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拱[宋][公元912年-986年,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河南焦作市沁阳市人物 向拱,原名向训,字星民。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向拱早年投靠河东大将郭威,成为其心腹。郭威建立后周,向拱历任皇城使、知陕州、左神武大将军等职,率军抵御北汉,并奉命征讨慕容彦超。周世宗时期,向拱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并与王景协力收复关右四州,战功卓著。北宋建立后,累官至左卫上将军、判左金吾街仗事,封秦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向拱去世,年七十五。获赠中书令。 向拱: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名将传奇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中,出身河南沁阳(时称怀州河内)的向拱,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行伍底层崛起为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见证并参与了从后周到北宋的政权嬗变,成为那个时代军事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一、早年经历与乱世崛起(912-951) 向拱生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其家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并非显赫士族,向拱早年的生活轨迹因史料匮乏而略显模糊,但据《宋史·向拱传》记载,他自幼“倜傥有大志”,且“善骑射,有勇力”,这为他日后投身军旅埋下了伏笔。 五代时期的怀州地处中原腹地,是各路军阀争夺的战略要地。青年时期的向拱正值后唐、后晋交替之际,中原陷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混乱局面。为寻求出路,向拱投身于后晋将领王晏球麾下,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在后晋军队中,他凭借勇猛善战崭露头角,逐步从普通士卒晋升为低级军官。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契丹军队南下侵晋,向拱随部参与抗辽作战。在这场战争中,他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阳城(今河北保定)之战中,他率部突袭契丹中军,斩杀辽将数人,因功被擢升为指挥使。此次战役不仅让向拱积累了实战经验,更让他意识到骑兵战术在平原作战中的重要性,为其日后形成独特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汉建立后(947年),向拱转投邺都留守郭威麾下。郭威对这位出身怀州的将领颇为赏识,任命他为牙将,让其参与军机要务。此时的向拱已不再是单纯的勇将,而是逐渐展现出统筹全局的能力。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南下,向拱作为先锋,在汴梁外围的七里店之战中击溃后汉禁军主力,为郭威顺利进入开封立下汗马功劳。 二、辅佐郭威:后周开国功臣(951-954)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向拱因拥立之功被封为宫苑使,兼任濮州刺史。此时的他已成为后周禁军核心将领之一,与王殷、郭崇等将领共同构成了郭威政权的军事支柱。 郭威在位期间,向拱的主要任务是镇守边疆,防御北汉与契丹的联合入侵。广顺二年(952年),北汉世祖刘崇勾结契丹军队南下,兵锋直指潞州(今山西长治)。向拱奉命率军救援,他采取“虚张声势、袭扰敌后”的战术,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北汉重镇太原,吸引敌军主力回援,随后亲率精锐骑兵突袭契丹粮草大营,迫使北汉与契丹联军因后勤断绝而撤退。此战后,向拱因功升任客省使,成为后周朝廷倚重的边疆主帅。 在治理地方期间,向拱展现出不同于一般武将的政治才能。他担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时,针对黄河水患频发的问题,主持修建了长达二十里的护堤工程,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水患;同时,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使饱受战乱的澶州地区迅速恢复生产。这些举措让他在军民中赢得了“儒将”的美誉,也体现了五代时期“能吏型将领”的典型特质。 三、高平之战与世宗倚重(954-959) 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继位,北汉刘崇趁机联合契丹大举南侵,意图颠覆后周政权。在这场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中,向拱担任马军都指挥使,率部参与核心战斗。 战役初期,后周右翼军因畏惧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声势而溃败,战局一度危急。此时向拱临危不乱,率所部骑兵绕至北汉军侧后方,发动突袭。他身先士卒,手持长槊斩杀北汉将领张元徽,导致北汉军队阵型大乱。柴荣抓住战机亲率禁军冲锋,最终大败敌军。高平之战后,向拱因功被加授同平章事,跻身将相之列。 此后,向拱成为周世宗柴荣推行军事改革的重要助手。他参与整顿禁军,提出“汰弱留强、分编训练”的方案,将禁军分为马军、步军、水军三个独立体系,各自强化专项训练,显著提升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发动伐蜀之战,向拱以西南面行营都部署的身份主持西线战事。他采取“声东击西”策略,先以少量兵力佯攻秦州(今甘肃天水),吸引蜀军主力,随后亲率大军奇袭凤州(今陕西凤县),一举攻克蜀军在秦陇地区的核心据点,收复了自后晋以来被后蜀占据的四州之地。 显德四年(957年),向拱又参与了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战役。在攻打寿州(今安徽寿县)时,他针对南唐军队依托淮河布防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水陆协同”战术:一方面命水军封锁淮河航道,切断南唐援军;另一方面率步军在城外构筑长围,断绝城内粮草。经过一年多的围困,寿州最终城破,南唐被迫割让江北十四州。此战后,向拱因功被封为忠武军节度使,成为镇守淮南的最高军政长官。 四、见证鼎革:从后周到北宋(960-976)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向拱作为后周重臣,选择顺应时势,拥戴赵匡胤称帝。对于这位战功赫赫的前朝将领,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拉拢与制衡并重的策略:一方面保留其忠武军节度使的职位,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另一方面将其调回中央,担任河南尹,负责管理京畿地区。 向拱在北宋初年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军事战略层面。建隆元年(960年),昭义节度使李筠在潞州起兵反宋,勾结北汉南下。赵匡胤任命向拱为行营都部署,率军平叛。向拱借鉴高平之战的经验,先以精锐骑兵奔袭潞州外围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歼灭李筠主力,随后围困潞州,迫使叛军投降。此次平叛仅用两个月便结束,巩固了北宋政权的初期稳定。 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筹划伐荆南、湖南,向拱提出“先取荆南,再图湖南”的战略方案,认为荆南地处长江中游,是连接南北的枢纽,拿下荆南即可“水陆并进,直趋潭州(今湖南长沙)”。这一建议被宋太祖采纳,宋军果然顺利平定荆湖地区,为后续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开宝年间(968-976年),向拱虽已年过花甲,但仍参与军政决策。他针对北宋初年中央与藩镇的矛盾,提出“削夺兵权、改任文官”的建议,虽未被完全采纳,却为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提供了思路。此外,他还主持修订了《武经总要》的初稿,系统总结了五代以来的军事战术,对北宋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976-986) 宋太宗继位后,向拱因年迈请求致仕,被授予左卫上将军的荣誉职位,留居汴京。晚年的向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整理个人军事著作和回馈乡里上。他曾捐资重修怀州的文庙和沁河大堤,受到家乡百姓的爱戴。 至道二年(996年),向拱病逝于汴京,享年75岁,赠中书令,谥号“忠毅”。宋太宗为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命人将其灵柩护送回怀州河内安葬(今沁阳市向拱墓遗址)。 向拱的一生,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在五代乱世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政治与军事地位,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三点:其一,他兼具勇力与谋略,既能冲锋陷阵,又善统筹全局;其二,他善于适应政权更迭,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保持政治灵活性;其三,他重视民生与地方治理,避免了单纯武将的局限性。 《宋史》评价他“临事果断,善抚士卒,故所向有功”,而现代史学界则认为,向拱作为五代至北宋军事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其军事思想中的“协同作战”“精准突袭”等理念,对后世宋军的战术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河南沁阳走出的这位乱世名将,以其传奇一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