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廷枢

民国时期东北军将领
张廷枢
张廷枢[公元1903年-1949年,民国时期东北军将领]+像 辽宁锦州凌海市人物
张廷枢(1903 年 —1949 年 7 月 23 日),原名柏庭,字蔚久,出生于辽宁锦州义县杂木林子村(今属锦州凌海地域文化辐射范围),是民国时期东北军的重要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坚守着爱国的信念,为抗击外敌和追求正义不懈奋斗。
早年求学与军旅起步
张廷枢幼时接受启蒙教育,跟随一位姓蔡的老师学习私塾,后又进入新式学堂。1919 年 2 月,张作霖重建 “东三省讲武堂”,怀揣着对军事的向往,张廷枢与张学良一同成为首批学员。在讲武堂中,他勤奋学习军事理论与技能,凭借出色的表现,于 1923 年晋升为上校团长,并被张学良选中,送往日本千叶县步兵专门学校深造。在日本求学期间,他深入钻研军事知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念,为日后在东北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5 年,张廷枢学成回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留学经历,在东北军的晋升之路颇为顺遂,先后担任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和预备军军长等要职。1928 年 “东北易帜” 后,他出任改编十二旅旅长、辽宁省第三区剿匪司令,奉命驻防锦州。在锦州期间,他积极整肃地方治安,加强军队训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领导能力。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决心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廷枢所率的第 12 旅正在锦州驻防。听闻日寇的侵略行径,他义愤填膺,立即下令部队进入紧急动员状态,准备迎击来犯之敌。随后,锦州地区宣布戒严,整个部队进入战争状态。张廷枢迅速部署兵力,在锦州、义县一带构筑防线,并组织士兵在大凌河沿岸昼夜赶筑工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阻击日寇西犯。然而,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尽管满腔热血,1931 年年底,第 12 旅不得不奉命撤至北平南苑。此次撤退,让张廷枢心中充满不甘与愤懑,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1932 年,张廷枢晋升为 112 师中将师长。112 师作为张学良麾下两个装备精良的独立师之一,成为他实现抗日理想的重要力量。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张廷枢将父亲张作相准备建卫队的十几辆载重型卡车和 100 多支德国新式手枪等武器,装备了一个手枪连和一个自动步枪连,充实到 112 师中。他还经常深入部队,与士兵一起操练,亲自示范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他的努力下,112 师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抗日热情高涨的队伍。
古北口血战与抗争
1933 年 3 月 4 日,112 师接到开往古北口的命令。当时承德已经失守,长城要塞古北口尚无军队防守,形势万分危急。张廷枢深知古北口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一旦失守,日寇将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率领部队日夜兼程,经过一昼夜百余里的急行军,于 5 日下午抵达古北口。
6 日清晨,日寇飞机开始对古北口进行轰炸,拉开了战斗的序幕。7 日,112 师作战部队全部到达前线,师指挥部设在古北口以南村庄内。张廷枢迅速做出部署,命令部队在古北口西北方向长城沿线抢筑工事,并在山头架设重机枪,以应对日寇飞机的威胁。
古北口正面的日寇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长城发起猛烈进犯。当日寇坦克进入我方有效射程后,112 师的平射炮、迫击炮、重炮集中火力,对其进行猛烈轰击。然而,在敌机的协同下,日寇坦克疯狂射击,掩护步兵向长城阵地逼近。同时,日寇炮兵也开始向我方阵地后方的炮兵阵地延伸射击。面对敌人的进攻,112 师的轻、重机枪及步枪组成密集的火力网,顽强阻击日寇。
8 日,成群的敌机再次飞临古北口上空,进行轮番轰炸。一颗炸弹落在 112 师指挥部院内北边的一间瓦房上,巨大的爆炸冲击力将指挥部玻璃震碎,房顶上的大土块纷纷掉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张廷枢和几名军官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继续开会,指挥作战。古北口战役打响后,张廷枢全身心投入战斗指挥,白天在前线指挥作战,夜里经常乘车回北平开会、汇报军情,常常连续几天很少休息。有一次,司机因过度困倦,汽车冲下公路,导致张廷枢手臂受轻伤,但他稍作处理后,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指挥中。
112 师在古北口苦战 20 余日,与日寇展开了激烈残酷的战斗,部队伤亡惨重。尽管全体将士浴血奋战,但由于后续支援不力等多种因素,最终未能守住古北口。对于古北口战役的失利,存在一些争议。据杜聿明回忆,当时 107 师被日军击溃后下撤,王以哲命令 107 师通过古北口后撤,让 112 师坚守古北口,这引发了张廷枢的严重不满。作为东北军元老张作相之子,且并非王以哲的直属部下,张廷枢抗命不遵,要求 112 师与 107 师一起撤走。三方在中央军到达后,就部队防守和撤离问题产生激烈争吵,最终决定 112 师固守原防地,中央军 25 师一部接续 112 师防线向右展开。然而,在战斗关键时刻,张廷枢在收到父亲张作相和老上级万福麟 “相机行事” 的来电后,在未与友军联络的情况下,率 112 师撤出阵地,向北平方向撤退,导致古北口北关、卧虎山等地全面失守,也给友军带来极大困境。
抵制内战与投身抗日根据地
古北口战役失利后,112 师移驻宣化。张廷枢和驻扎怀来的骑兵二师师长黄显声,不顾蒋介石的威胁利诱,毅然与冯玉祥将军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联系,积极寻求抗日的新途径。1933 年 4 月底,中共张家口特委派遣秘密党员张公干、李平一、郭永照等人前往东北军 112 师和骑兵二师,准备策应抗日同盟军。张公干、李平一刚到 112 师,张廷枢便坦诚地表示:“是我请你们共产党来的,这事只能我一个人知道。”
张廷枢与黄显声志同道合,在东北军中素有 “张不离黄,黄不离张,张黄不分” 的说法。他们坚决主张国内大联合,共同抗日。在 112 师和骑兵二师内,他们允许官兵阅读进步书籍,学唱进步歌曲,营造了积极的抗日氛围。这两个师内不仅有许多共产党员,还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中共工作处”。张廷枢和黄显声经常邀请共产党员担任教官,为部队官兵讲授政治课,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当时,共产党员刘澜波在骑兵二师任教导队队长,张公干、李平一在 112 师创办军训队,为培养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北口战役失利后,112师移驻宣化。张廷枢和驻扎怀来骑兵二师师长黄显声,不顾蒋介石威胁利诱,与冯玉祥将军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了联系。

