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施鲁[公元1916年-2009年] 河南焦作市武陟人物 彭施鲁(1916年-2009年11月7日),河南省武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副兵团职离休干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9年11月7日,彭施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彭施鲁(1916年-2009年11月7日),原名王鹏华,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副兵团职离休干部。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为新中国军队建设奉献诸多,其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投身革命 1934年,正在焦作中学高中部就读高二的彭施鲁,受语文教师李跃先(又名李常青,焦作中心县委书记)的引导和鼓励,阅读了大量左翼作家的小说,思想逐渐倾向革命。同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春天,彭施鲁跟随老师李常青转学到北京,就读于北平市西城弘达中学。当年12月,他积极参加了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这场运动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坚定了他投身革命、救亡图存的决心。 抗日征程 “一二·九”运动后,彭施鲁被中共党组织派往东北抗日联军工作。1935年底,他抵达东北,担任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的秘书,跟随部队转战在通河、方正、依兰、勃利县境内,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战场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抗日生涯。 1936年2月,彭施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东北抗联中迅速成长,1937年,东北抗联第4军发展为4个师,他升任2师4团政委。1938年1月,彭施鲁调到同归抗联第2路军建制的第7军任1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4月,第4军主力部队西征,彭施鲁奉命留下担任后方留守处主任,他带领一个连约三四十人,在宝清、对青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面对敌人的围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了半年之久,于1938年11月转移到了饶河。 1939年,彭施鲁率领部队在抚远、饶河、虎林等地开展游击抗战,取得了智取抓吉镇、夜袭杨木林子、大岱河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4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2支队,彭施鲁先后任支队巡视员和第1大队政委,率队到富锦、宝清和同江的大旗杆一带活动。 1940年冬,由于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愈发严峻,彭施鲁随“抗联”部队转入苏联境内,部队改编为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他先后担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及营部参谋等职,被授予苏军上尉军衔。在苏联期间,彭施鲁和战友们一方面接受苏联教官的严格军事训练,内容包括步兵常规训练、跳伞、滑雪、军事识图、无线电等,提升了军事素养;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向东北派出小部队开展侦察营救活动,同时在百姓中进行抗日宣传,为坚持东北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1945年,苏联对日大反攻,彭施鲁随部队返回东北,担任苏军驻佳木斯卫戍副司令员,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佳木斯卫戍司令员、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党委书记等职。他到任后,迅速与当地的党组织和党员取得联系,组织起一支部队,有效控制了当地局势,积极肃清日伪残余势力,并在当地建立人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反“扫荡”、开辟松花江下游新游击区、杨木林子等战役战斗,为东北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设军队 解放战争时期,彭施鲁先后担任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副教育长、副团长,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副校长等职务。他致力于军事教育工作,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彭施鲁继续在军事教育和军队建设领域发光发热。他历任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军校部、军训部副部长等职。他积极参与军队院校建设和军事训练改革,为提升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水平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64年,彭施鲁出任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他重视军队体育建设,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军人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在任期间,他推动学院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军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彭施鲁担任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副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司令部顾问等职。他参与了国防科技工业相关工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提升我国国防实力贡献了力量。 荣誉加身 彭施鲁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1945年,他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以表彰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同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彭施鲁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此外,1995年俄罗斯政府授予他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和朱可夫纪念章,2005年又授予他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认可他在苏联远东战场及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功绩。 晚年与逝世 1985年,彭施鲁离休,但他并未停止关注国家和军队建设,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他将自己的抗日经历写成了回忆录《我在抗联十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 2009年11月7日,彭施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学习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