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义(1898—1981),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读完县立高小后,他在家乡小学担任教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启迪,辞去工作,来到李石曾在保定布里村创办的留法工艺学校学习,为留法做准备。次年结业后,只身前往上海,随第十五期留法勤工俭学团远渡法国。抵法后,他继续勤工俭学,并与邓小平、聂荣臻等人建立友谊。
20世纪40年代,王守义在巴黎开了一家中餐馆,取名“东方饭店”,为旅法同胞和同乡朋友提供了许多方便。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他换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1971年,旅法华侨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成立了“旅法华侨俱乐部”。王守义当选为副主席。
王守义还对旅居巴黎的艺术家常玉、潘玉良多有照顾。1960年常玉意外身故后,热心的王守义帮助料理后事。他对孤身一人、生活拮据的潘玉良十分关照,多次鼎力协助她举办个人画展。潘玉良1977年9月病逝巴黎后,王守义主持了她的丧事,又出资租赁场地,将她的3000多件艺术作品保管起来,准备运送回中国。1979年5月,邓小平出访法国,在机场见到了前来迎接的王守义,二人热情拥抱,互道别情。次年,邓颖超出访法国,几次邀他见面,敦请他归国定居。正当王守义开始办理回国手续,却发现自己身患恶性肿瘤。他的病情急剧恶化,托付好潘玉良遗作运回祖国一事,他于1981年在巴黎病逝。
王守义:跨越山海的赤子传奇
1898 年,王守义生于河北高阳县西田果庄。出身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在县立高级小学接受新式教育,毕业后留校任教。1919 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深受新思潮感召的王守义毅然辞去教职,踏入位于布里村(时属蠡县)的留法工艺学校第三期,在李石曾先生创办的这所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里,系统学习法文、国文、数学与劳动工艺,次年顺利结业。
1920 年 11 月 7 日,王守义从上海搭乘 “波尔加” 号邮轮远赴法国。抵达巴黎后,因文化基础薄弱难以进入高校深造,且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杂役工作。然而,他并未囿于个人困境,反而节衣缩食,将微薄收入资助张德禄、王毓湖、程茂兰等同窗求学。“为祖国多育人才,个人牺牲又何妨?” 这句朴素的誓言,支撑他默默付出。受助的王毓湖、程茂兰后来均成为国内顶尖专家,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在勤工俭学期间,王守义凭借顽强毅力自学汽车修理与驾驶技术,更考入巴黎航空驾驶专科学校专攻飞机制造与飞行。以优异成绩取得飞机驾驶员证书后,他时刻心系祖国命运。1937 年 “七七事变” 爆发,王守义迅速联络旅法爱国志士,计划驾机归国参战。然而,国民党驻法机构忌惮其爱国行动,设下鸿门宴将这批志士秘密杀害,并伪造空难假象。幸得提前获讯,王守义辗转逃亡瑞士才躲过劫难。重返巴黎后,他与同乡合开 “东方饭店”,不仅为同胞提供落脚之处,更将餐馆变为传递爱国思想的秘密据点。
抗战胜利前夕,王守义利用国民党驻巴黎大使馆武官处文书身份与航空驾驶员便利,开辟 “空中生命线”,免费护送田武昌、鸿新泉等百余位科学家回国效力。得知好友王毓瑚急需德文《大百科全书》,他专程前往德国购得 10 卷巨著寄回;又为齐笏屏购置《法文大辞典》。“于朋友有益,便是于国家有益”,这句口头禅成为他行动的指南。
新中国成立后,王守义积极支持驻法使馆起义,自掏腰包保障工作人员生活,助力起义圆满成功。1964 年中法建交,他率先换领新中国护照,每逢国庆活动必定到场庆贺。中国在巴黎举办展览时,年逾花甲的他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穿梭于展厅间,向异国友人讲述祖国故事。1971 年,“旅法华侨俱乐部” 成立,他当选常务委员、副主席,期间全力维护华侨权益,妥善处理多起遗产纠纷,成为海外侨胞的 “主心骨”。
1972 年,阔别故土半个世纪的王守义首次返乡,为母校捐赠 4000 元改善办学条件。1978 年国庆,他受邀回国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此行他还为家乡小学与高阳中学各捐赠一台彩电,并向保定侨联赠送丰田汽车。1979 年,邓小平访法期间与他相拥叙旧;次年,邓颖超四度邀见,足见其在侨界的重要地位。
王守义对画家潘玉良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多次协助举办画展。1977 年潘玉良病逝后,他出资将其 3000 余件作品妥善保存于巴黎博物馆,并积极推动作品归国事宜。1981 年 5 月 5 日,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爱国侨领在巴黎溘然长逝。次年,文化部派遣专家将潘玉良遗作悉数迎回祖国,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从热血青年到耄耋老者,王守义用一生诠释了 “游子心、家国情” 的深刻内涵,其传奇事迹至今仍在中法两国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