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董玉琛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玉琛
董玉琛[公元1926年-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河北保定市高阳县人物
董玉琛(1926年6月11日—2011年9月26日),女,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作物种质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董玉琛于1950年从河北省立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技术员;1959年获得前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国来到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所工作;1970年—1978年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工作;1978年—1983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副所长;1984年—2003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
董玉琛: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拓荒者
1926 年 6 月 11 日,董玉琛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邢家南镇季朗村。高阳县素有 “纺织之乡” 的美誉,不仅在经济上独具特色,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深厚底蕴。董玉琛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家乡的风土人情与勤劳质朴的民风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为她日后坚韧不拔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董玉琛的求学历程颇为波折。1939 年,她进入北京志成女子中学开启初中学习生涯。1941 年,凭借优异成绩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 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1944 年,董玉琛考取 “北京大学” 医学院药学系,然而,时代的浪潮改变了她的求学轨迹。1945 年 9 月,出于革命需要,她毅然转入 “北京大学” 农学院农艺系,并在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农业发展紧密相连。1946 年 6 月,董玉琛奔赴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城工部学习,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革命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1946 年 11 月,经组织精心安排,她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业,同时肩负起开展革命工作的重任。1949 年 3 月,董玉琛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与坚定的信念,担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1950 年,她以优异成绩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正式开启了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奋斗征程。
1950 年,董玉琛毕业后进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 年改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同年 12 月,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土改工作队,前往山东历城县投身土地改革工作。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了解到农民的需求与土地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她为农业科研事业奉献的决心。1954 年 8 月,因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与钻研精神,董玉琛被选派赴前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今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农业大学)留学,师从 B.И. 尤利耶夫(Юрьев)。在留学期间,她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参与前沿科研项目,为日后回国开展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1959 年 1 月,董玉琛顺利完成论文答辩,获农学副博士学位。随后,受工作单位委派,她前往瓦维洛夫全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所自费进修 3 个月,深入学习植物栽培与种质资源研究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同年 5 月,董玉琛满怀报国热情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担任原始材料室副主任,并主持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彼时,国内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她深知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便率先与研究组同志一道,全力投入小麦种质资源的建档与种子繁殖更新工作。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保存着 4 - 5 万份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为维持种子活力,每年需种植约 1 万份种子,用新种子替换库里老种子,以保证种质资源的有效性,董玉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组织与推动作用。1960 年,在董玉琛的积极倡议下,原始材料研究室更名为品种资源研究室,她担任室主任,这一更名标志着国内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迈向更为系统、专业的阶段。
1965 年初,董玉琛奔赴西北春麦区北部(河北坝上、内蒙古西部、山西雁北)开展麦类品种资源调查。同年夏,她前往甘肃张掖万家墩大队蹲点,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综合基点点长,负责筹建西北工作站。在艰苦的环境中,董玉琛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记录各类麦种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1966 年,因 “文化大革命” 爆发,董玉琛从甘肃张掖返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即便身处艰难时期,她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未减,翻译了瓦维洛夫的著作《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并与他人合译了《现代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世界小麦》等有关小麦种质资源的书籍,为国内科研人员引入国际前沿理论与研究成果。
1978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正式成立,年逾五旬的董玉琛出任副所长。1979 年,她作为副团长赴美国考察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同年至 1980 年,董玉琛先后三次带队前往云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 18 个县,考察收集麦类种质资源。在云南,他们克服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困难,深入山区村寨,收集到数百份珍贵麦种,查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和硬粒小麦等 4 个小麦种的种植海拔高限,明确普通小麦中国特有的亚种 —— 云南小麦亚种(铁壳麦)的分布区域、海拔与生长环境,并命名 10 个铁壳麦新变种,首次在中国发现 33 个小麦变种,其中 23 个国际上未见报道,有力证明中国是六倍体小麦的多样性中心之一。1982 - 1983 年,董玉琛带队三次前往新疆开展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考察收集。在新疆,他们收集到小麦族植物 10 个属 37 个种的 110 份材料,包括仅在新疆生长的旱麦草属植物 4 个种、新麦草属植物(华山新麦草除外)4 个种以及小麦祖先种之一粗山羊草(节节麦),还发现穗长超 30 厘米的大赖草等珍稀植物。此次考察证实新疆是世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发现中国尚无报道的小麦属 11 个变种,其中黑长芒、穗分枝的波兰小麦和 “新疆小麦” 亚种(稻穗麦)的 3 个变种国际上亦未报道。1983 年 3 月,董玉琛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在领导岗位上,她充分发挥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推动国内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全面、深入开展。