  1933年4月底,中共张家口特委指示,将秘密党员张公干、李平一、郭永照等同志,派往东北军112师、骑兵二师,准备策应抗日同盟军。张公干、李平一刚到112师,张廷枢就对他们说:“是我请你们共产党来的,这事只能我一个人知道。”

  张廷枢与黄显声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当时,东北军中有“张不离黄,黄不离张,张黄不分”之说。他们主张国内大联合,一致抗日。当时,在112师和骑兵二师内,官兵们可以看进步书籍,唱进步歌曲。这两个师内,均有许多共产党员,并有共产党组织“中共工作处”。张廷枢、黄显声还经常请共产党执任教官,为官兵们上政治课。当时,共产党员刘澜波,在骑兵二师任教导队队长;张公干、李平一在112师创办军训队。

  对于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做法,张廷枢强烈不满、坚决反对,但多次设法抵制却一直未果。于是,1935年12月,张廷枢向张学良提出请假辞职。张学良婉言挽留;张廷枢声泪俱下,诉说日寇侵占东北、蹂躏同胞罪行。最后,张廷枢话语铿锵地表示:“如果东北军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来报到!”

  在张廷枢影响下,还有4位东北军高级军官,一并辞职。

  离家抗日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张廷枢与黄显声一道,在天津搭乘上一艘英国轮船。当时,张廷枢妻子即将临产。他对妻子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顾不了更多了,绝不能在家等着当亡国奴!”当时,家里人只知道他和黄显声去抗日,但不清楚他们要去哪儿。临行前,张廷枢把仅有的几万元钱统统带上,只给家里留下3000元钱。他告诉妻子,钱不够用时,找父亲张作相要。

  张廷枢与黄显声,由天津乘船去南京,营救张学良。他们曾找过宋子文和宋美龄,但因蒋介石主意已定,已无济于事。眼见营救无望,他们更加痛恨蒋介石背信弃义,愈发促使他们下决心奔赴革命根据地。于是,他们来到武汉,与东北救亡总会取得了联系。不料,他们被国民党特务盯梢。他俩决定,分头活动,联系去革命根据地之事。

  纵队司令

  1937年8月,张廷枢来到太原。那时,太原集结了很多东北学生、东北军中下级军官。他们企望组织起来,进行抗战。张廷枢表示,愿意组织大家抗战。后来,张廷枢找到了周恩来。对大家的抗战愿望,周恩来表示鼓励和支持。在周恩来和八路军总部直接关怀下,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为100多人办了训练班。其中,有张廷枢以及东北军团、营、连长50多人;东北大学生50多人。

  1937年10月,张廷枢与张政枋一道,率领100余人、携带精锐武器,从太原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被授予“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番号,张廷枢任司令员,张政枋任副司令员。他们还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切接见。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八路军总部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周桓,兼任“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游击纵队”驻扎在河北邢台一带,一方面发动群众,一方面扩充队伍。很快,部队发展到3个支队、近两千人。

  抗大学习

  1938年秋,张廷枢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其间,周恩来经常找张廷枢谈心,鼓励他靠近党组织。当时,张廷枢患肝病。周恩来听说后,时常给他送去罐头等食品。抗大课间休息时,在山坡前,胡乔木等人经常和张廷枢一边晒太阳,一边谈心。

  1940年,张廷枢肝病发作。经党中央同意,他离开抗日根据地,去香港治病。1941年12月,张廷枢与张学良胞弟张学铭一道,由香港回到天津。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廷枢从天津搬到北平,继续在家养病。为了拉拢东北军旧部,蒋介石委任张廷枢为“东北行营中将高参”。然而,张廷枢对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始终愤愤不平,干脆不去上任。

  英年早逝

  北平解放时,张廷枢病情已很严重。抗日根据地的很多老朋友都来看望他。有的人一进屋就说:“蔚久,好好养病,咱们还得一起南下呀!”在这段日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通过医生问候张廷枢,让他好好养病。

  1949年3月,父亲张作相患脑溢血去世后,张廷枢病情急剧恶化。1949年7月23日,张廷枢在北平去世,年仅45岁。

  如今,故居依旧在,含泪思主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铮铮铁骨的爱国将领。
上一篇:张作相下一篇:蔡士英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晚清明将
原湖南省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重庆市委书记
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卫立煌将军的妻子
广东省革命烈士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革命烈士
阜宁人物
开国中将
磁县人物
革命烈士
中国十大武术家
原吉林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国民革命军将领、陆军中将
英勇献身的东源英烈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翁源人物
革命烈士
东源人物
泗阳人物
革命烈士
革命英雄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军陆军上将
民国时期东北军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