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温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温福
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像 辽宁沈阳市法库县人物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28日生,辽宁法库人,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温福:稻香四溢的逐梦赤子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陈温福宛如一位坚毅的拓荒者,以其卓越的智慧、不懈的努力,在稻作科学领域踏出了一条光辉之路。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沈阳农业大学的杰出教授,更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农业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奉献者。1955年12月28日,陈温福诞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这片质朴的黑土地,不仅赋予了他勤劳坚韧的品质,更在他心底埋下了对农业深深热爱的种子。

艰难岁月,梦想萌芽
陈温福的童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五岁时,村子里的榆树因村民饥饿难耐,树皮被剥食殆尽,几乎绝迹,这一幕深深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上小学后,虽不再极度挨饿,但吃饱饭对人口众多、仅靠父亲一人劳作的陈家而言,依旧是奢望。年少的陈温福学习异常刻苦,成绩优异,本有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文革”的浪潮打断了他的求学之路。1974年,九年一贯制毕业后,他回乡成为一名“社员”,亲身经历了“农业学大寨”时期村里粮食产量不增反降的困境,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提高粮食产量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通过知识改变农业现状的决心。

学术攀登,砥砺前行
1976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陈温福被推荐进入铁岭农学院(原沈阳农学院)学习。大学三年,他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幼苗,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学校附近常有露天电影,同学们纷纷前往观看,而陈温福却不为所动,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周而复始。这份对学习的专注与执着,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陈温福被分配到沈阳农学院图书馆工作,但他并未满足于此,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成功考取著名水稻科学家杨守仁教授“文革”后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后又攻读博士学位。杨守仁教授治学严谨,对陈温福要求极为严格,入学之初便对他“约法三章”:改学英语,掌握国际科研交流语言;兼学作物栽培和育种两个专业课程,拓宽知识广度;学会种稻,夯实实践基础。为帮他夯实作物遗传育种学基础,杨先生还特意邀请三位教授为他一人开设高级作物育种课。在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陈温福在学术的海洋中稳步前行。

1987年,陈温福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成为沈阳农大稻作研究室的一员,并很快被任命为稻作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2年,他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对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赴英国学习15个月。在英期间,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学习结束后,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国,只因他深知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的土地才是他的根,他的梦想是让中国农民多打粮,让国人吃饱饭、吃好饭。

科研突破,铸就辉煌
回国后,陈温福接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全身心投入到稻作科学应用基础和育种研究中。在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等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1996年,由他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使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后,他和团队继续努力,培育出20多个适合不同稻区的超级稻品种,彻底打破日本品种在东北稻区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良种良法配套,让东北水稻单产和总产量大幅提高,东北大米从市场短缺变为饱和供应并略有盈余,为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温福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随着时代发展,他敏锐地察觉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这一全新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炭研究。他提出以生物炭为载体开发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改土”的新理念,并创建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团队研制出生物质炭化设备和低成本制炭新技术,开发出系列生物炭基肥、土壤改良剂和育苗基质,获得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生物炭技术也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为解决耕地退化、秸秆焚烧、环境污染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教育传承,桃李芬芳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陈温福始终将教育育人视为己任。在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将复杂的理论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田间地头,他亲自示范水稻种植与管理技术,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他常教导学生要“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陈温福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10余名,这些学生如今已在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所带领的团队也人才辈出,两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两人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成为长江学者、11人入选省级高端人才,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社会担当,建言献策
陈温福不仅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水稻专家顾问等众多社会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

在全国两会上,他多次提出关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议案和建议,如针对粮价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他深入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他积极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他的建议和意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
陈温福凭借在农业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创先争优奖、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科技功勋奖等。200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面对这些荣誉,陈温福始终保持谦逊,他表示,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所有为农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他深知,农业发展任重道远,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将继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陈温福依然奔波在农业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在位于辽宁省辽中区城郊乡的沈阳农大卡力玛水稻实验站,人们常常能看到他穿梭于稻田中的身影,仔细观察着每一株稻子的生长情况,如同一位守护希望的卫士。从“稻痴”到“卖炭翁”(在生物炭研究领域的探索),陈温福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以稻田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壮丽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业人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而奋勇前行 。 
上一篇:韩英铎下一篇:李连达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 年 - 2018 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国务院原总理
中国内地演员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军统第一杀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宿城区人物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原阳江县县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马女将,党的优秀女干部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