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28日生,辽宁法库人,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温福:稻香四溢的逐梦赤子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陈温福宛如一位坚毅的拓荒者,以其卓越的智慧、不懈的努力,在稻作科学领域踏出了一条光辉之路。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沈阳农业大学的杰出教授,更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农业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奉献者。1955年12月28日,陈温福诞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这片质朴的黑土地,不仅赋予了他勤劳坚韧的品质,更在他心底埋下了对农业深深热爱的种子。
艰难岁月,梦想萌芽
陈温福的童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五岁时,村子里的榆树因村民饥饿难耐,树皮被剥食殆尽,几乎绝迹,这一幕深深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上小学后,虽不再极度挨饿,但吃饱饭对人口众多、仅靠父亲一人劳作的陈家而言,依旧是奢望。年少的陈温福学习异常刻苦,成绩优异,本有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文革”的浪潮打断了他的求学之路。1974年,九年一贯制毕业后,他回乡成为一名“社员”,亲身经历了“农业学大寨”时期村里粮食产量不增反降的困境,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提高粮食产量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通过知识改变农业现状的决心。
学术攀登,砥砺前行
1976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陈温福被推荐进入铁岭农学院(原沈阳农学院)学习。大学三年,他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幼苗,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学校附近常有露天电影,同学们纷纷前往观看,而陈温福却不为所动,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周而复始。这份对学习的专注与执着,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陈温福被分配到沈阳农学院图书馆工作,但他并未满足于此,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成功考取著名水稻科学家杨守仁教授“文革”后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后又攻读博士学位。杨守仁教授治学严谨,对陈温福要求极为严格,入学之初便对他“约法三章”:改学英语,掌握国际科研交流语言;兼学作物栽培和育种两个专业课程,拓宽知识广度;学会种稻,夯实实践基础。为帮他夯实作物遗传育种学基础,杨先生还特意邀请三位教授为他一人开设高级作物育种课。在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陈温福在学术的海洋中稳步前行。
1987年,陈温福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成为沈阳农大稻作研究室的一员,并很快被任命为稻作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2年,他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对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赴英国学习15个月。在英期间,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学习结束后,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国,只因他深知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的土地才是他的根,他的梦想是让中国农民多打粮,让国人吃饱饭、吃好饭。
科研突破,铸就辉煌
回国后,陈温福接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全身心投入到稻作科学应用基础和育种研究中。在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等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1996年,由他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使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后,他和团队继续努力,培育出20多个适合不同稻区的超级稻品种,彻底打破日本品种在东北稻区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良种良法配套,让东北水稻单产和总产量大幅提高,东北大米从市场短缺变为饱和供应并略有盈余,为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温福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随着时代发展,他敏锐地察觉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这一全新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炭研究。他提出以生物炭为载体开发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改土”的新理念,并创建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团队研制出生物质炭化设备和低成本制炭新技术,开发出系列生物炭基肥、土壤改良剂和育苗基质,获得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生物炭技术也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为解决耕地退化、秸秆焚烧、环境污染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教育传承,桃李芬芳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陈温福始终将教育育人视为己任。在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将复杂的理论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田间地头,他亲自示范水稻种植与管理技术,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他常教导学生要“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陈温福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10余名,这些学生如今已在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所带领的团队也人才辈出,两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两人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成为长江学者、11人入选省级高端人才,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社会担当,建言献策
陈温福不仅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水稻专家顾问等众多社会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
在全国两会上,他多次提出关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议案和建议,如针对粮价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他深入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他积极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他的建议和意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
陈温福凭借在农业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创先争优奖、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科技功勋奖等。200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面对这些荣誉,陈温福始终保持谦逊,他表示,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所有为农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他深知,农业发展任重道远,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将继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陈温福依然奔波在农业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在位于辽宁省辽中区城郊乡的沈阳农大卡力玛水稻实验站,人们常常能看到他穿梭于稻田中的身影,仔细观察着每一株稻子的生长情况,如同一位守护希望的卫士。从“稻痴”到“卖炭翁”(在生物炭研究领域的探索),陈温福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以稻田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壮丽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业人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而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