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士英[清][1605-1675年,清朝兵部尚书]+像 辽宁锦州市凌河区人物 蔡士英:清朝名臣的宦海沉浮与功绩 蔡士英(1605—1675年),字伯彦,号魁吾,辽宁锦州市凌河区人 ,其始祖诸海公为苏州吴县洞庭西山人。元朝末年,诸海公携二子清洪迁居淮安府宿迁县顺德乡九图(今宿城区蔡集镇西北),开创了宿迁西山堂牌坊蔡氏一脉。 蔡士英本世居辽东锦州,起初担任明朝守备。崇德七年(1642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征讨明朝,攻克锦州,蔡士英随总兵祖大寿归降清朝,获授世职牛录章京,此后随军征战屡立战功。 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清廷为表彰降将功绩,授予蔡士英佐领一职,不久后代理参领。同年六月,他随都统石廷柱征讨山东,途中遭遇饶阳土贼扫地王康玉环,其聚众万余人阻断道路,蔡士英率军将其剿灭,并擒杀康玉环。随后,他又随都统叶臣招抚山西,利用红衣大炮攻打太原府,击败伪伯陈永福的军队。 顺治二年(1645年),蔡士英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陕西,在延安府城下击败流贼;后随贝勒博洛征讨浙江,并进军平定福建。 顺治五年(1648年),蔡士英被授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副都御史。顺治六年(1649年),担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并随巽亲王满达海征讨叛镇姜镶,成功收复朔州及汾州府城。 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蔡士英出任江西巡抚。当时,广西土贼杨文召集浙闽流亡之人,占据九仙山,在旁邑袁州大肆劫掠;吉安土贼刘京、李文斌受明桂王朱由榔封为侯爵,在安福、永新等县聚众闹事。蔡士英到任后,与提督刘光弼商议援剿策略,派遣游击岑应元等率军击败贼众,收复安福、永新,先后擒斩李文斌、刘京。之后,他又派参将陈陞等会同浙江官兵,攻破九仙山贼寨,杨文被火炮击毙,其弟杨富等余众投降并接受招抚。此外,伪总兵霍武勾结福建逆寇周立,在江西滋扰;伪都督曹志攀、伪总兵汪文生先后纠集贼众进犯饶州、广信。蔡士英调兵征剿,并派湖东道安焕、通判张羽明等人劝降,最终成功平息乱局。 此前,江西巡抚夏一鹗奏请免除荒田税粮,朝廷命重新核查。蔡士英上疏称,江西连年战乱,又遭天灾,百姓死伤无数,大量良田荒芜。此前夏一鹗所报荒田数量经再次核查有所增加,原因在于此前土地被贼寇占据,如今才恢复,或百姓流亡他乡如今才返回,还有全家被杀无人申报,以及误信传言担心报荒后土地充公而未申报等情况。他认为若不彻底免除荒田赋税,贪官污吏会借机作奸犯科,百姓饱受催科之苦,朝廷也难以获得实际赋税收入。建议免除荒田赋税,待百姓开垦后再按例征税,如此几年后可恢复原额。经勘察,江西全省荒芜土地确数为十万七千五百余顷,比之前所报多二万五千零六十七亩有余,此奏请获朝廷批准。 江西右布政使庄应会奏称袁州、瑞州二府科粮过重,请求减免浮额。蔡士英经实地勘察后上疏指出,袁州、瑞州多山,土地贫瘠,自陈友谅占据此地时因军饷不足而借征赋税,明朝洪武初年奸民黎伯安献册,致使赋税沿袭未改,较元朝至治年间赋税翻倍,与临江、吉安等府赋税轻重悬殊,建议按原额每亩九升三合起科,以缓解百姓困苦,此建议获朝廷采纳。 因工部提议勘察广信府封景山是否适合采木,蔡士英上疏表示,封景山原名铜塘,因地势险峻常为盗贼盘踞,被削平后封禁,故又称封禁山。唐代黄巢作乱时,其党羽以此为巢穴;明嘉靖年间,奸民叶宗留在此烧炭谋乱,邓茂七与之呼应,致使三省动荡,信州几近危殆。近来又被山贼杨文占据,如今刚刚安宁,若开采恐生奸谋,请求继续封禁,朝廷予以批准。 顺治十二年(1655年),蔡士英升任漕运总督。次年,他上疏提出,以往本省丁船协运他省粮务易延误,建议改由就近官丁领兑;又奏称海州此前遭兵火,有大量无主荒田已纳入新垦册,但原额正供钱粮无法征解,请求免除,并重新刊正赋役全书以保长久,这些建议均交部商议后施行。 顺治十四年(1657年),蔡士英因病卸任。顺治十六年(1659年)病愈后,再次被授任漕运总督。此前,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凤阳巡抚,驻泰州;顺治六年(1649年),因标兵调赴广西,裁撤巡抚,相关事务归漕运总督管理。蔡士英认为海防与漕务难以兼顾,奏请恢复旧制,朝廷遂重新设立凤阳巡抚,此后他专心治理漕务。 顺治十八年(1661年),蔡士英因病退休。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去世,朝廷按典礼赐祭葬,谥号襄敏,入祀江西名宦祠,淮安百姓也建祠祭祀他。 蔡士英家族人才辈出,次子蔡毓荣(1633 - 1699),官至四川湖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后因罪被贬戍黑龙江,《清史稿》有传;儿子蔡毓茂,官至京口副都统;孙子蔡珽(? - 1743),为蔡毓荣之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官至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清史稿》有传;孙子蔡良(? - 1731),是蔡毓茂之子,官至福州将军、广州将军,卒后谥号勤恪;孙子蔡琳,为蔡毓荣之子,与蔡毓荣一同因罪被贬戍黑龙江 ;孙女蔡琬(1695 - 1755),是蔡毓荣之女,嫁与高其倬(官至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为继室,是著名女诗人,著有《蕴真轩诗钞》,《清史稿》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