跳入水中,推着船向对岸冲锋,率先登陆后迅速抢占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1949年,刘凤鸣任16军46师138团参谋长,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在解放贵定的战斗中,他上演了“智取军车”的经典战例。部队到达甘耙哨后,俘获一辆美式中吉普,从俘虏口中得知有40多辆敌军军车即将驶来。他果断决定设伏,却久等不见敌军。情急之下,他带着一个班换上敌军服装,乘坐中吉普主动“迎接”,谎称“前方安全”,将敌军车队引入伏击圈,不费一兵一卒缴获全部车辆,当天便解放贵定县城。这一奇袭被写入部队战史,成为灵活作战的典范。 抗美援朝,血洒异国疆场 1950年,刘凤鸣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系统钻研军事理论。结业后任138团团长,正当他准备将所学用于部队建设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奉命率部入朝作战。 1952年,在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中,刘凤鸣带领部队构筑防御工事。他白天勘察地形,晚上绘制图纸,提出“地下长城”构想,组织战士挖掘坑道,形成纵横交错的防御体系。美军侦察机多次低空侦察,却始终未能摸清我军部署。当美军发起试探性进攻时,依托坑道工事,我军以极小代价击退敌人,刘凤鸣的防御方案受到志愿军总部表扬。 1953年,西方山、斗流峰防御战打响,刘凤鸣所在团负责坚守核心阵地。美军凭借火力优势疯狂反扑,阵地多次易手。在一次争夺战中,他的左腿被炮弹碎片击中,鲜血浸透军装,仍在指挥部指挥作战,直到昏迷被抬下。醒来后,他第一句话便是:“阵地还在不在?”得知阵地守住,他才安心接受治疗。这场战役,他率部坚守47天,歼敌3000余人,为停战谈判争取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期间,刘凤鸣不仅关注战斗,还关心朝鲜百姓。部队路过村庄时,他组织战士帮村民抢收粮食、修复房屋。一位朝鲜大娘为感谢他,送来了煮熟的鸡蛋,他婉言谢绝:“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保护百姓是应该的。”这种军民情谊,成为战地佳话。 国防建设,鞠躬尽瘁余生 从朝鲜回国后,刘凤鸣继续投身军队建设。1955年,他任16军46师参谋长,致力于部队正规化建设。他主持编写《山地作战手册》,将实战经验与现代战术结合,成为部队训练教材。1960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5年,刘凤鸣任46师副师长,后升任师长。他注重军事训练改革,提出“实战化演练”理念,组织跨区域拉练,让部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中锤炼战斗力。一次拉练中,他与战士同吃同住,徒步行军300公里,虽年近五十,却始终走在队伍前列,战士们称他“老团长,真能扛!” 1970年,刘凤鸣任16军副军长,1978年升任军长。在任期间,他推动部队现代化转型,关注新型武器装备列装,组织官兵开展针对性训练。他常说:“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1980年,他调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参与制定区域防御战略,为东北边防建设贡献智慧。 刘凤鸣始终保持革命本色,生活简朴,对家人严格要求。儿子想通过他安排工作,被他拒绝:“自己的路自己走,靠关系不是本事。”他的住房年久失修,后勤部门多次提出翻新,他却说:“能住就行,把钱用在部队建设上。”1985年离休后,他回到博爱老家,主动担任村小学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教育他们珍惜和平。 1996年,刘凤鸣因病逝世,享年74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在柏山,我要看着家乡越来越好。”遵照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曾战斗过的土地上。战友们送来挽联:“戎马一生,枪林弹雨铸忠魂;奉献终身,清风两袖映丹心。” 刘凤鸣的一生,是革命战士的一生。从太行山下的热血青年到共和国的将军,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军人的荣光。他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辈的缩影,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