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逢秋[公元1895年-1964年] 云南红河建水县人物 向逢秋(1895—1964)是云南红河建水县的杰出陶艺大师,他出身于制陶世家,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作品和工艺至今仍被世人所称道。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出身制陶世家,开启陶艺生涯 向逢秋出生于建水的一个制陶家庭,其父是光绪年间的武举,后来弃武回家从事制陶工作。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制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向逢秋便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细陶器皿,开始了他与陶相伴的一生。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打下了坚实的制陶基础,掌握了制陶的基本技艺和流程。 刻苦求学,创新紫陶工艺 19岁时,向逢秋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制陶技艺,开始向艺匠潘金环、张桂生学习工艺紫陶。他立志好学,善于思考,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制陶技术,而是勇于探究,对建水传统紫陶工艺、造型、图案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向逢秋深知文化艺术对紫陶的重要性,他邀请了建水著名文人肖茂元、李月桥、王勉斋等,在其始创的无釉磨光的器皿造型上绘画书写梅、兰、竹、菊和秦篆汉简等,经过焙烧,制成了古朴高雅的工艺珍品。他将文人字画融入到汽锅、烟斗、花瓶、茶具、文具等各种陶器造型中,先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字画雕刻,然后填入白、黄、蓝等各色粘土,焙烧后再用手工细磨,使其亮光如镜,形成了独特的无釉磨光工艺珍陶。这种创新使得建水紫陶在众多陶器中脱颖而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当时建水碗窑村制陶者众多,但向逢秋所制陶器最为风雅,故有“向氏紫陶”之称,闻名于中外。其中,他以残帖断简装饰的作品更是显得尤为珍贵,这种装饰手法具有浓郁的人文特点,成为了我国陶艺一绝。 自学书画,提升艺术造诣 向逢秋早年仅上过一年多学,文化水平不高,起初他所制陶坯需拿到当地字画名人家中,请他们在陶坯上作字画。然而,这些字画名家大多生活不规律,常因吸食鸦片而难以按时完成,导致陶坯进窑时间被耽搁。面对这种情况,向逢秋立志自学字画。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刻苦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书画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年以后的向逢秋,其作品上的书画皆可独自完成。他的作品配色雅致,用笔劲健,摆脱了匠俗之气,在造型上比前辈王永浑更加流畅瑰丽。他将书画艺术与制陶工艺完美融合,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声名远扬,作品成为绝品 向逢秋的制陶技艺日益精湛,其作品声名远扬。民国22年(1933年),建水紫陶曾被选送参加美国“百年进步博览会”,向逢秋的作品在其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让建水紫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6年,蒋介石60大寿,当时云南省政府要求向逢秋制作高1米的“博古”花瓶和“胆”瓶各一对。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据说在磨光工艺环节,他采用了白银打磨(通常用硅石打磨),最终使得花瓶光可鉴人,成为了建水陶中的绝品。这对花瓶不仅展现了向逢秋高超的制陶技艺,也让建水紫陶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获得了关注。 建国后获认可,推动紫陶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向逢秋的制陶技艺依然备受重视。1953年,文化部举行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博览会,向逢秋的作品参展,他还被邀请到北京参观,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1955年,他被选为云南省政协委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体现了政府对建水紫陶产业以及民间手工艺人的重视。 1957年12月,建水紫陶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被评为全国四大名陶之一,荣获我国“陶中一秀”的赞誉,被誉为“向氏三绝”。从此,云南建水紫陶正式进入全国名陶之列,向逢秋功不可没。他多年来对建水紫陶工艺的创新和传承,为建水紫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使其成为了中国陶艺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晚年遭遇与离世 然而,1958年,向逢秋被划成右派,此后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也再无新作问世。尽管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对建水紫陶的热爱从未改变,在艰难的岁月中,依然心系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1964年,向逢秋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离世是建水紫陶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众多精美作品以及独特的制陶工艺,却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一直传承至今。 向逢秋一生致力于建水紫陶的创作与创新,他以卓越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将建水紫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建水紫陶成为了中国陶艺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其开创的工艺和装饰风格,也为后世建水紫陶艺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