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有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像 云南红河州个旧人物
朱有勇,1955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个旧,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55年11月16日,朱有勇出生于云南省红河自治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担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主持建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他带领团队进行生境多样性的研究,在干冷河谷区、干热河谷区、冬作区开展了葡萄和葡萄酒研究、柑橘类柠檬种植研究、冬季马铃薯高效生态种植研究以及三七克服连作障碍研究等,在三七产业、冬季马铃薯产业、香格里拉高原葡萄酒产业、柠檬产业的农业关键技术上有突破和创新,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2022年5月,朱有勇带领团队首次在中和营镇开展了水稻旱地种植,试验田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500公斤,本次实测产量超出预期产量。水稻旱地种植盘活了山区农民的土地,提高了土地轮作利用率。 2022年3月10日,朱有勇开发出一种颠覆性技术,让水稻能够种在旱地上,有望解决山区农民的口粮问题。 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朱有勇: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一、求学之路:从滇南山村走向农业科学巅峰  
朱有勇,1955年11月生于云南红河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个旧素有“锡都”之称,但朱有勇的童年却与矿山无关,而是在乡间田垄中度过。家乡的红土地孕育了他对农业的最初认知,年少时跟随父母耕种的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也埋下了日后投身农业科技的种子。  

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朱有勇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插队务农。在田间劳作的三年里,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农耕技能,更目睹了传统农业因技术匮乏导致的低产困境。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常常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对植物病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1982年本科毕业时,他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开启了边教学边科研的职业生涯。  

为提升学术水平,朱有勇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范在丰教授。1996年,他凭借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创新研究,成为云南农业大学首位博士毕业生。此后,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系统学习国际先进的农业科研方法,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云南的农业发展。199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母校,担任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致力于将前沿科技与云南农业实践结合。  


二、科研攻坚:破解边疆农业的“卡脖子”难题  
云南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但长期受限于技术落后,农作物病害频发。朱有勇回国后,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研究。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在云南山区每年导致减产30%以上,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为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深入滇西、滇南的高山梯田,一蹲就是数月,观察病害发生规律,采集上千份样本。  

经过多年研究,朱有勇创新性地提出“水稻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通过将高秆与矮秆、抗病与感病的水稻品种间作,利用生物间的互作效应抑制病害传播。2000年,他在云南江城县建立试验田,结果显示间作模式使稻瘟病发病率降低90%,每亩增产15%以上。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上“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的传统理念,被《自然》杂志作为研究亮点报道,认为“为发展中国家小农户提供了低成本抗病方案”。  

此后,朱有勇将科研视野扩展到更多边疆农业领域:针对云南冬季农田闲置问题,他研发出“冬季马铃薯高效种植技术”,利用低海拔热区的气候优势,使冬闲田亩产突破3吨,农民每亩增收数千元;为解决林下经济低效问题,他在普洱市推广“三七林下种植模式”,将传统露天种植的三七移至天然林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使三七皂苷含量提升20%,产值达到每亩10万元以上。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更开创了“科学技术+边疆特色”的发展范式。  


三、扶贫实践:从实验室到脱贫攻坚一线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进驻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成为一名“驻村院士”。澜沧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海拔1500米的云山村土地贫瘠,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朱有勇走遍村里的山山水水,发现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  

为说服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他租下100亩荒地,亲自下地种起了冬季马铃薯。“院士种地”的新闻很快传开,村民们将信将疑地围观,直到看到三个月后马铃薯大获丰收,亩产达到3.1吨,收购价每公斤4元,每亩收入超过1.2万元——这相当于当地农民过去一年的收入。眼见为实的村民们纷纷加入,朱有勇团队免费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打通产销渠道。2017年,云山村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展到3000亩,产值突破1500万元,户均增收9000元。  

在推广马铃薯的同时,朱有勇又盯上了当地的林下三七种植。他带领团队改良种植技术,在海拔1600米的山林中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手把手教村民整地、育苗、管理。为解决资金难题,他协调企业提供种苗赊销,待收获后再结算;为打开市场,他联系药企签订收购协议,确保价格稳定。2018年,云山村林下三七示范基地亩产鲜三七1.5吨,产值达10万元,带动100余户贫困户脱贫。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院士”,说“他带我们挖断了穷根”。  


四、精神传承:把科技扶贫的火种撒遍云岭  
在澜沧扶贫的五年间,朱有勇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探索出“科技+产业+农户”的可持续脱贫模式。他牵头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澜沧科技扶贫小院”,培养了1000余名“乡土科技人才”,这些农民技术员掌握了标准化种植技术,成为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的骨干力量。他还推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吸引企业入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使澜沧的冬季蔬菜、林下中药材等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2020年,澜沧县正式脱贫摘帽,云山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2万元,昔日的贫困山村变成了“科技示范村”。朱有勇的扶贫实践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农民院士》,在全国上映。但他并未停下脚步,又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在红河、普洱等地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数字农业”“智慧种植”,让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常说:“科研不能只写在纸上,要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才能真正创造价值。”从滇南的红土地到滇西的深山密林,他用脚步丈量云南的山山水水,用科技点燃边疆农民的致富希望,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服务“三农”的典范。  


五、荣誉与成就:深耕农业的“云岭之子”  
朱有勇的科研与扶贫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
2001年:“水稻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2018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2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继续为边疆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附录:朱有勇主要科研与扶贫历程  
1955年11月:出生于云南红河州个旧市;  
1977—1982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本科学习,留校任教;  
1996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云南农业大学首位博士;  
2000年:“水稻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成果在《自然》发表;  
2015年:进驻澜沧县云山村,开启科技扶贫实践;  
2017年:云山村冬季马铃薯产值突破1500万元;  
2018年:林下三七示范基地带动百户脱贫;  
2020年:澜沧县脱贫摘帽,获“时代楷模”称号;  
至今:持续在云南各地推广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朱有勇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云南的土地和农民紧密相连。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科技不仅能写在论文里,更能长在泥土中、结在枝头上,成为改变边疆命运的强大力量。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6 22:51
上一篇:龙济光下一篇:袁嘉谷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革命烈士
明朝开国皇帝
革命烈士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画家
国务院原总理
学识渊博心怀大爱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南宋哲学家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第四位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 年 - 2018 年)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州教育界的耕耘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作家
中国作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