1986 - 1990 年,董玉琛带领考察队连续 5 年,行程 3 万多公里,遍历北方 12 省(市、自治区)的 92 个县(市、旗),对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展开全面考察收集。此次大规模考察收集到小麦族植物 547 份,涵盖 10 个属的 53 个种和 7 个变种。考察结束后,团队对全部材料进行形态特征与细胞学鉴定,明确各材料染色体数目及 15 个物种核型,对部分材料开展抗黄矮病和白粉病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种质,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分类、多样性研究与利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与宝贵信息。1991 年,董玉琛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国家对她卓越科研贡献的高度认可。1992 年 1 月,因承担中美合作项目 “小麦族资源研究(1990 - 1994)”、国家 “八五” 攻关中 “小麦族资源研究入库” 任务及部分 “863” 项目,且所带博士生需在 1994 年毕业,董玉琛延迟退休,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
1996 年 6 月,董玉琛正式离休,但她对科研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依旧活跃在工作前沿。1999 年,凭借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董玉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 年,她参与编著的《中国小麦遗传资源》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同年 11 月,该书又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6 年,董玉琛被聘请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为国家科研平台建设建言献策。2007 年起,她与刘旭共同担任总主编,陆续推出《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共 11 卷,该书凝聚了国内众多科研人员心血,系统阐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现状与研究成果,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2010 年 3 月,董玉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担国家 “973” 计划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项目启动会,为推动国内作物种质资源深入研究贡献智慧。
2011 年 9 月 26 日,董玉琛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岁。她的离世是中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重大损失,但她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与无私奉献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前行道路。
董玉琛长期致力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其组织实施,是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积极推动成立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首个专门机构 —— 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参与创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体系,为学科发展搭建坚实框架。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的过程中,董玉琛亲力亲为,从提出设计要求、检查工程质量,到指导仪器设备选购与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提出种质入库的科学技术路线,组织全国科研人员将 20 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使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工作跃居世界前列,为农业持续发展储备丰富遗传物质基础。在小麦族植物考察与鉴定方面,董玉琛成就斐然。通过对云南、新疆、中国北方等地的多次考察,她发现、定名 10 个新变种,基本查明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染色体数和 15 个种的核型,为利用野生种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辟全新途径。在小麦杂交研究领域,董玉琛带领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 2 个能使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小麦种质,并深入揭示其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利用其成功育成 22 个小麦 - 山羊草双二倍体并提供广泛利用。同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小麦与 6 个属的杂交,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完成小麦与冰草属、小麦与新麦草属以及小麦与旱麦草属的远缘杂交,率先构建中国小麦核心种质,并明确中国小麦遗传多样性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四川盆地,极大丰富小麦遗传育种的材料与方法。
此外,董玉琛曾任《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主编,主编《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丛书(共 110 分册),著有《中国小麦遗传资源》《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作物品种资源》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她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作物学研究生,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中国农业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董玉琛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三农” 模范人物等众多荣誉与奖项。她以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奉献毕生精力,她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奋勇前行。
上一篇:王守义下一篇:王哲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北京市委原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陕西省委原书记
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钊幼子
中国核潜艇之父
中国画家
青海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全国政协原常委
中国两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原重庆市委书记
山西省委原书记
青海省委原书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首届国医大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药学界泰斗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磁县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朝词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上将
演员、制片人、主持人
明嘉靖时诗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董事长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爱国华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