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公元1872年-1937年,云南唯一的状元]+像 云南红河石屏县人物 袁嘉谷,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这便是袁嘉谷。 袁嘉谷(1872 - 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是云南红河石屏县人,也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在教育、学术、文化等领域成就斐然,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求学 1872年7月12日,袁嘉谷出生于石屏。他自幼聪慧好学,1882年入学后,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1891年,袁嘉谷离开石屏前往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时进入经正书院研习,受教于许印芳、陈荣昌等硕儒,与诸多优秀之士同窗,在良师益友的切磋琢磨中,学问得到长足进步。 1898年,袁嘉谷到京会试,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参加了“强学会”。次年返回云南,继续在经正书院读书。在此期间,他勤奋苦读,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举之路 袁嘉谷在科举道路上颇为坎坷但又成就卓著。他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和乡试,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王”。然而,26岁赴京应试时他却名落孙山,发愤归乡后,他“住院潜修达五年”,并自道“平生得力于此”。 1903年,清廷为罗致实用人才,开经济特科考试。此前,云贵总督尚书魏光焘已推荐袁嘉谷应试。这一年,他先是至开封会试,后入京殿试。其试卷《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洋洋万言,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深得张之洞等8位阅卷考官赏识,给予了“精博和厚,似姚秋浓一流文字!”的高度评价。经复试,袁嘉谷列一等一名,高中经济特科状元,成为云南在全国科举考试中夺魁的第一人,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消息传到云南,昆明人将拓东路上的聚魁楼改名为状元楼,滇督魏午庄书“大魁天下”致贺。 仕途经历 1904年,袁嘉谷奉派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在日期间,他对维新后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十分赞叹,并将考察见闻一一记录,著成《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回国后,袁嘉谷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1906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成立,他担任局长。在此期间,他带领缪荃孙、罗振玉等诸多贤才,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编译出版了大量新式教材与参考书,我国学校有国定教科书即始于此时。同时,他还参与确定了许多今天仍在使用的译名,如“乐歌”“星期”等。 1909年秋,袁嘉谷离开编译图书局,前往浙江任提学使,后兼任布政使。他居官清廉,熟稔政事,在任内大力兴办教育,两年间使浙江全省各类学校发展到4000余所。他还征集、整理浙江地方文献和图书典籍,将行宫改建为图书馆,并与云南提学使叶尔恺相商,实现了滇、浙两省刻本互换,为云南省立图书馆引入了一批高质量图书。此外,他还处理了浙江两级师范的罢教风波,查清情况后,毅然将封建思想严重、侮辱教员的监督夏震武撤职,赢得了师生的赞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嘉谷离浙归滇。1912年5月,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1913年,他膺滇民之选为国会议员赴京。当时清史馆开馆,他被聘为协修,担任《选举志》《文苑志》《大臣传》《地理志》云南一节的编辑,常与缪荃孙、梁启超等商榷清史体例。1915年,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参与修《云南丛书》。 教育贡献 1921年,袁嘉谷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他遍搜云南地方文献,与李根源共同辑刻《云南丛书》,初编收书152种,二编收书53种,还主编了《滇文丛录》等,致力于传播云南文献。 1923年,云南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即今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校长董泽敦聘袁嘉谷主讲国学。他得知学校经费紧张,坚辞不受聘金,反而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后才开始领薪。 袁嘉谷在东陆大学声誉极高,他每周讲两节国文课,教室设在至公堂,每节课都座无虚席,不仅该校学生和教师听讲,还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来。他讲课以经学为主,旁及考据词章义理,因材施教,不限一科,希望学生能各习所好、各有成就。暑假时他专门讲诗法,以石屏乡音朗诵诗句,音节抑扬,娓娓动听。他还常购好书赠学生,将学生的好作品汇集为《东陆诗选》三集,并为之作序,尽力表彰鼓励。对于家庭贫寒的学生,他也会慷慨资助,如曾设法帮助预科六班高材生李乔赴美留学(虽最终未成功,但心意至诚感人)。在国民党在云南大举清党时,他还挺身而出,营救了浦汉英、李子坚、杨东明等多名被捕的进步学生,尽显重德惜才之忱。 学术成就 袁嘉谷精于考据,擅长诗古文辞。他在研究过程中,对有关滇事的内容随见随采随编,正其伪误,补其缺略,旁搜博拾,于1923年完成《滇绎》四卷。此书专叙滇省历史掌故,以治汉学的方法,采掘辑录,融会贯通,对数百年来混乱杂厕之滇史有纠谬廓清之功,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他还著有《卧雪诗话》八卷、《卧雪堂诗集》12卷等,其中《卧雪堂诗集》收集了他所作古近体诗共770余首。1929年,中央令各省纂修通志,袁嘉谷被聘为顾问,参与研拟纲目、凡例,还编有《移山簃随笔》等作品。 晚年及逝世 晚年的袁嘉谷结庐翠湖,自辟一园名“树园”,堆土为山名“金钟山”,盖一小亭名“课经亭”,并种花草菜蔬,以“园愈狭,心愈惬;园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在此潜心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如鉴定出昆阳月山的《马哈只碑》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树立的墓碑,并作碑跋,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让世人知晓了郑和的故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病中他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便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袁嘉谷从封建王朝的状元,转变为现代高校的教授,一生乐育英才、精研学术、著述宏富,为云南的历史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云南文化名人,其事迹和精神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