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省南阳市人物 张国伟,193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南南阳,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国伟于1961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至1990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5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21年担任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张国伟:探索大地奥秘的地质巨匠 在华夏大地的地质科学领域,有一位从河南南阳走出的杰出人物,他以对大地奥秘的执着探索,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 立志地质,开启学术征程 1939 年 1 月 1 日,张国伟出生于河南南阳。南阳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赋予了张国伟对自然探索的热情。青年时期的张国伟,便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逐渐转化为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引领他走上了地质研究的道路。 1961 年,张国伟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他毅然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与西北大学长达数十年的不解之缘,也踏上了漫长而辉煌的地质科研与教育生涯。留校初期,张国伟便展现出对地质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他积极参与各类地质考察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耕秦岭,铸就科研辉煌 秦岭,这座横亘在中国中部的巨大山脉,成为了张国伟科研生涯的核心舞台。自留校起,张国伟就制定了横穿秦岭的计划,在随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多次南北横穿、东西纵贯秦岭山脉,行程达 10 万余公里。在一次次艰苦的实地考察中,张国伟深入研究秦岭的地质构造,逐步揭示出这座山脉隐藏的奥秘。 1983 年,在北京国际前寒武纪学术讨论会上,张国伟提出登封杂岩为花岗 - 绿岩区、太华群为高级片麻岩区,二者组成了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统一地块。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花岗 - 绿岩区的研究在国际上是热点,而国内尚未确定发现真正的花岗 - 绿岩区。张国伟的论断,不仅为国内相关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也让他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与会的各国地质学家前往登封实地考察后,对他的观点给予了肯定。 1988 年,张国伟又提出秦岭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构造体制。这一创新性的观点,再次吸引了众多中外地质学家前往秦岭考察。他针对秦岭地质构造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认识,推动了秦岭地质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从 1992 年开始,张国伟作为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主持人,与地球化学家张本仁院士和地球物理学家袁学诚研究员合作,带领着全国 150 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群体,深入秦岭腹地。他们详细勘查秦岭地表地质和深达数百公里的深部构造,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系统新观点和新模式。其中,建立的秦岭造山带 “立交桥式” 壳幔三维构造几何学新模型,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模型形象地描绘了秦岭造山带的复杂结构,为深入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中,张国伟提出了诸多重要观点。他认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提出了三板块二缝合带的概念,阐述了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揭示了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动力学特征,以及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为全球造山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张国伟对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也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他总结出该区域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并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化了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为理解地球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此外,张国伟广泛开展了秦岭与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他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动力学特征,为探索大陆动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地质学界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 张国伟的科研成果丰硕,他出版著作 10 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350 余篇。其研究成果获得了高度认可,1999 年,他凭借在秦岭造山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他还多次荣获教育部、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中国地质事业发展所做贡献的高度赞誉。 倾心教育,培育地质英才 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张国伟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他常说:“教书是教师的天职。” 在西北大学任教期间,他承担了包括《构造地质学》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讲授工作。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地质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受学生喜爱。 张国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野外进行地质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质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在野外考察中,他以身作则,不畏艰苦,手把手地教导学生如何观察地质现象、采集标本、分析数据。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截至 2019 年 9 月,张国伟已经成功指导了 27 位硕士生、26 位博士生和 10 位博士后。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学术领袖、领军人物、杰出青年学者以及长江学者等。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活跃着一支由他培养的学科配套、富有朝气的西北大学造山带与大陆构造研究团队,他们传承着张国伟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精神,继续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张国伟在教育理念上坚信高校教师应当妥善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他强调,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成为既有素质又有学识的优秀教师。同时,他认为科研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只有依托扎实的学术研究,才能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效果。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子,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社会担当,推动行业发展 张国伟在地质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担任了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国家地质学科的学位设置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提供专业意见;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地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他还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在行业协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地质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地方政府的地质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展现了一名科学家的社会担当。 在国际交流方面,张国伟多次应邀到美、英、德等 10 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他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科学合作项目,将中国地质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同时也吸收国际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提升中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荣誉加身,坚守科研初心 张国伟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1986 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 年,获陕西省科技战线劳动模范称号;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 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并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06 年,被评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2014 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5 年,获得陕西省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面对诸多荣誉,张国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对科研的初心。他深知地质科学研究任重道远,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他常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转换成为对客观世界的真正认识,转换成为新的知识,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一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 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地质工作者不断前行。 如今,虽已年逾八旬,张国伟依然心系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他仍然关注着国际地质科学的最新动态,为年轻一代地质学者提供指导和建议。他的精神和成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着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道路,激励着后来者在探索大地奥秘的征程中奋勇前行。张国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地质传奇,成为中国地质学界当之无愧的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