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枢(1903 年 —1949 年 7 月 23 日),原名柏庭,字蔚久,出生于辽宁锦州义县杂木林子村(今属锦州凌海地域文化辐射范围),是民国时期东北军的重要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坚守着爱国的信念,为抗击外敌和追求正义不懈奋斗。
早年求学与军旅起步
张廷枢幼时接受启蒙教育,跟随一位姓蔡的老师学习私塾,后又进入新式学堂。1919 年 2 月,张作霖重建 “东三省讲武堂”,怀揣着对军事的向往,张廷枢与张学良一同成为首批学员。在讲武堂中,他勤奋学习军事理论与技能,凭借出色的表现,于 1923 年晋升为上校团长,并被张学良选中,送往日本千叶县步兵专门学校深造。在日本求学期间,他深入钻研军事知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念,为日后在东北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5 年,张廷枢学成回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留学经历,在东北军的晋升之路颇为顺遂,先后担任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和预备军军长等要职。1928 年 “东北易帜” 后,他出任改编十二旅旅长、辽宁省第三区剿匪司令,奉命驻防锦州。在锦州期间,他积极整肃地方治安,加强军队训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领导能力。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决心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廷枢所率的第 12 旅正在锦州驻防。听闻日寇的侵略行径,他义愤填膺,立即下令部队进入紧急动员状态,准备迎击来犯之敌。随后,锦州地区宣布戒严,整个部队进入战争状态。张廷枢迅速部署兵力,在锦州、义县一带构筑防线,并组织士兵在大凌河沿岸昼夜赶筑工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阻击日寇西犯。然而,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尽管满腔热血,1931 年年底,第 12 旅不得不奉命撤至北平南苑。此次撤退,让张廷枢心中充满不甘与愤懑,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1932 年,张廷枢晋升为 112 师中将师长。112 师作为张学良麾下两个装备精良的独立师之一,成为他实现抗日理想的重要力量。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张廷枢将父亲张作相准备建卫队的十几辆载重型卡车和 100 多支德国新式手枪等武器,装备了一个手枪连和一个自动步枪连,充实到 112 师中。他还经常深入部队,与士兵一起操练,亲自示范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他的努力下,112 师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抗日热情高涨的队伍。
古北口血战与抗争
1933 年 3 月 4 日,112 师接到开往古北口的命令。当时承德已经失守,长城要塞古北口尚无军队防守,形势万分危急。张廷枢深知古北口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一旦失守,日寇将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率领部队日夜兼程,经过一昼夜百余里的急行军,于 5 日下午抵达古北口。
6 日清晨,日寇飞机开始对古北口进行轰炸,拉开了战斗的序幕。7 日,112 师作战部队全部到达前线,师指挥部设在古北口以南村庄内。张廷枢迅速做出部署,命令部队在古北口西北方向长城沿线抢筑工事,并在山头架设重机枪,以应对日寇飞机的威胁。
古北口正面的日寇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长城发起猛烈进犯。当日寇坦克进入我方有效射程后,112 师的平射炮、迫击炮、重炮集中火力,对其进行猛烈轰击。然而,在敌机的协同下,日寇坦克疯狂射击,掩护步兵向长城阵地逼近。同时,日寇炮兵也开始向我方阵地后方的炮兵阵地延伸射击。面对敌人的进攻,112 师的轻、重机枪及步枪组成密集的火力网,顽强阻击日寇。
8 日,成群的敌机再次飞临古北口上空,进行轮番轰炸。一颗炸弹落在 112 师指挥部院内北边的一间瓦房上,巨大的爆炸冲击力将指挥部玻璃震碎,房顶上的大土块纷纷掉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张廷枢和几名军官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继续开会,指挥作战。古北口战役打响后,张廷枢全身心投入战斗指挥,白天在前线指挥作战,夜里经常乘车回北平开会、汇报军情,常常连续几天很少休息。有一次,司机因过度困倦,汽车冲下公路,导致张廷枢手臂受轻伤,但他稍作处理后,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指挥中。
112 师在古北口苦战 20 余日,与日寇展开了激烈残酷的战斗,部队伤亡惨重。尽管全体将士浴血奋战,但由于后续支援不力等多种因素,最终未能守住古北口。对于古北口战役的失利,存在一些争议。据杜聿明回忆,当时 107 师被日军击溃后下撤,王以哲命令 107 师通过古北口后撤,让 112 师坚守古北口,这引发了张廷枢的严重不满。作为东北军元老张作相之子,且并非王以哲的直属部下,张廷枢抗命不遵,要求 112 师与 107 师一起撤走。三方在中央军到达后,就部队防守和撤离问题产生激烈争吵,最终决定 112 师固守原防地,中央军 25 师一部接续 112 师防线向右展开。然而,在战斗关键时刻,张廷枢在收到父亲张作相和老上级万福麟 “相机行事” 的来电后,在未与友军联络的情况下,率 112 师撤出阵地,向北平方向撤退,导致古北口北关、卧虎山等地全面失守,也给友军带来极大困境。
抵制内战与投身抗日根据地
古北口战役失利后,112 师移驻宣化。张廷枢和驻扎怀来的骑兵二师师长黄显声,不顾蒋介石的威胁利诱,毅然与冯玉祥将军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联系,积极寻求抗日的新途径。1933 年 4 月底,中共张家口特委派遣秘密党员张公干、李平一、郭永照等人前往东北军 112 师和骑兵二师,准备策应抗日同盟军。张公干、李平一刚到 112 师,张廷枢便坦诚地表示:“是我请你们共产党来的,这事只能我一个人知道。”
张廷枢与黄显声志同道合,在东北军中素有 “张不离黄,黄不离张,张黄不分” 的说法。他们坚决主张国内大联合,共同抗日。在 112 师和骑兵二师内,他们允许官兵阅读进步书籍,学唱进步歌曲,营造了积极的抗日氛围。这两个师内不仅有许多共产党员,还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中共工作处”。张廷枢和黄显声经常邀请共产党员担任教官,为部队官兵讲授政治课,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当时,共产党员刘澜波在骑兵二师任教导队队长,张公干、李平一在 112 师创办军训队,为培养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